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勝南
西北民族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甘肅蘭州 730030
新媒體新聞的演變與社會輿情表達研究
盧勝南
西北民族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甘肅蘭州 730030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應用,在新聞傳播領域當中,產生了很多新型的傳播媒體。不同于傳統平面傳播媒體的是,新型傳播媒體對于事件的反饋性、互動性等更為關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新媒體就是網絡媒體,其在新聞發布和傳播等方面都具有自身不同的特性。近年來,隨著受眾群體的移動化轉變,新媒體也正逐漸朝著移動化的方向發展,從而使得新媒體新聞和社會輿情表達等方面也發生了一定的轉變。
新媒體新聞;演變;社會輿情表達
在實際應用中,新媒體新聞的傳播、編輯、寫作、報道等與傳統平面媒體截然不同。新媒體新聞不但能夠融合文字、音頻、視頻、圖片,增強時效性,還能夠對現場播報進行同步,提高新聞的交互和深度。新媒體新聞的不斷演變,使得新聞的接受者和發布者都具有了不同的新特征,同時還引發了公民新聞、意義建構新聞學、融合新聞學、網絡新聞學等學術研究。在各類新媒體對新聞事件進行反饋、發布、采訪、搜集的過程中,都能夠體現出其交互和深入等特點。
1.1 新媒體的產生與發展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如果沒有科技的支持,一切新事物都難以產生和發展。尤其是在當前社會當中,科學技術的力量已經成為世界發展和進步的最大動力。而人類也是從落后的社會中經歷了多次的科技革命,才逐漸走向進步的。在人類出現的時候,信息的傳播就成為了必要的事情。在人類歷史的發展過程中,信息傳播的方式先后經歷了口頭、文字、印刷、電子、網絡等幾個發展階段。信息傳播的媒介也先后經歷了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網絡等階段的發展。
在現代社會中,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網絡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廣泛應用,提供了全新的新聞傳播方式和媒介,人們稱之為第五媒體。在新媒體當中,對新的科學技術及研究成果進行了充分的應用。它是基于全新的科學技術,在理念、形式、技術等方面,對新聞傳播媒介的一次重要革新[1]。這種革新的實現,使得人們信息獲取的方式和渠道得到了極大的改善,也是獲取信息的質量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利用新媒體,人們能夠對信息進行自由的獲取,根據自己的實際需求,選擇需要的信息或資源。新媒體的產生和發展對社會信息傳播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同時使社會資源能夠得到更加優化的配置,社會生產效率得到了提高,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也發生了一定的轉變。
1.2 新媒體傳播的特點
新媒體的概念是相對于傳統媒體所提出的,在當前社會中,新媒體主要有互動電視傳播、手機傳播、網絡傳播等傳播方式。新媒體在產生之后不久,就體現出了很多優于傳統媒體的方面,因而得到了極大的發展,短時間內就擁有了十分廣泛的受眾群體。在實際應用中,新媒體能夠得到迅速的發展和進步,主要是取決于以下幾個特點。
1.2.1 互動性強,受眾參與廣泛
新媒體的傳播途徑是通過網絡的數字化傳播,因此使得與受眾群體之間的距離極大的縮短,促進了地球村的發展和轉變。通過網絡的渠道,受眾群體能夠隨時隨地進行信息的接收,同時也能夠隨時成為新聞的傳播者和制造者。對于自己實際需求的信息和新聞,受眾群體能夠自由的進行選擇。通過新媒體,還能夠對全方位的信息服務進行獲取,沖破地域性的束縛和限制[2]。
1.2.2 及時性和廣泛性強
