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青青
摘 要 傳統媒體即使擁有優秀的新聞從業者隊伍,但是在互聯網時代、移動浪潮的到來,傳統媒體報道陣地被入侵,那該如何突出重圍,在輿論監督報道中擔當更多的社會責任呢?
關鍵詞 傳統媒體;輿論監督報道;融合報道;全媒體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5)138-0024-02
移動浪潮的強勢來襲,很多人患上所謂的手機依賴癥,低頭一族平時關注的信息碎片化、趣味化、娛樂化、隨意化,同時社交媒體的迅速發展,人們本應該關注社會公共信息的注意力,被基于熟人關系的騰訊QQ、微信等社交媒體里熟人的碎片信息分散和消解了。
另外由于互聯網信息海量、免費、共享以及及時性等特征,迅速搶占了傳統媒體的報道陣地,特別是紙媒陷入了衰落與尷尬的境地。Web2.0時代來臨之后,新聞行業屢屢被質疑和憂慮,因為新聞的采寫不再只是由專業的新聞從業人員來完成,人人都可以成為獨立的信息提供商,甚至一些重大的社會事件是由目擊者或正在經歷的普通人第一時間通過互聯網提供的。傳統媒體之前的獨家新聞的概念變得非常脆弱。一是互聯網時代、移動浪潮的來臨,整個媒介上的內容生態不再是傳統媒體主導了,二是傳統媒體與互聯網、移動客戶端相比下的弱勢:呈現內容形式單一、時效性差、互動性差等,導致紙媒日漸邊緣化。
雖然人人都是記者的時代已經到來,但是傳統媒體在社會公共事件報道當中仍占有優勢,普通網民或許會成為第一信息發布者,但是對后續的報道、事件原因的挖掘與分析、信息的公信力以及引導公眾輿論等,專業的新聞從業人員仍然有著很大的存在價值,特別是對輿論監督報道上。
“監督新聞對影響公眾生活的公務人員或公共機構的瀆職行為進行報道,這類新聞并不是現代新聞媒體的新元素。它深深植根于新聞史,融于人們對新聞的最初期待和媒體的社會功能之中。自17世紀印刷期刊首次出現于英格蘭至今,新聞業一致努力提高其揭露不良行為的能力。監督新聞將揭露不良行為的價值視為新聞與其他信息形式的最大區別。”[1]
“由于大多數揭露性報道都意味著某些事物未被如實報道,因此這類報道為了證明自己的獨立性,必須高度透明、詳細交代信源和調查方法。”[1]
大眾的注意力被海量的碎片化、娛樂化的信息淹沒,很多時候危害公眾利益的社會事件的報道,也很難有當紅偶像發張自拍照讓大眾注意到。那么傳統媒體在這樣的語境下應該如何做輿論監督報道呢?
以新華社2015年“3·15”融合報道“史上最牛零食——瘋狂的辣條”為例。
1 體現媒體社會責任的選題
為什么新華社要報道辣條呢?首先符合當下社會熱點問題,也就是群眾最關心食品安全問題,其次,具體選題是通過大數據收集和分析得來的:通過調查問卷、街頭采訪調研來獲得消費者對辣條的印象,通過對辣條銷售點的抽樣調查發現密集銷售聚集區,通過辣條產品信息發現河南為主要產區。[2]
“記者發現辣條主要銷售地是在中小學附近和城鄉結合部,消費群體以缺乏分辨能力和維權意識的中小學生及留守兒童為主,這更加深了我們對辣條食品安全問題的擔憂。為保護好下一代,我們有責任到辣條產地將真相搞個水落石出。”[2]這個選題彰顯了傳統媒體的社會責任意識和濃厚的人文關懷。
2 新聞從業人員的專業能力
傳統媒體有著專業的新聞采寫隊伍,這些從業人員有過于常人的對新聞價值的判斷能力,以及新聞敏感,同時有著新聞行業帶給他們的社會責任感。
