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陳紅
隨著新媒體時代的來臨,以海量的信息、個性的內容及資源共享的優勢吸引著小學生的注意,并在潛移默化中對小學生的生活、學習產生影響。品德課作為小學階段基礎課程,在幫助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世界觀及價值觀上具有重要意義。而在新媒體時代,對小學品德課堂教學提出了更高教學要求。本文則對新媒體下小學品德課堂的創新教學給予實例分析。
一、立足生活,激發興趣
兒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們對生活的感受、體驗和感悟。在教學中,我們要重視兒童已有的生活經驗,找準教材內容與兒童生活實際的聯系,讓學生充分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在回顧生活的過程中喚醒經驗,在課堂中,更是對學生放手放權,激發起學生的求知欲,調動起學習興趣,使他們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
如學習《過新年》一課時,要讓學生通過了解家鄉和各地過新年的風俗及今昔變化,激發學生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態度。怎樣客觀地了解,這時教師就可充分利用多媒體,播放兒歌《新年到》,從“認識新年——迎接新年——慶祝新年”3個環節入手,通過學習兒歌,加深學生對新年的認識及了解。課前要求學生準備兒歌中所需要的布娃娃及做好的小紅帽,并制作新年賀卡,迎接新年的到來。教師可設置這樣的問題:“新年要到了,我會給好朋友送什么禮物?”通過分配角色來表演兒歌,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感受我國優秀文化傳統。
二、重視時事,合作探究
由于新媒體時代的來臨,網上獲取信息已經成為當今世界最常用、最快捷的方法了,也使得學生與教師足不出戶就能夠知天下事。因此,教師在品德課堂教學中,則可充分利用信息新媒體,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如:學習《衣食的來源》時,教師可針對當前食品安全所存在的問題進行小組合作探討,可設置這樣的探究活動“當你看到食品安全問題,請從國家、消費者、經營者三方面提出合理化的解決措施”。當教師布置完這一探究活動后,要求學生在課下引導學生網上查詢,將在網上收集到的資料自行整理,在下一節課堂中與小組成員合作探究,得到簡單的解決方案。在這一過程中,讓學生明白由于社會中存在少數人道德下滑現象,使得食品安全問題時有發生,幫助小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又如學習《我是共和國公民》時,教師可引出當前時政熱點“中國式過馬路”,并要求小學生開展下列活動:請在上學或放學的路上留意所謂的中國式過馬路現象,并對這些人的行為給予綜合評價,并說說如何構建有序的城市交通。當小學生完成這一任務后,可將自己的所想寫下來,并利用word文檔進行編纂,配上相應的圖片,完成自己的作品,上傳到校園網絡平臺上,實現資源共享。通過這樣的方式,幫助學生認識到應從身邊小事做起,從我做起,并自覺遵守交通規則,培養社會責任感。
三、觀看事例,激發情感
由于新媒體時代的來臨,使得網絡上存在多種多樣的信息,加上小學生各種觀念還未形成,處于人格塑造的最佳時期,教師可充分利用信息網絡技術,通過手機、平板電腦、電視等媒體,觀看當前“身邊的好人”與“感動中國”人物的先進事例,并參加到全國道德模范人物的評選活動中,學習模范人物的精神,努力做好自己的事。尤其從小要孝敬父母,幫助父母分擔家務事,在學校中應懂得尊敬師長,愛護同學等。
如:學習《塑料與我們的生活》內容時,教師可播放一些我國勞動楷模的先進事例,引導學生若在生活中遇到飲料瓶、塑料袋等,應自覺撿起來,并置于垃圾箱中,并在班級中營造濃濃的自我約束的氛圍。又如:學習《關心老人》內容時,可組織小學生開展幫助殘疾人、空巢老人等各項活動,并拍下在幫助別人過程的點滴,將這些照片發布到班級博客、QQ群、朋友圈中,使學生感受到幫助他人、奉獻社會的快樂,也帶動更多的人參與到互助活動中。
四、創設情境,探究感悟
多媒體教學目前是教師教學過程中常用的一種教學手段,教師應充分利用多媒體,建立完整生活教育體系。在品德與生活教學中為學生巧妙創設情境,使學生能夠觸景生情。由于生動、形象及鮮明的情境能夠讓學生腦中浮現相應情境。因此,品德與生活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對投影、幻燈、錄音及錄像等恰當運用,創設一種真實的道德情境,積極引導學生與情境角色相融合,使其能夠產生一種情感共鳴。
如:學習《父母的疼愛》一課時,教師可在多媒體中播放《世上只有媽媽好》的MTV,在觸景生情渲染下,讓學生能夠沉浸在家庭情感中。教師可適時引出,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要關心、尊敬父母,樹立優良道德品質。又如:學習“讓危險從我們身邊走開”內容時,教師可向學生播放教材中的圖片,并向學生提問“當看了這組照片后,有什么感受,能否用詞語來形容”,同時出示第二組圖片(游泳、電線桿下放風箏),游泳是小學生較喜歡的運動,但是小學生歲數小,私自下水容易發生生命危險。放風箏也是小學生愛玩的活動,部分小學生比較調皮,在沒有大人的帶領下,于電線桿底下放風箏。并要求小學生自己列舉出日常生活中存在的風險事件,講解已發生的生命事故,喚醒小學生的生命意識。
如學習《我們和誠信在一起》內容時,重點是培養學生養成講誠信的良好習慣,并認識到誠信的重要性。教師可在課堂中開設辯論賽,以較為常用的誠信寓言故事《凡卡的故事》為例,并播放該故事。根據全班學生實際情況分成幾個大組,由全班學生進行辯論,教師在這個過程中給予引導。往往辯論賽完成之后,教師對其給予總結等,結束本節課。其實教師可在辯論賽后進行創新,要求學生情境模擬,加深對誠信的理解,并培養誠信品質。
五、聯系實際,升華情感
在小學品德課堂教學中,應充分利用新媒體這一手段,并結合課本中的相關知識,做好小學生道德修養的提高。如:學習《大好河山任我游》一課時,教師可在課前讓小學生將自己出去游玩的照片都拿出來,并在爸爸媽媽的帶領下,將自己所拍的照片上傳到班級網絡交流平臺中,使沒有去旅游的小朋友也能夠感受我國大好河山,在欣賞這些旅游照片時,增加小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及自尊心,使學生對自己身為中國人而自豪。教師也可通過圖片、視頻的形式向學生展示我國各個旅游勝地,如:桂林山水、杭州西湖、九寨溝、泰山、黃山、秦兵馬俑、故宮等名勝古跡,并在欣賞這些旅游勝地時,為學生講解這些地方的風土人情,拓展學生視野,感受不一樣的風情,增強民族自豪感。
又如教師在講解《筑起血肉長城》一課時,就以2008年汶川大地震視頻作為課堂輔導資料,從中可表現出我國各方人員為了拯救地震下的人們而做出的努力,從而體現出中華民族助人為樂的精神。學生面對這種材料也不會產生虛幻感,因為多媒體的普及,各種新聞都會及時地出現在生活周圍,這種教學方法比課文中的硬性數據更具有說服力。
總之,小學階段是塑造高尚品德的關鍵時期,此階段學生社會經驗不足,容易受到新媒體上不良信息的影響。因此,作為教師,應充分發揮品德課的作用,并充分利用當前新媒體,使課堂教學與新媒體工具有效結合起來,進而提高品德課堂教學效果。
(作者單位:江蘇省張家港市東渡實驗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