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秀高1,2 陳嘉盛1 高開義1 鐘 勤1
(1武漢回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湖北武漢430042;2中國農業大學動物醫學院,北京100000)
幾種常見豬病的治療及預防
朱秀高1,2陳嘉盛1高開義1鐘勤1
(1武漢回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湖北武漢430042;2中國農業大學動物醫學院,北京100000)
摘要:傳染病的傳染性強,可引起動物的大量死亡,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因此對豬群常見傳染病的鑒別、防疫和治療非常重要。本文總結了仔豬圓環病毒病、豬瘟、滲出性皮炎、豬偽狂犬病四種常見疾病的臨床癥狀、病理剖檢變化、防控難點及防治措施。
關鍵詞:仔豬圓環病毒病;豬瘟;滲出性皮炎;豬偽狂犬病
仔豬圓環病毒病是由豬圓環病毒(PCV)引起仔豬的一系列疾病的總稱。PCV不僅可以單獨感染造成仔豬損失,而且多以混合感染其他病原形式引起豬場更為嚴重的損失,如與副豬嗜血桿菌(HPS)、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病毒(PRRSV)等的混合感染。
隨著氣溫逐步升高,在一些豬場中,PCV及其繼發感染的病例增多。發病豬場多見于山東地區,這些豬場的母豬存欄規模在50~700頭,發病豬分布于產房、保育和育肥前期三個階段,從2014年2月底至3月初開始出現明顯的臨床癥狀。據統計,發病率在40%~60%、死亡率為70%~80%,給豬場造成了嚴重損失。
1.1臨床及剖檢癥狀
發病豬整體呈皮膚蒼白、消瘦、被毛粗糙、脊骨突出、運動無力(圖1)。部分產房仔豬排黃色稀糞;有的豬發生神經癥狀,側臥于地;有的豬場仔豬眼結膜有明顯炎癥(圖2)。一般從發病到死亡可持續7~20天,也有一些豬可耐過,但后期生長基本停滯,成為僵豬。
將豬場中的部分發病豬宰殺后,剖檢觀察其內臟變化。主要表現為淋巴結特別是腹股溝淋巴結和腸系膜淋巴結腫脹(圖3),有的豬支氣管淋巴結腫脹出血;肺間質增寬,肺小葉間有膠凍樣液體(圖4),彈性增大,有的豬肺臟與胸壁粘連;心包積液增多(圖5),有的渾濁,嚴重者心臟被厚厚的纖維素性滲出物附著;有的脾臟全部出血、腫脹,表面有凸出的白色小顆粒和黑色梗死灶(圖6),也有的僅呈輕微出血變化;腎臟呈區域性彌漫性出血。在剖檢部分豬時,還發現有腸壁變薄、透明的現象(產房腹瀉豬多見);關節液增多,呈黃色,略帶暗血(神經癥狀豬多見)等。
為更好地進行確診,剖檢過程中取有明顯病變的肝、脾、腎、肺等組織,送實驗室進行病原分子檢測。共送檢病料17份,主要進行豬瘟(CSF)、PCV、PRRS、HPS和鏈球菌病(SS)等病原的檢測。

