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建新 牛森
桃褐腐病又叫灰星病,是桃樹上的重要病害之一,嚴重影響著果實產量和栽培效益的提高,在全國各地分布普遍。除為害桃樹外,還為害杏、李、櫻桃等果樹。
1. 發病癥狀
果實、花器、枝梢和葉均能受害,以果實受害最重,尤其是快成熟的果實。被害果病斑初呈圓形、褐色,幾天后擴展至全果,果肉呈褐色軟腐,病斑表面呈現出一圈圈灰色絨狀霉層。大部分發病果干縮懸掛于枝條上不落。
花器最先受害,可造成花腐癥狀。即先從花瓣和柱頭開始,產生褐色水浸狀斑點,逐漸擴展到花萼和花柄。潮濕時病花迅速腐爛,枯死后不脫落。
枝梢受害引起潰瘍,病斑長圓形,邊緣紫褐色,中央稍凹陷,灰褐色,有時流膠。病斑擴展繞枝一周時,枝條枯死。葉片很少受害,一般是病花、病果蔓延至葉片上,使其呈現褐色濕腐。褐腐病發病期很長,從花期到果實儲運期均可發病,并能為害較多部位。
2. 發病規律與導致發病的因素
桃褐腐病菌以菌絲體在僵果或病枝潰瘍斑內越冬,第二季春季產生分生孢子進行初侵染。分生孢子經風、雨、昆蟲傳播,從傷口或自然孔口入侵,引起花腐,然后再為害葉片、枝梢和果實。環境條件適宜時,病部產生分生孢子進行多次再侵染。病害的發生與多種因素有關。
①氣候。主要是溫度和濕度,其中濕度作用大于溫度。桃樹開花期遇低溫高濕時,易造成花腐,花腐是再侵染的主要病源。果實成熟期,如果溫度在20~25℃,多雨高濕,則果腐嚴重。
②蟲害。昆蟲不僅是傳播媒介,為害后還造成傷口,如桃椿象、食心蟲等害蟲為害的傷口,給病菌造成侵入機會,致使褐腐病發生。
③果園管理。樹勢衰弱、管理粗放和地勢低洼,通風透光差,或栽植密度過大、修剪不當的果園,發病就重。
④品種。一般果實成熟后質地柔軟、汁多味甜、皮薄的品種易感病;表皮角質層厚,成熟后果實組織保持堅硬狀態的抗病力較強。
⑤儲藏條件。果實儲藏期溫度起主導作用,遇高溫、潮濕損失嚴重;溫度低于10℃,不易發病。病果、健果接觸后相互傳染,易造成大量腐爛。
3. 綜合防治技術
一是冬季清除園中和樹上僵果,結合修剪除去病枝,深埋或燒毀。深翻土地,將地面的病殘體翻入土中,減少初侵染。二是及時防治桃椿象、桃蛀螟、食心蟲、象鼻蟲等害蟲,可減輕病害發生。病害嚴重地區和易感病品種,有條件的5月上中旬進行果實套袋,保護果實不受侵染。三是桃樹發芽前一周,用5波美度石硫合劑或45%固體石硫合劑200倍液噴霧;花后10天及果實采收前20天,各噴1次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50%多菌靈1000倍液。不套袋的果園,噴藥間隔10~15天。四是果實儲運期要避免創傷,做到低溫防潮,通風對流。
(作者聯系地址:雷建新 陜西省洋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郵編:723300;牛 森 洋縣農業局 郵編:723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