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辰
國家體育總局群體司推出12套廣場健身操舞至今已有兩個多月,“從公園跳到廣場,從廣場跳到春晚,從國內跳到國外,從小孩子到老年人,廣場健身操舞已經成為全民最為普及的健身活動之一。”國家體育總局宣傳司副司長溫文在發布會上說。這些操舞由專家創編,適合不同人群,編排科學合理,群眾簡單易學,但這種推介也受到一些質疑。對此,本刊記者就廣場舞相關問題采訪了著名體育人文社會學者易劍東。
易劍東認為,不必擔心老百姓跳廣場舞的動作是否專業,是否科學,“他們在運動中如果感覺到別扭或難受,就不會繼續跳下去了。老百姓學習跳廣場舞是個嘗試的過程,個人感受在其中的作用很重要,如果對健身沒有任何效果,老百姓自然不會再練。政府最應該做的是給老百姓提供必要的健身場所和一定的健身氛圍以及組織活動的教練等等,沒必要擔心老百姓個人生活以及個人從事一項活動的科學性。我覺得這是走偏了路子”。

易劍東說:“廣場舞是老百姓自發的與地域和傳統有關的文藝體育形式。”它的發展應該順其自然。
廣場舞的蔚然成風,歸根結底在于長期以來我國健身場所不足。根據《第六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數據公報》,截至2013年底,我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僅有1.46平方米。對比西方發達國家,英國有個《六英畝計劃》,規定人均體育鍛煉場地不少于24平方米。我國體育健身的專門場所少,是催生廣場舞的根本原因。
廣場舞不僅在城市蔚然成風,在農村也甚是流行。易劍東認為,很多農村在公共文化設施建設中都會把體育健身排除在外,體育健身活動并不是最急迫的剛性需求,短期看不到投入后的回報。在農村,體育的角色更多是保持社會活力,屬于增量需求,而不是必要的存量需求,所以很難在場地建設上花錢。改變這種現狀,需要基層建設更多的場地,也需要給農民傳播健身觀念,改變他們的體育意識。
有的社區廣場舞領舞者向老百姓收取音響費或電費,多則每月80元,少則5元10元。易劍東認為,這是老百姓之間的一種“信任契約”,領舞者與跳舞者愿打愿挨,這與出去吃飯同朋友AA制是一個道理,“除非產生糾紛走到法律環節,否則沒必要管理。”
易劍東說,大眾有健身熱情和社會交往的需求。廣場舞是老百姓因時、因地、因條件制宜,達到自我鍛煉、自我放松、自我休閑的方式,有一定的社交功能,能夠增強人與人之間共同參與活動的和諧與融洽,具有很強的人際交往功能。
通過廣場舞這項社會活動,老百姓能更好體會社會的規范、價值、道德標準等,這在如今的時代特別重要。相比打麻將、打牌這些靜止的活動,廣場舞更有利于身心健康。廣場舞是個身體的活動,又能在合適的場合參與,社會意義非常大。尤其對于已經退休的人群,用社會學的話說,廣場舞能起到一個社會平衡器和穩壓器的作用。從社會學的意義上講,廣場舞的“廣場”已經不僅指空曠的公共場地,更有一種交互空間的概念。老百姓參與到交互空間中,通過跳廣場舞,心情能更加愉快。
易劍東認為,首先是不要妨礙他人,比如噪音擾民,這樣的問題需要解決。其次,現在跳廣場舞的群體管理還做得不好,政府應該盡到引導和服務的職責,某種程度上進行規范而不是強制性的管理。比如說,對于廣場和公園這樣的公共場所,應該劃分功能區,就像劃分吸煙區一樣。再次,具體來說,政府應該培養社區體育指導員,幫助老百姓辨識科學的動作,給老百姓講解運動的常識,傳播一些運動和舞蹈的科學知識,告訴他們怎么跳能避免受傷,受了傷怎么處理。
老百姓當然希望有人指導他們跳廣場舞,因而需要培養更多專業的教練和專業的組織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