圖1發病豬瘦弱、無力

圖2發病豬有結膜炎

圖3腹股溝淋巴結腫脹

圖4肺間質增寬

圖5心包液增多

圖6脾臟腫大出血
1.2診斷結果
通過對發病豬臨床與剖檢癥狀的觀察,以及對豬場有關發病情況的詢問,懷疑導致這些豬場發病的主要病原為PCV,有的豬場還存在PCV同其他病原引發的混合感染,如PRRS和HPS。最終的實驗室檢測結果也證實了前期的初步診斷,即發病場中100%有PCV感染,57.3%有HPS和PCV的混合感染,61.5%有PRRSV和PCV的混合感染,5.7%有豬瘟病毒CSFV和PCV的混合感染,也有一些場存在三種病原的混合感染,沒有發現鏈球菌或四種病原混合感染的豬場。
1.3防治措施
根據診斷結果,建議發病豬場依據各自情況從管理和防治兩個方面分別采取措施。
在管理上,首先,將特別瘦弱的仔豬淘汰,同時將豬群中的部分高胎次經產母豬淘汰;其次,分別給母豬群和保育仔豬群采血,測定其CSFV、PCV、PRRSV和PRV的抗體水平,根據抗體監測結果及時調整免疫程序或加強免疫;第三,在一年內停止從外部補充后備母豬;第四,注意飼料的霉變情況,及時添加防霉脫霉劑,如霉吸安1 kg/噸料,可長期使用。
在防治方面,首先,給母豬及后續新生仔豬加強免疫或更換PCV疫苗等;第二,對母豬群加強保健,方案為:5%治嗽靜1.5 kg+萬特肺靈800 g+綠益態1 kg+并可清1 kg/噸料,每月一次,每次10天,連用6個月;第三,仔豬出生后用萬特肺靈針劑進行三針保健,分別在3日齡、7日齡和斷奶當天,各注射0.3 mL、0.5 mL和1 mL,母豬生產當天用康特康,頸部肌肉注射10 mL;第四,仔豬斷奶后用萬特肺靈1 kg+新附優特樂1 kg+綠益態1 kg+并可清1 kg/噸料,連用7天。
豬瘟是一種重要的高度接觸性傳染病,往往給養豬業造成嚴重經濟損失,可以稱之為養豬業的“頭號敵人”。臨床上,帶毒母豬的持續性感染是豬瘟的最大危害,可以經胎盤傳播給仔豬,主要表現為種用公母豬呈隱性、持續感染;有的妊娠母豬流產(胎衣與仔豬表面有出血點),死產,產出弱仔,有新生仔豬抖抖病(尤其以一胎母豬多見);有的母豬產后發情不正常、返情率高;有的母豬雖產出正常的仔豬,但斷奶后的部分仔豬出現非典型豬瘟。
2.1臨床及剖檢癥狀
近期發病豬場中的病豬體溫升高,呈40~41℃,稽留不退;病豬嗜睡,打堆而臥,常發眼結膜炎;食欲下降,很快消瘦,被毛臟亂,皮膚蒼白;有的病豬呼吸困難;有的病豬有腹瀉癥狀,常見黃色水樣糞便;皮膚黃疸或蒼白,或出現紅紫色斑點(圖7)。

圖7病豬皮膚有紅紫色斑點

圖8脾臟邊緣有出血性梗死

圖9淋巴結腫大、出血

圖10腎臟外觀可見出血點
剖檢后發現,腎臟、膀胱、喉頭有時見出血小點;淋巴結腫大、充血、出血;脾邊緣梗死;肋骨生長板(肋軟骨部分)變寬,白血球減少,有非化膿性腦炎;其他如腸道、心肺等病變與并發癥有關。常通過麻雀腎、脾邊緣梗死、回盲瓣有紐扣樣壞死進行診斷(圖8-10)。
2.2檢測方法
2.2.1抗體檢測方法
抗體檢測方法有間接血凝試驗(IHA)、間接ELISA試驗、Dot-ELISA試驗、膠體金免疫層析法(GIcA)等四種方法。其中,間接ELISA試驗靈敏性高,使用范圍最廣。用ELISA檢測豬瘟抗體滴度在1∶16~1∶256之間,低于1∶16為不合格。但是,滴度越高并不意味著越好,假如出現1∶400以上,懷疑存在野毒抗體,而且野毒毒力很強,建議進行野毒監測。
2.2.2野毒檢測方法
常采集血樣或在扁桃體、淋巴結、脾臟等處采樣。
檢測方法有:①病毒分離鑒定:準確性較高,診斷比較容易,但存在試驗步驟繁瑣,所需時間長等缺點;②RT-PCR檢測:具有快速、敏感等優點,特別是樣品保存不理想時更有價值,利用套式PCR (nested-PCR)可以提高檢測的特異性;③夾心ELISA檢測:具有快速、敏感等優點,但在樣品保存不理想時會出現假陰性結果;④PCR檢測:所需時間較短,但需要經驗比較豐富的人員來判定結果,且存在假陽性結果,特異性比較差。
中國藥品生物制品檢定所的丘惠深老師常用PCR方法檢測豬瘟病毒富集的扁桃體,該種檢測方法比較準確,只是采扁桃體難度大些(圖11)。筆者曾使用過這種檢測手段,經過1年多的時間,共采3 000多份扁桃體進行檢測,淘汰陽性種豬,種豬群的陽性率從18.7%降到0.4%,商品豬的成活率大大提高,繁殖力有所增加,發抖豬也不再出現,流產現象逐漸減少。

