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永偉
摘 要 新聞采訪作為電視新聞制作的起始環節,直接決定著整則新聞的質量高低,也就是說要想提高電視新聞節目的質量,就必須要以提高電視新聞的采訪質量為前提,否則就算后期的制作水平再高,也難以確保電視新聞的質量與效果。本文基于作者自身的實際工作經驗,主要對如何提高電視新聞采訪質量提出了部分探討性意見,以期能對電視新聞事業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關鍵詞 電視新聞;采訪;技巧;質量
中圖分類號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5)138-0029-01
1 做好充分的采訪前準備工作
在任何一次新聞采訪之前,新聞記者都必須要做好充分的采訪前準備工作,不能打“無準備之仗”,否則就極有可能導致采訪質量過低。首先,新聞記者必須要全面了解新聞事件與所要采訪的對象,特別是要深入了解新聞事件的背景,而且要達到非常熟悉的程度,這樣才能非常合理的應對采訪過程當中的各種情況;其次,要事先擬定合理的采訪計劃,雖然采訪過程是動態的,但記者必須要能夠引導采訪的進行,這樣才不會出現采訪內容混亂無章的情況。為了確保采訪過程始終按照記者自身的預期進行,就必須要事先擬定合理的采訪計劃,一步一步的達成采訪目的,一線記者特別是時政記者,更要把整理新聞策劃案當成一種習慣,這樣做往往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而且這還能夠提高采訪的連貫性,避免后期不必要的剪切編輯,提高新聞畫面質量;最后,是要加強對采訪過程當中所用器材的準備,例如設計向、錄音機、話筒等等,確保其運行狀態癥狀,防止器材設備故障帶來的麻煩。根據實際情況,還要看采訪過程當中有沒有其他的一些什么輔助器材,例如相關的文件資料、展示用具等等,預防采訪過程應準備不足而中斷。以上幾點,不論是平時一般性的時政主題采訪,還是臨時突發應急報道,對新聞一線的記者都是適用的,培養良好的采訪前準備,往往能夠讓新聞報道的質量得到提升,更能夠吸引受眾的關注。特別是突發事件的報道,有采訪前準備習慣的一線記者,往往在趕往事發現場的途中就會自然迅速的去了解事件的更多信息,腦海里也會構思到了現場關注的重點是什么?采訪哪些人物等等。即便沒時間把采訪提綱都寫本子上,但平時良好的準備習慣,就已經能夠幫助記者迅速的形成采訪思路,提升采訪的質量。
2 提高采訪問題的針對性
針對不同的新聞事件,不同的采訪對象,其采訪的問題或者提出問題的方式應該是不同的。如果采訪對象是事件的領導或者負責人等,則采訪的問題可以以全局性的問題為主,如果是普通的群眾或者干部,則采訪的問題可以針對事件的細節和要點來提問。例如,如果記者到農村進行采訪,想要了解當地農村干部與農民群眾之間的關系如何,這個時候如果問一個農民“你覺得在目前黨風倡導的形勢下,一個好的農村干部需要如何處理與農民群眾之間的關系”,這個問題顯然會讓很多農民覺得茫然而不知道要怎么回答,但是如果提問:“你覺得一個受到百姓歡迎的干部需要具有哪些品質”,那么農民也就有話可以談了,而記者也可以相應的從中得出很多相關的信息。因此,搞清楚采訪對象,進行針對性的提問,是提高采訪效率,獲得更多素材信息的關鍵步驟[2]。此外,對同期聲的采訪,記者也應具備一定的提問引導技巧,很多問題可以換一種方式進行提問,讓采訪對象在自然的談話當中表達出來,而不是直截了當的詢問,這樣的方式往往效果不盡人意。
3 突出采訪細節
