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生明 敦煌市林業技術推廣中心

“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要內容,其核心問題是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立足敦煌實際,筆者認為,加快葡萄產業發展是解決這一核心問題的有效措施。敦煌具有悠久的葡萄栽培歷史,早在西漢時期就有史料記載。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葡萄產業得到了迅速發展,先后經過了六十年代的引種試種、七十年代的觀察試驗,八十年代的規模發展和世紀之交產業興起的艱辛歷程。經過半個世紀的葡萄基地建設,截止2007 年,全市以紅地球、無核白品種為主的葡萄累計種植面積達到0.3 萬公頃,掛果面積達0.15萬公頃,總產量4700 余萬,總收入8720 萬元,分別占全市水果總產量及總收入的64.4%和72.7%,全市農民人均葡萄收入達980 余元,占農村人均純收入的22%。顯而易見,葡萄產業已經成為我市農民增收的必然選擇和新的亮點。
伴隨著農業生產責任制的實行和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第一輪產業結構調整基本結束,在種植業內部,適應性調整已經初告段落。新一輪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是由低效經濟作物向高效經濟作物的調整,棉花作為我市的主導產業,因屬低效經濟作物,增產、增收的空間和潛力已受品種和技術等因素的限制,實現經濟大的突破難度較大。我市陽關鎮經過近40 年葡萄產業的發展,新型產業已經凸顯,彰顯活力。2007 年,全鄉累計葡萄面積達0.12 萬公頃,占全鄉總耕地面積的99%,總產量達4000 萬,銷售收入6400 余萬元,人均葡萄收入11000 余元,建成了全市乃至全省第一個葡萄生產專業鄉,有“中國第二個葡萄溝”的美譽,葡萄產業已成為南湖鄉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和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七里鎮秦家灣村自2001 年以來,加快發展以紅地球葡萄為主的葡萄產業,截止2007 年,全村葡萄累計面積已達到73.3 公頃,掛果面積52公頃,總產量達170 萬,總收入700 余萬元,全村人均葡萄收入就超過1.3 萬元,建成了全市第一個紅地球葡萄生產專業村。因此,就上述一鄉一村的生動事例足以說明,立足敦煌實際、發展葡萄產業,可大幅度提高土地的產出效益,從根本上實現農村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
敦煌市可持續發展的最大制約因素是水資源短缺,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于發展高效節水型經濟作物,以葡萄為主的稀植優質林果,便于推廣節水技術,其高效節水和棉花大田漫灌相比,效果十分明顯:棉花大水漫灌每畝需灌水800 立方米甚至更多,而葡萄則實行溝灌、配套滴灌設備需水400 立方米就可以滿足葡萄生長發育的需要,可節約50%的水資源,其高效和節水是其他經濟作物無法比擬的。
經過多年的葡萄栽培,我們已經取得了一年定植,二年掛果,三年見效,四年豐產的成熟栽培技術和經驗,建成了一批葡萄高產高效的專業村組和示范典型戶。葡萄見效快、收入高已成為全市廣大干部群眾不爭的事實。農民只要按照技術要求進行生產,3 年畝收入超過5000 元,4 年可達到8000 ~10000 元;一般水平第四年以后的收入也在4000~5000 元,是棉花收入的2 ~3 倍。據此,如果人均種0.13公頃葡萄,4 年后收入即可達到8000 ~10000 元,再加上畜牧產業和二、三產業的收入,就可達到全面小康水平。顯而易見,葡萄產業是敦煌今后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和客觀要求。
