吳浩 尚鳳玲
如何讓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使他們盡早融入社會,為社會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已成為高職院校教育工作者面臨的一個新課題。以青年志愿者服務活動為依托,增加學生接觸社會、服務社會的機會,發揚中華民族助人為樂、扶貧濟困的傳統美德,對增強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和個人幸福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我國青年志愿服務工作的發展現狀
志愿服務源于19世紀初西方國家宗教性的慈善服務,它最初是希望通過義務活動向人們弘揚博愛理念及宗教的善性。隨著人類社會的快速發展,志愿服務事業的內涵不斷豐富,外延也不斷拓展。現如今,志愿服務泛指任何人自愿貢獻個人時間和精力,在不為物質報酬的前提下,為推動人類發展、社會進步和社會福利事業發展而提供服務的活動。它具有志愿性、無償性、公益性、組織性四個特征。與外國相比,我國的志愿者服務體系還不夠完善,其發展經歷了以下五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公益轉型階段(1978—1986年)。此階段正逢中國改革開放初期,十年的“文革”不僅造成中國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物質匱乏,也對社會公德造成了極大破壞。此時的人們心中聚積起強烈的改變生活現狀、追求富裕生活的愿望。在這個階段,雖然一些有識之士對于社會公德被淡忘、友愛互助意識日益淡薄深感憂慮,提出了商品經濟發展中要發揚傳統美德、建設互助風尚的建議,但未能引起廣泛關注。第二階段為自發探索階段(1987—1993年)。在這個階段,廣州、深圳等地涌現一批熱心青年,率先探索志愿服務的形式,逐漸獲得社會的認可。青年人從香港、澳門了解到“義務工作”具有公益服務的性質,并主動參考和借鑒,結合對“學雷鋒、做好事”的改進,志愿服務的萌芽“破土而出”,各種不同類型、名稱各異的志愿者組織相繼產生。雖然這些組織是民眾自發組建、自發服務的,力量很單薄,社會影響力十分有限,但促進了商品經濟社會中的新型友善互助風尚,提供了先行探索的經驗。第三階段為組織推動階段(1994—2000年)。1994年中國青年志愿者協會的成立,標志著中國青年志愿者行動步入持續發展和深化階段。這期間,民政系統推動的社區志愿服務和中國紅十字會推動的專業志愿服務也在發展。在幾年的時間內,依托各級共青團組織,建立起全國、省、市、縣四級青年志愿者協會,部分地區延伸到社區、農村,建立鎮(街)青年志愿服務中心和社區(農村)青年志愿服務站。除此之外,雖然20世紀90年代中期世界婦女大會在北京的召開引發了民眾對民間志愿服務的關注,但實際投身志愿服務的其他群體并不多。綜合分析可發現,共青團推動的青年志愿者行動為中國普及志愿事業奠定了基礎。第四階段為多元發展階段(2001—2007年)。伴隨中國改革的深化,志愿者服務在呈現國際化發展趨勢。在“國際志愿者年”活動影響下,政府部門和群團組織越來越重視志愿服務,其他機構與組織也開始熱衷志愿服務。企業與民間組織對于發展志愿服務的熱情也日趨高漲。在這一階段,我國迎來了志愿服務事業多元發展期,打破了傳統單一職能部門的限制。第五階段為全民參與階段(自2008年至今)。重大的自然災害和國際大型援助類項目,有力推動了當代中國的志愿服務事業。讓各級、各類群眾都積極參與志愿服務工作,同時也對志愿服務有了更深入的認識。
二、高職院校開展青年志愿服務工作的意義
第一,有利于彌補市場機制和政府機制中的內在缺陷,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市場經濟條件下,整個社會的競爭愈發激烈。在經濟領域中,各類群體都在圍繞“利益最大化”的原則發展自己的事業。經濟的快速增長促使一部分人的財富不斷增長,相反也有一部分人越來越成為社會的“底層”。一個管理著近十四億人的中國政府,無論做得多么公平、公正,機制體制無論多么完善,依然會存在對“底層”人民關心不足的現象,久而久之就會形成摩擦,造成社會運轉不良。高職院校青年志愿者通過社區服務、大型活動、支農、支教、支醫等形式,彌補了這些社會弱勢群體在物質、服務和精神保障方面的部分需求。伴隨著青年志愿者隊伍的不斷壯大、服務領域的不斷拓展,志愿者承擔的服務項目也逐漸多樣化,由最初簡單的生活關懷發展成既有物質的、又有精神的,既滿足特殊群體需求、又滿足一般群體需求的較為完善的服務。這些服務,有利于增進人與人之間,不同社會群體、社會階層之間的了解和溝通,緩解由于社會群體分化所帶來的矛盾,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發揮積極的作用。
第二,有利于弘揚和傳承志愿精神,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志愿精神是個人對生命價值、社會、人類和人生觀的一種積極態度,具備志愿精神,能夠主動承擔社會責任是“志愿者”本質所在。青年志愿服務的宗旨就是要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道德精神,同時結合現代文明的價值理念,提倡人與人之間的友愛、善良、平等、互助,立足于每一個社會成員的人生自立和道德自立,爭取提高整個社會的道德水平。高職院校青年志愿者通過自行的志愿行動,提供的不僅是一種志愿服務,更是在傳達一種精神、一種風尚。他們通過自己的行動為社會做出貢獻的同時,也從社會中獲取了成長的資本,為成長為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了基礎。
第三,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豐富高職院校德育教育內容。高職院校學生在參與志愿服務活動過程中,可將自身所學理論知識轉化為社會實踐,增強自身的實踐能力。學生在為社會提供服務的同時,自身會獲得樂趣和成就感,獲得社會的認可感,這種情感會增強他們的服務意識,促使他們在活動中不斷自我反省,從而不斷規范自己的行為,提高自己的素質。學校通過鼓勵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活動,不僅能增強學生社會經驗積累,提高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而且豐富了高職院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內容,改變了德育教育的方式,從而使德育工作真正落到實處。
第四,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職業核心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所謂職業核心能力,是在人們的職業生涯中除崗位專業能力以外的能力,它普遍適用于任意一種職業,能使從業者適應職業崗位的不斷變化,促進自身不斷發展。從內容上分,職業核心能力包括兩類基本能力:一類是職業方法能力,另一類是職業社會能力。職業方法能力主要是針對個人而言的,是個體進行獨立學習、獲取所需信息、獲得所需知識與技能的方式、手段能力,包括自我學習、信息處理、數字應用等能力。職業社會能力既是個體獨立生存所需的能力,又是個體持續發展所需的能力,具體包括與人交流、與人合作、解決問題、創新革新、外語應用等能力,這些能力都是在一個開放的社會生活中學生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高職院校學生積極參與青年志愿服務活動,有利于增強自身與他人交流、與他人合作、信息處理、解決問題等核心能力,從而促使自身全面發展。
總之,高職院校開展志愿者服務工作對建設和諧社會、和諧校園,加強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都有著重要意義。
(責編 王鵬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