現代新聞受眾的思想意識、信息獲取意識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非常注重新聞細節所傳播出來的信息,所以在采訪過程當中,記者就要非常注重對細節的把握,并且要目的性的將相關重要細節凸現出來,這能夠從更加細致的層面提高新聞采訪的質量。因此,采訪過程中,不論是稿件的構思,還是拍攝的畫面,記者應抓住新聞事件中的每一個細節,思考細節對整個新聞報道的關鍵作用。很多時候往往展示一個好的、具有代表性的細節,要比記者挖空心思的表達更能夠引起受眾的共鳴。例如:榮獲2014年云南新聞獎一等獎的新聞作品《新春走基層——回家》,在這組報道里,記者想要體現被采訪的村子有90%的農民外出務工,不是一字一句的列舉這個村子的人口是多少,每年外出務工的人數是多少。而是抓住了一個細節,那就是村子里的房屋變化,很多農民工家庭外出務工回家蓋新房,都是掙一年的錢回來加蓋一點。對于這個細節,記者只用了一個村子蓋房特點的畫面,就足以說明這個村子是個“打工村”。這個關鍵的畫面,比記者反復陳述更能給受眾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說,抓住新聞采訪中的細節,往往能夠讓新聞報道出彩。
4 營造良好的采訪氣氛
要讓采訪對象自然而然的透露出新聞事件背后的信息,記者需要在短時間內迅速取得被采訪者的好感,并且營造一種輕松交談的氛圍,讓被采訪者快速轉變角色,感受到交流的氛圍,將采訪當作是一種傾訴或者交談的方式。因此,記者要學會如何營造合適的氣氛便于采訪。其中,最主要的方式是通過某種“媒介”來營造氣氛。例如,一記者在采訪某省經濟開發區負責人時,由于記者是來自外地的,所以對方不是很愿意接受采訪,當該記者從該負責人的口音有點帶某地方口音聊起,該負責人就逐漸放松戒備,并慢慢和記者了解起來,不知不覺就接受了記者的采訪,使最終的采訪過程順利完成。可見,當記者發現采訪對象由于性格或者其他因素不愿意進行談話時,就需要通過尋找某個興趣點或者媒介來營造氣氛,從而拉近采訪者和被采訪者之間的距離。在上面這個例子中,“某地方口音”就是一個媒介,這為新聞采訪創造了一個更加愉快、和諧的氛圍,使采訪順利完成,如果不對這個媒介加以利用,新聞采訪就肯定會受阻,最終會以雙方的不愉快收場[3]。
5 尊重采訪對象
新聞采訪的對象都具有自己的權利與人格尊嚴,這是在采訪過程當中記者必須要明確的一個問題,而且記者必須要做到尊重采訪對象,這樣才能獲得對方的尊重與配合,從而更加順利的完成采訪,提高采訪質量。在實際的采訪過程當中,記者的表情、動作、用語都可能會折射自己的一些主觀態度,但從專業角度出發,記者必須要平等對待每一個采訪對象,要從采訪過程當中的各個方面來體現出對采訪對象的尊重,例如態度要謙虛、溫和,動作用語要有禮貌等等,在對方表達自己意見時,如果沒有意外的緊急情況,一定要讓對方先說完,不要隨意打斷對方,這樣才能使采訪過程當中的雙方交流更加順暢,確保新聞采訪能夠獲得盡可能多、盡可能全面的素材信息[4]。
6 加強采訪過程當中的觀察
新聞記者必須要具備細致入微的觀察能力,這種觀察能力不僅要體現在對事物、事件的觀察上,更要體現在對采訪對象的觀察上。在采訪過程當中,要加強對采訪對象的表情、動作以及語言觀察,并從中分析采訪對象的心理活動,以及時的調整采訪策略,保證采訪順利完成,甚至還可能收獲預期之外的成果。
新聞采訪是新聞制作的起始環節,必須要首先確保了新聞采訪的質量,才能為后期的高質量電視新聞節目制作與播出奠定基礎,從而贏得新聞市場與新聞受眾。所以,在新聞采訪過程當中,必須要注重對一些采訪技巧的運用,以提高新聞采訪的質量。
參考文獻
[1]吳兵兵.新聞采訪技巧的運用分析[J].科技傳播,2012,8:9-11.
[2]于恒.探尋新聞采訪中記者提問技巧的有效運用[J].青年文學家,2014(9):158.
[3]張麗.如何讓采訪對象打開話匣子——淺談電視新聞記者的采訪技巧[J].新聞與寫作,2014(1):86-88.
[4]劉斌.突發新聞的現場采訪技巧[J].中國傳媒科技,2014(1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