由于配水機制和水資源供給不平衡等問題,加之農民急功近利,葡萄在幼齡期受間作物棉花的影響,生長前期需水而不配水,使生長發育受到抑制;后期隨棉花大水大肥又使葡萄貪青徒長,造成枝蔓不能充分成熟,給葡萄越冬帶來隱患。春季出土需水時又不能適時保灌,這些因素都是構成葡萄越冬傷亡的主要因子。
由于葡萄種植戶認識不足,對葡萄規范化栽培技術的關鍵措施落實不到位,導致部分面積葡萄不能正常生長,甚至造成結果遲、見效慢,影響了葡萄產業的健康發展。
全市葡萄栽培面積雖然已達0.24 萬公頃,但除南湖灌區外,葡萄生產的專業村組不多,零星分布的面積較大,相對成片的規模較少,尚未形成產業規模及產業效益。
根據當地的土壤條件、水利條件等不同情況,按照區域優先、凸顯特色及沿山、沿河、沿邊的總體布局,實行科學規劃,穩步推進一鄉(村)一業或數鄉(村)一業的產業化進程。
按照鞏固與提高結合,保護與發展并重,集中連片,穩步發展的產業發展思路和科技創新的總要求,采取科技人員競聘上崗、雙向選擇等有效機制。集中人力、物力和財力,堅持走抓點示范、輻射帶動的路子,建成一批葡萄生產專業村組,加大推廣普及葡萄規范化栽培技術的力度,不斷提高葡萄產業的科技含量,推動葡萄產業向區域化、集約化、商品化、專業化方向發展。
一是高科技投入,高起點建設。市鄉兩級政府要從培育新型產業、引領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的高度出發,多方籌資,繼續實行種苗、開溝、架材的扶持政策,解決好葡萄產業發展中一次性資金投入過大的問題。同時要實行高標準建園、高起點建設,集中連片,規模發展。二是加強林業科技隊伍建設。市級科技人員應增編到18 ~20 名專業技術人員,鄉鎮林業站每鄉鎮應有3 ~5 名林業專業技術人員,并保持相對穩定。三是強化科技培訓,增強葡萄產業發展后勁。逐步建立市、鄉、村、組四級科技培訓體系,形成以專業技術推廣部門、專業隊伍與廣大果農相結合,多方參與的科技推廣網絡,為葡萄產業的發展提供系列化、全方位、綜合性、社會化的科技服務。四是加大新技術、新品種的“引試”推廣力度。建立葡萄新品種引種觀察試驗園,篩選適合當地栽培并具有市場前景的早、中、晚熟良種,為葡萄產業培植后勁。在狠抓常規技術推廣普及的同時,進一步強化節水灌溉技術、無公害生產技術、加工貯藏技術等新技術的推廣工作。五是實施人才培訓工程。采取請進來教,送出去學等辦法,加大對市鄉科技隊伍、市場營銷隊伍的培訓力度,不斷的提高綜合能力,為葡萄產業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采取聯辦、合資、轉讓等形式,積極扶持和建立市場營銷、產品加工、保鮮貯藏等各種類型的龍頭企業,提高對葡萄產業發展的牽引力,借船出海,優勢互補,開展多層次、多渠道的經濟和技術合作,逐步形成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風險共擔,利益均沾的經濟聯合體,實現企業和農戶雙贏。
因地制宜,宏觀調控,強化措施,從源頭上解決好葡萄的配水問題。由于長期以來,敦煌經濟作物是根據棉花生長需要制定配水計劃的,因而在葡萄幼齡期常以間作棉花為主。加之葡萄和棉花的需水矛盾又十分突出,形成了葡萄跟著棉花轉,甚至造成“帶犢子,后兒子”的畸形態勢,成為遏制葡萄產業發展的瓶頸問題。應從機制上、措施上做好集中連片葡萄面積的配水和節水灌溉工程的配套工作,按照葡萄生長發育的要求,制定葡萄配水計劃并付諸實施。
敦煌市降雨稀少,生產環境相對封閉,生產無公害產品的條件非常優越,因而要強化超前意識,樹立市場意識、品牌意識、商品意識和質量意識,并充分利用“陽關”牌葡萄商標和“紅地球葡萄全國優質產品獎”的優勢,采取舉辦葡萄促銷會、展銷會、葡萄節等形式,進行廣泛交流洽談,并利用航空、鐵路及潛在的公路網絡優勢,借助快捷迅速的信息通道,積極拓展葡萄銷售市場,提高市場份額。
總之,實現農村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發展敦煌葡萄產業,是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進步的富民工程,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希望工程,只有在立足實際,發揮優勢,科學規劃,科學管理,在遵循客觀經濟規律和市場經濟規律的前提下,才能做的更大,做的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