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
復習是一種重復,記憶最好的辦法就是重復,孔子的“溫故而知新”就是這個道理。但復習不是簡單的重復,而是要有目標、有計劃地進行知識的整合。找出知識點,把握重難點,對每一單元的知識進行整合,梳理好層次,使學生在回憶中拾起曾經擁有的“知識小盒”。在拾起的過程中要有新意、有創意。讓學生感到學起來不疲倦,對知識既要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又要有從未見到的感受。這樣復習起來學生才會發揮主體作用,才會有學習的興趣。
一、知識的整合與梳理
科學學科每一個單元的知識都有一個主題,每課之間都是有聯系的,就像臺階一樣,層層遞進,逐步提高。作為教師要把握好教材,掌握每一個單元的重點和難點,幫助指導學生制訂單元復習計劃,確立中心,寫出主要內容,并把實驗操作過程簡要地進行整理。讓學生回顧所學的主要內容,并讓學生進行口述、討論。回顧就是學生將過去學過的舊知識不斷提取、體現的過程。回顧是復習課不可缺少的環節。引導學生對所學過的知識進行梳理、歸納、總結。幫助學生理清知識線,弄清實驗過程,掌握實驗方法,分析實驗結果。從點到線、由線到面地總結,做到以一點或一題串一線聯一面。特別要注意知識縱橫間的聯系和比較,教會學生歸納總結的方法。同時,教師要指導學生對單元中的重點內容和學習中的疑難做進一步的分析,幫助學生解決重點、難點和疑難問題,從而使學生全面準確地掌握教材內容,加深理解。
例如,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科學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溶解》,本單元從觀察食鹽在水中的變化開始,引導學生進入到對溶解現象觀察、描述的一系列活動中。以食鹽溶解為切入點引出液體、固體、氣體在水中的溶解。讓學生進行概括,說出每一個實驗的步驟、方法、現象以及實驗結果,并匯報一下實驗所需要的器材。教師可以這樣設計問題,請你在(酒精、注射器、白糖)中選一項進行溶解實驗,并寫出所需要的器材、實驗步驟、方法以及觀測的現象和結果。這樣既給學生創造了動手實踐、解決問題的機會,又讓他們對本單元所學內容進行了系統的梳理與整合。
再如,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科學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沉與浮》,本單元的重點就是讓學生知道,當把物體放入到一種液體中,相同體積下物體與液體重量的不同將決定作用在物體上的浮力的大小。相同體積下,比液體重的物體下沉,比液體輕的物體會上浮。教師就應該這樣設計問題,如果用(一張卡紙、一塊橡皮泥、馬鈴薯)等分別做一個沉浮實驗,先說一說把這些物體放入水中是上浮還是下沉。接著再問,如果下沉,怎樣才能使它們浮起來呢?最后,請你選一種物體做沉浮實驗,把實驗操作過程、方法、觀察到的現象及實驗結果都說一說,同時說出本實驗所使用的實驗器材。這樣,就把本單元的知識重點統一了起來,使每一個知識點都能有所體現。同時,問題的設置突出了綜合性,抓住了重點,落實了難點,明確了易混淆的知識點。
二、知識的再現與創新
復習課就像一篇優美的散文,形散而神不散。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優化復習方法,把已學過的知識用新穎的方式展現出來,讓學生有一種新鮮感。復習課對夯實學生的學習基礎,培養和提高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復習課是一個信息交流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是主體,教材是客體,教師是媒體。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真正做學習的主體,就需要教師在設計復習內容時知識呈現要有新意、有創意。單元復習知識點多,覆蓋面廣,復習時既要牢固基礎知識,又要靈活運用基礎知識去解決問題,既要全面掌握,又要突出重點,把課本與資料有機地結合起來,使之互為補充,相得益彰。因為復習課就是要把已學過的知識再次呈現在學生面前。所以,把問題盡量解決在課堂上,這就要求課前做好準備,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精心設計教學流程,合理安排時間,總結出本單元的中心內容。做一題,學一法,會一類,通一片,通過教師指導,學就會有常學常新之感。在設計練習題時,要多樣化,由淺入深,由簡到繁,循序漸進。而且還要有講有練,精講精練,邊講邊練,以練為主。課堂上要給學生提供機會去練,練習內容要全,練習題目要精,練習方法要活,練習時間要足。
例如,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科學三年級上冊第一二單元——《植物》和《動物》。這兩個單元的內容,不要說是復習課,就是新課,對農村孩子來說也不陌生。所以,在問題的設計上就要有創新。如問題1,讓學生畫一株狗尾草(或一只螞蟻),并標出各部分的名稱。此題就是利用了小學生喜歡畫畫這一愛好來設計的,這樣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參與度都很高;問題2,秋天到了,向日葵收獲了,你們高興嗎?那你知道它的一生經歷了哪些過程嗎?問題3,動物的一生也很不容易,請你說一說它們的一生都經歷了哪些過程,等等。再如五年級上冊《生物與環境》這一單元,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單元。通過研究植物對環境的需要、動物對環境的需要,以及生物之間的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相互制約。這些對農村孩子來說都非常熟悉,所以,就應該設計一些貼近生活的問題。如:怎樣生綠豆芽?你到什么地方可以挖到蚯蚓?你對老鼠怎樣看,它和哪些動物有關系,寫出一條食物鏈。植樹有什么好處,如果生態平衡被破壞會有什么后果等。通過知識的新穎再現,問題的創新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欲望,達到良好的復習效果。
三、知識的積累與運用
復習課就是知識的積累過程,考查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雖然科學學科涉及的知識廣泛。但每一個單元都只有一個知識點,把握住這個知識點向外拓展,就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根據每一個單元的知識特點設計問題,須要觀察的要記錄,須要實驗的要操作,做好積累。每一個點都讓學生匯報,特別是實驗的過程、觀察到的現象和實驗結論要詳實敘述。在復習的過程中,重點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然后進行系統復習。在復習題的設計上要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有一種學以致用的感覺。知道學知識就得用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這樣設計復習題,學生學起來就會有濃厚的興趣。
每一個單元中都有幾個科學探究活動。讓學生自己選擇感興趣的探究活動進行回顧,在全班交流,教師要適時點撥,其他學生參與點評,這樣既節省時間,又有效地復習了已學知識。
例如,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科學三年級下冊《磁鐵》這一單元,先讓學生回顧磁鐵的性質,然后讓學生選項說一說你所匯報的知識點。再如五年級下冊《光》這一單元,先讓學生選項總結關于光的有關知識。學生無論學習哪一單元,選擇一個知識點敘述完后,教師都要根據其所述的知識,指導學生加以完善。同時讓學生自己出一些小測試題,學生間相互解答。然后教師收集起來進行整理,張榜公布,引起學生的注意。并把每次測試題進行篩選、添補、重新整理,最后發給學生作為練習。
復習課,就是梳理教材,整理知識。能夠幫助學生形成知識網絡,理解知識之間的相互聯系,為知識的熟練運用打下堅實的基礎。復習課是一個綜合性比較強的課型。從知識的整合梳理到知識的再現、創新,再到知識的積累運用,無不體現復習課對學生鞏固知識的重要性。上好復習課,就等于幫助學生在腦海中刻下一碟儲存知識的光盤,隨時都可以播放。復習課要有興趣、有新意、有豐富的內容,又有不同形式的問題,讓學生在不自覺中獲得知識,解決問題,達到學有所練,學有所用的效果。
(作者單位:肇源縣三站鎮中心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