圖11采取扁桃體
2.3防控措施
2.3.1淘汰陽性豬
由于帶毒種豬可以持續感染,因此堅決淘汰陽性種豬是凈化豬瘟的前提。每隔4~6個月,對種豬群逐個不漏地進行采扁桃體檢測,發現陽性豬就果斷淘汰。結合使用0.1%的燒堿水進行帶體消毒。后備豬逐個采扁桃體進行檢測,只允許陰性豬留種。
2.3.2選擇可靠的疫苗
現有疫苗毒株為C株。廣東永順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的豬瘟疫苗歷史悠久,制作工藝比較成熟,目前的細胞高效苗免疫效果理想。
2.3.3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對種豬群的免疫而言,建議每年免疫3次,確保母豬群既不會漏免,又要保持抗體的整齊度。如抗體滴度不均勻,會導致一定的風險,母源抗體不均勻的斷奶豬在斷奶混群后將出現較多的問題,尤其是初產母豬的后代。母豬“分胎次飼養”也是以此為依據。
對商品豬的免疫而言,由于保育豬可能處于免疫空白期,對各種病比較敏感,尤其是仔豬在35~50日齡時是疾病高發期,而且免疫存在應激,因此建議在20~60日齡時進行免疫。一般而言,可以在20日齡時即在斷奶前3~5天進行免疫,分點肌肉注射3~5 mL的高免血清,選擇3胎以上、帶仔好的母豬進行采血從而制作滅活血清。如果豬場受豬瘟危害嚴重,可以做超免,即生下來馬上免疫,1個小時后再哺乳,但超免操作有一定難度。
2.4影響免疫效果的因素
2.4.1應激
豬群環境條件的急劇變化與疫苗注射都會引起應激,影響免疫效果,同時引起母豬流產、產死胎,公豬精液質量下降及仔豬死亡、機體抵抗力下降從而繼發其他疾病,因此免疫過程中可在飼料或飲水中添加綠益態1 kg/噸,對減少應激有很大的幫助。飼料中添加并可清1 kg/噸,更能提高機體免疫力,使免疫效果得以提高。
2.4.2免疫混亂
乳豬免疫過早,疫苗抗體與母源抗體中和,免疫效果不佳。免疫過晚,母源抗體已消失,疫苗抗體遲遲得不到補充,免疫空白期過長,機體得不到抗體保護,各種病原有機可乘。另外,豬場沒有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隨意注射疫苗,不注意各種疫苗的免疫間隔。
2.4.3疫苗的選擇不謹慎
市面上豬瘟疫苗有多種,如細胞苗、脾淋苗等,生產廠家也有很多,免疫效果存在著極大的差異,因此,篩選疫苗時要慎重。
2.4.4疫苗保存與稀釋不規范
豬瘟疫苗要求在-20℃時冷凍保存,如果凍干苗溶化或有氣泡,應該報廢。稀釋疫苗前,應先將稀釋液冷藏(1~6℃),將豬瘟苗放在室內自然解凍1小時后再稀釋,目的就是讓疫苗溫度與稀釋液溫差不大。如果稀釋液沒有提前冷藏,夏天能達到25℃左右,而疫苗在-20℃以下,溫度相差45℃以上,這會引起疫苗毒株死亡而影響免疫效果。
2.4.5免疫抑制
生產過程中,我們常發現豬瘟抗體滴度低、抗體不均勻的現象,主要是存在免疫抑制的因素,包括霉菌毒素中毒、藍耳病和圓環病毒病等。針對霉菌毒素,可以在飼料中添加霉吸安或美安捷0.5~2 kg/噸料;而藍耳病最大的危害是造成免疫抑制,影響豬瘟等疫苗的抗體水平,目前穩定藍耳病的藥物有替米考星(支樂靜)和泰萬菌素(治嗽靜),泰萬菌素作為新一代(第三代)大環內酯藥,與第二代大環內酯藥替米考星相比,對穩定藍耳病的作用更強。由于藍耳病毒株多,容易發生基因重組變異,使用疫苗時會存在一定的風險。
豬滲出性皮炎的主要病原為葡萄球菌,通常2~5周齡的豬易感,4~6天后發病,特別是真皮暴露的豬只更易發病。
3.1臨床癥狀
豬發病后最早的眼觀變化為皮膚變紅,同時伴有細菌在皮膚表面增殖,并在表皮的角質細胞之間生長和形成小菌落;炎癥、角質層明顯增生和中性粒細胞浸潤使表皮增厚,隨后皮膚糜爛;表皮生發層變得不規則并深入到真皮層(圖12)。