網絡傳播、手機傳播等新媒體傳播方式,使得新聞傳播的速度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事件發生的第一時間內,受眾群體就能夠對事件的內容和情況進行了解,同時關注事件發展的整個過程。在當前社會中,有很多重大的新聞事件都是通過網絡媒體、手機媒體等新媒體進行傳播,從而受到廣大人民的關注和重視。而微博、論壇、博客等網絡平臺的出現,使得新媒體新聞的傳播速度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同時提供了十分便利的社會輿論產生條件。
1.2.3 開放性強
新媒體新聞的產生,不但消除了傳統媒體空間和時間的束縛,同時也改變了新聞傳播壟斷的局面。傳統的媒體大多處在媒體工作者或政府部門的掌控之中,對新聞傳播的真實性、可靠性等產生了不良的影響。對于傳統媒體新聞,受眾群體只能被動的接受[3]。而對于新媒體新聞,受眾群體能夠隨時隨地進行信息的發布和獲取,對自己的看法和觀點進行表達,使得受眾群體的主動性大大增加。
隨著新媒體新聞的不斷發展和演變,社會輿情表達也發生了很大的轉變。傳統媒體新聞主要是由媒體工作者或相關的政府部門進行新聞的發布與傳播,受眾群體不具有自主選擇性和互動性,只能對新聞信息進行被動的接受。由于受到諸多方面的限制和約束,使得傳統媒體難以及時、有效的接受到受眾群體的反饋。而在新媒體新聞當中,能夠第一時間接收和傳播受眾群體的看法和觀點,從而使新聞傳播者能夠及時收到受眾群體的意見反饋[4]。
在實際的新聞傳播過程當中,受眾群體往往具有多元化的需求,因此傳統媒體傳播難以對其需求進行滿足。在世界范圍內,傳統媒體新聞傳播對于設置議程都十分重視。在無形之中,大眾媒體為受眾群體構建了現實的社會。而在新媒體新聞傳播過程當中,由于受眾群體的看法和觀點能夠迅速的進行反饋和傳播,因此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社會輿情的表達和發展。在新媒體新聞當中,具有很強的交互性特點,受眾群體通過微博、博客、論壇等網絡媒體平臺進行溝通和交流,從而形成一定的社會輿情。通過新媒體新聞,受眾群體能夠獲取到信息,同時對新聞事件的進展進行關注。如果有實際需求,受眾群體還能夠對更加詳細、深入的信息進行獲取。
近一段時間以來,隨著微博、微信等新媒體的迅速發展和廣泛應用,人們身邊發生的社會時間越來越多的被曝光出來,同時引起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廣泛關注,形成了社會輿情。例如藥家鑫案件、郭美美炫富等新聞事件,都是通過新媒體新聞進行傳播,從而形成社會輿情的[5]。隨著互聯網和移動網絡的不斷進步,從論壇到微博再到微信,在社會新聞事件當中,普通大眾參與的積極性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參與的渠道和方式也越來越廣泛,極大的改變了社會輿情的表達。但是,與此同時也產生了很多的過激言論、侵犯隱私、新聞造假等不良情況,極大的影響了新媒體新聞傳播和社會輿情表達的正常進行。對此,各大新媒體平臺應當加強對新聞信息真實性的考察,受眾群體也應當認真的分辨信息的真偽,避免被不良用心的人利用。這樣,才能更好的維護新媒體新聞的發展和社會輿情的表達。
隨著科技的發展和進步,新媒體的產生成為必然。新媒體新聞的不斷演變,逐漸改變了受眾群體獲取信息的方式的渠道,突破了空間和時間的限制。新媒體新聞傳播具有互動性、開放性等特點,受眾群體在獲取信息的同時,也能夠發布信息。新媒體新聞的演變和發展,使得社會輿情表達的方式得到了優化,其作用也能夠更好的發揮,從而為新聞傳播領域帶來了更大的發展動力。
[1]吳澄,吳曉明.新媒體新聞的演變與社會輿情表達[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5:142-148.
[2]宋振文.新媒體:公共危機輿情管理的機遇與挑戰[J].學術論壇,2011,12:195-199.
[3]楊雨柯,黃劍威.在國際新媒體環境下的新媒體演變與社會輿情表達[J].新聞傳播,2013,12:299.
[4]牛顯達.芻議新媒體新聞的演變及社會輿情[J].新聞傳播,2013,2:64.
[5]季丹,謝耘耕.社會輿情傳播特征的區域差異研究[J].情報雜志,2014,1:108-113.
G2
A
1674-6708(2015)138-01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