另外輿論監督報道通常需要記者調查,必要時還要進行暗訪。而新華社這次報道充分體現出了傳統媒體的新聞工作者暗訪的能力。沒有線人提供線索,辣條生產廠商地址不詳,無法圈定調查地點,辣條廠安保“全副武裝”,以及有相關部門當保護傘的情況……種種難題都在考驗調查記者混入廠內的膽識、獲取信息和線索、與人周旋、收集證據、完善新聞要素等能力。如混入生產商那里需要的身份演繹,如“每種身份中不同記者又有著不同分工,力求惟妙惟肖,在暗訪中從不同方面切入話題,始終占據話語主導權,讓被訪者應接不暇,無時間質疑。”[2]暗訪道具的準備,“為了使自己的身份看上去真實可信,我們還印制了喬裝身份的名片,同時還準備了專門電話號碼,用于和被訪者聯系。為使效果更加逼真,記者還用這個號碼注冊了微信、微博、QQ等網絡社交媒體,并在其中設置了大量與自己身份相符的內容。”[2]以及相關的知識儲備、設備準備、風險評估等。
3 權威發布
新聞采集完后,利用新華社具有的社會公信力,權威發布信息,增強信息的傳播效果,提高人們重視的
意識。
4 融合報道策略、全媒體傳播策略
新華社的這次報道,所呈現的形式、內容、風格等等都符合90后、00后互聯網一代的接受信息的行為偏好和閱讀習慣。
在文字報道中,文章不長,文字干脆利落、文風活潑簡明,并配有視覺沖擊力強的圖片。“既有記者暗訪“辣條生產環境臟”的沖擊力,也有有趣味的“網友連吃10包辣條”等小案例穿插其中,以四兩撥千斤的輕巧,牢牢抓住受眾的眼球,在消費者的內心敲響了食品安全的警鐘。”[2]
19分的視頻在BTV新聞頻道、BRTN北京網絡臺聯合新華社新媒體中心、新華社北京分社共同打造的新聞調查節目——《真相》中播出,匯聚典型、幽默的街頭采訪為開端,讓人忍俊不禁,再到觸目驚心的暗訪呈現,最后到引人深思的記者手記結束。整個報道中,將趣味性、批判與反思以及人文關懷很好地結合在一起。視頻僅優酷上的點擊量就將近1000萬。
為了得到更多受眾的注意,在報道的前一天通過自媒體微博、微信以及視頻網站等多種方式進行推廣和節目預告,提前預熱,這也是該報道一下子火起來的一大原因。
在創意設計方面,新華社這次報道也很有亮點,就是創造了虛擬形象“辣條君”——并用龐麥郎的網絡神曲《我的滑板鞋》改編成了輕應用——“辣條君的奇幻漂流”。“HI,我是辣條君,在我的地盤上沒有什么不可以,地方食藥監也隨我開心,摩擦摩擦,在這光滑的流水線上!摩擦……”并在最后配上一張表情,提示:“危險行為——容我吃包辣條冷靜一下。”
另外在節目播出之后,通過《真相》廣播版、公眾號等渠道回復網友,跟網友進行有效地互動。從而達“到了二次宣傳的效果。”[2]
輿論監督報道具有指控性,因此對證據的要求也很高。不論記者采用哪種方法,寫出的報道必須充分展示證據,讓信息消費者自己看到事實,明白為什么應該相信報道中的證據。[1]在新華社的這次報道中,雖然展現的內容觸目驚心,但是都是有大量暗訪時的照片、視頻當證據的,并沒有夸大其詞、子虛烏有。
新華社的這次融合報道——《史上最牛零食——瘋狂的辣條》是非常成功的,形成了一次“3·15”的強勢傳播:百度熱詞榜排名首位、優酷點擊量近千萬、上百家媒體采用、數十家電視媒體播出。對于關乎龐大群體的食品安全問題的社會公共事件,媒體報道首先要引起人們的注意,并且給出足夠引起他們重視的證據,這樣才能提高消費者的安全意識,并影響他們的消費行為。同時也影響了行業生產制造,并對相關的執法部門起到有效的監督作用。應該說這次報道集社會責任與人文關懷于一體,有效利用全媒體進行報道和傳播,是傳統媒體輿論監督報道的典范。
參考文獻
[1]比爾·科瓦奇,湯姆·羅森斯蒂爾.陸佳怡,真相[M].孫志剛,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74-75.
[2]李德欣,毛偉豪,劉宇鵬.新華社融合報道《“史上最牛零食”調查:瘋狂的辣條》背后[J].中國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