圖12滲出性皮炎的病豬皮膚發紅、潰爛
3.2防控難點分析
理論上,葡萄球菌對青霉素、阿莫西林、卡那霉素,甚至氟苯尼考都敏感。但在實際治療中,使用這些藥物成功治療滲出性皮炎的例子并不多,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3.2.1病原學分析
由滲出性皮炎的主要病原菌—豬葡萄球菌的特殊性所致。
(1)豬葡萄球菌一般不感染成年豬或健康狀態的仔豬,但一旦形成感染,能產生皮膚脫落素,可導致局部或全身性表皮脫落,并排出大量皮脂性分泌物,使機體抵抗外界影響的能力迅速降低;
(2)豬葡萄球菌還有很多感染株,具備保護自身被巨噬細胞吞噬的能力,分泌蛋白質A,而菌體存在于皮膚的表層,藥物在表層很難達到有效的濃度;
(3)豬葡萄球菌也很容易穿透皮膚,或從其他途徑進入機體形成菌血癥或敗血癥并形成毒素,使仔豬心肌受損,減少了治療機會;
(4)對干燥有很強的耐受性,只對熱敏感。
3.2.2管理方面的誘因分析
從管理方面的誘因來看,現代豬場出現的滲出性皮炎是豬圓環病毒、豬藍耳病毒、豬葡萄球菌及寄生蟲混合感染的綜合病。
(1)豬場規模變大,飼養密度加大,斷奶時間提前,這些管理上的變化都給疾病提供了一定的條件;
(2)豬圓環病、豬藍耳病、豬附紅細胞體等免疫抑制性疾病的發病越來越頻繁,使仔豬的體質逐漸下降;
(3)引種時,因豬群免疫水平不一,將帶菌豬混群就容易引起免疫力低下的豬只發病,發病時間甚至會持續2~3個月。仔豬斷奶后,不同窩的豬合群也會導致此病的暴發。
(4)仔豬合群后相互撕咬,或者芥螨等體外寄生蟲寄生都會導致皮膚破損,為滲出性皮炎的發病提供了方便。
3.3治療與預防
在預防方面,擴群豬場要做好后備母豬的馴化工作;對母豬每季驅蟲一次,芥螨嚴重的情況下應做體外驅蟲;圍產期添加并可清1 kg/噸、治嗽靜1.5 kg/噸和均崩1 kg/噸料;加強產房、保育欄的消毒,干燥后使用火焰消毒后方能進豬;做好仔豬3、7、21日齡時的保健,可使用頭孢喹肟、頭孢噻呋、萬特肺靈針劑等;斷奶時注射通滅1 mL/頭。
在治療方面,豬場一旦出現比較大的發病比例,應及時采取廣泛治療措施。所有該日齡段的仔豬注射多拉菌素注射液1 mL/頭。已出現皮炎的一律同時使用以下藥物,①針注。上午:阿莫西林0.5 g/頭、板藍根3 mL/頭、地塞米松2 mL /頭、樟腦磺酸鈉2 mL /頭、VC 2 mL /頭,分點注射;下午:萬特肺靈針劑1 mL /10 kg體重②使用碘制劑消毒病豬活體皮膚;③飼料中添加并可清1 kg/噸,連用7~10天。
從2011年以來,豬偽狂犬病在國內出現了老病新發的態勢。我國許多養豬企業曾將豬偽狂犬病的凈化列入了短期目標,并取得一定成果,實現了豬場較長時間的陰性狀態。但是,該病目前的防疫情況令人不安。據華中農業大學動物疫病診斷中心檢測果顯示,2012年該檢測中心檢測了全國16個省市2 689家規模化豬場的9 000余份病料,有46%的規模化豬場為偽狂犬野毒感染場,部分種豬場偽狂犬感染陽性率可達到70%以上。此跡象表明,豬偽狂犬病有卷土重來之勢。
4.1豬偽狂犬病的臨床及剖檢癥狀
妊娠中后期的母豬出現流產現象,有的整窩流產或死胎,窩平均有2~5頭死胎。兩周齡以內的哺乳仔豬出現神經癥狀,口吐白沫,四肢劃水狀,角弓反張(圖13),或出現呼吸困難、劇烈腹瀉等。病程短,大多1天左右病豬衰竭而亡,死亡率可達100%。70~90日齡育肥豬出現發熱和呼吸道癥狀,喘氣、咳嗽等。另外,流行疫區內的狗、貓也有感染,主要臨床表現為劇癢、流涎、死亡(圖14)。

圖13仔豬偽狂犬的神經癥狀

圖14犬的偽狂犬癥狀
哺乳仔豬的剖檢病理變化為扁桃體潰瘍,腦膜充血,肝臟密布白色結節,腎臟針尖樣點狀出血,脾臟淤血,脾表面密布白色壞死灶等。
4.2防控難點分析
4.2.1豬偽狂犬野毒的分子特性
2011年,華中農業大學動物疫病診斷中心分離到了8株豬偽狂犬最新流行野毒,經基因測序證明,與經典的偽狂犬病病毒毒株相比,發生了多個堿基的標志性突變和連續缺失。
4.2.2感染豬終生帶毒
生豬感染偽狂犬病病毒后則會終生攜帶病毒。野毒感染后一般潛伏在三叉神經節、嗅球等部位,疫苗無法與受體靶位結合,也無法清除野毒。
4.2.3血清抗體不能完全中和新流行毒株
豬偽狂犬病病毒或疫苗產生的抗體,難以完全中和野毒,這也是很多豬場gB-ELISA抗體很高,同時病原PCR檢測依然為陽性的主要原因。
4.2.4防控水平難以評估
豬偽狂犬病的防疫以細胞免疫為主。免疫一方面可激發機體的體液免疫,同時又能激發機體的細胞免疫。然而目前臨床上只有評估體液免疫的血清學檢測方法,卻沒有細胞免疫的檢測方法,正確評估豬偽狂犬病的防控水平有難度。另外,豬偽狂犬病毒可在多種組織細胞和鼻咽黏膜、扁桃體局部淋巴結、肺等組織器官中增殖。所有疫苗均抑制出現的臨床癥狀,不能控制感染和排毒,隱性潛伏和隨后激化的弱毒株可向未免疫豬散毒。
4.2.5豬場管理水平低下
目前廣泛存在的藍耳病病毒、圓環病毒導致了豬群的免疫抑制,致使機體抵抗力下降與免疫失敗,加大了豬偽狂犬病的防控難度。普遍的飼料霉菌毒素污染現狀也加劇了本病的流行。一些應激因素如冷熱、環境惡劣等也可誘發本病。
4.3防控建議
疫苗免疫仍然是防控當前豬偽狂犬病的首要措施,完善的生物安全防范措施及合理的免疫程序顯得尤為重要。針對疫苗免疫措施,建議如下:①堅持自繁自養,少從其他豬場引種,如必須引種,則要把好檢疫關,引進后要進行必要的檢測并隔離飼養。②搞好環境衛生和藥物消毒,實行全進全出。③做好飼料的防霉脫毒,飼料中添加防霉脫毒劑,如霉力妥。④豬場禁養貓狗等動物,尤其要注意消滅鼠。⑤執行合理的免疫程序。豬場應嚴格按照免疫程序進行免疫,采用足夠的免疫次數及劑量,使群體的抗體水平穩定在保護水平之上。推薦免疫程序為:仔豬于0~3日齡滴鼻首免,斷奶1周后強化注射一次;后備豬于配種前8周和配種前4周各免疫一次;種豬一年普免3~4次。對于正在發病或受疫病威脅感染壓力較大的豬群,可考慮緊急免疫接種或適當加大免疫劑量。⑥搞好凈化工作。有條件的規模化豬場豬偽狂犬病防控可以采用全場清群,重新組建豬偽狂犬病陰性種豬群。一般每年可以將種豬進行2次豬偽狂犬抗原抗體的監測,有野毒感染的種豬一律淘汰,免疫后抗體上不去的種豬一律淘汰,逐步進行種豬偽狂犬病毒的凈化。
(文中涉及的霉吸安、治嗽靜、萬特肺靈、綠益態、并可清、新附優特樂、美安捷、支樂靜、均崩等藥物均由武漢回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
■簡訊
中圖分類號:S858.2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3-4645(2015)01-0069-06
收稿日期:2014-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