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一凡

摘 要:產業集聚區建設是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載體,是優化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實現節約集約發展的基礎工程。從產業集聚和產學研協同創新的視角切入,探討河南省產業集聚區產學研協同創新能力的內涵與構成要素,并建立產業集聚區產學研協同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運用層次分析法和模糊綜合評價法耦合對企業綠色持續創新能力進行建模分析,結合中原電氣谷產學研協同創新進行實證研究。
關鍵詞:協同創新;產學研;產業集聚區
引言
《中共河南省委關于制定全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明確提出:“十二五”時期,要“把產業集聚區建設作為拉動增長、優化結構、增強競爭力的戰略舉措,努力增強載體功能。”目前,對產業集聚區的研究,更多采用定性分析,如何實證考核各產業集聚區產學研協同創新能力,激勵產業集聚區在地方經濟發展中更好地發揮其協同創新的平臺作用,值得研究。
一、產業集聚區產學研協同創新能力的相關理論
(一)產業集聚區產學研協同創新能力的內涵
產業集聚區是一個地域空間概念,以地理和經濟特征為基礎。協同創新是一個由技術知識產生、發展,到不斷轉移進化,最終借助不同要素的合作,在商業上實現其價值的復雜過程。區域協同創新是區域內不同創新主體、創新資源所有者之間的融合,完整高效的協同創新應建立在不同要素之間相互作用、合作的基礎之上。
(二)產業集聚區產學研協同能力的構成要素
(1)產學研協同創新的要素投入能力,該能力指的是產業集聚區內資源要素在產學研協同創新項目中使用的程度與效果,其由研發投入能力與非研發投入能力共同構成。(2)產學研協同研發能力,該能力要素著重研發的成果實現。(3)協同創新管理能力,該能力要素包含以下三個維度:企業中長期戰略、內部運營機制和執行力。(4)協同制造能力,該能力要素由以下兩個方面決定:第一方面,該產業集聚區生產設備的硬件水平;第二方面、從人力資源角度考慮,員工的技術水平和其創新性精神》。(5)營銷能力,該能力是企業中普遍存在的短板,它由市場調研水平與市場銷售水平共同構成。(6)協同創新利潤的持續實現能力,該能力反映的是產業集聚區產學研協同創新與其利潤增長的相關性,可以通過建立生產函數模型來對其相關性做出信度與效度評價。
二、河南省產業集聚區產學研協同創新能力評估指標體系
(一)構建產業集聚區產學研協同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原則
基于產業集聚區產學研協同創新能力的內涵與基本特征,評判指標體系才能反映產業集聚區產學研協同創新能力。在設計產業集聚區產學研協同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時應按照下列原則:(1)科學性與實用性原則;(2)系統性和層次性原則;(3)動態性與穩定性原則;(4)完備性與簡明性原則。
(二)建立產業集聚區內產學研協同創新的能力評價指標體系
由于產學研協同創新存在于市場運營的諸多環節,因此,該能力是產業集聚區的綜合能力。結合產業集聚區內產學研協同創新的內涵構成要素及其運行過程,課題組建立了產業集聚區內產學研協同創新評價指標體系,其一級指標是由之前闡明的產業集聚區內產學研協同創新能力的六個構成要素所組成:(1)產學研協同創新的要素投入能力,其二級指標包含:研發投入強度、非研發投入強度、研發人員素質;(2)協同創新研發能力,其二級指標包含:專利擁有數、產學研協同創新產品率、主要產品生命周期、研發成功率;(3)協同管理能力,其二級指標包含:信息采集能力、創新傾向、創新激勵強度、與外界的研究與生產合作;(4)協同制造能力,其二級指標包含:設備裝備水平、生產技術革新能力、工人技術等級;(5)營銷能力,其二級指標包含:市場分析能力 、營銷創新強度;(6)協同創新利潤的持續實現能力,其二級指標包含:企業經濟效益持續增長率、產學研協同創新對經濟效益的貢獻率。
三、產業集聚區產學研協同創新能力的評估模型
(一)建立產業集聚區產學研協同創新能力的模糊綜合評價模型
1.確定評價因素集A。根據建立的評價指標體系,建立評價因素集,一級評價指標(主因素集)A={B1B2B3B4B5B6}={產學研協同創新的要素投入能力、產學研協同R&D能力、協同制造能力、營銷能力、協同創新管理能力、協同創新利潤的持續實現能力},二級評價指標(子因素集)={Bi1、Bi2、……Bin},n為一級指標Bi含有的指標數。
2.確定評語集。評語集反映了評價指標及協同創新能力的不同狀態,是由若干專家對各種指標做出評判結果的集合,其大小可根據實際細化程度和計算量大小而確定。根據產學研協同創新能力評價的目的,建立產業集聚區產學研協同創新能力評語集{強、較強、一般、弱},即V={V1(強),V2(較強),V3(一般),V4(弱)}。
3.建立模糊評價矩陣。
Ri=■
其中:k=1,2,···m,m為評語數;n=1,2,···n,n 為準則層包含的要素的個數;j=1,2,···ni,ni為第i個準則層包含的指標數的個數。
4.模糊綜合評價。主因素指標■i=■i×■i=(bi1,bi2,…,bim)
產學研協同創新能力評價值■=■■*■=(b1,b2….,bm)
根據隸屬度最大原則確定產業集聚區產學研協同創新能力所屬等級。
(二)中原電氣谷產學研協同創新能力評估
在評價產學研協同創新能力過程中提供給評價者的信息是模糊的。為正確地評價中原電氣谷產學研協同創新能力,下面采用上節構建的“產學研協同創新能力評價模型”,對中原電氣谷產學研協同創新能力進行模糊綜合評價。
中原電氣谷產學研協同創新能力評估根據建立的產學研協同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聘請專家采用1~9標度法確定權重,經過數據處理后確定一級指標的判斷矩陣如下:
■
經計算得:ω=(0.32,0.23,0.17,0.09,0.06,0.13)
進行一致性檢驗:λ1=6.71,CI=0.034。查表得RI=1.26,則CR=0.027<0.1,所以符合一致性檢驗要求。同理,
ω1=(0.65,0.12,0.23);ω2=(0.19,0.07,0.41,0.17,0.16);ω3=(0.09,0.38,0.18,0.12,0.23);ω4=(0.54,0.16,0.3);ω5=(0.3,
0.38,0.18,0.14);ω6=(0.44,0.17,0.39)
采用主因素決定型評價函數,對于一級指標的模糊評價矩陣為:
R1=0.2 ? ?0.3 ? ?0.5 ? ? ?00.1 ? ?0.4 ? ?0.3 ? ?0.20.3 ? ?0.4 ? ?0.2 ? ?0.1
將一級評價指標權重ω正規劃:ω*=(1,0.719,0.531,0.281,
0.188,0.406)
同理得:ω1*=(1,0.185,0.354)
R*1= 0.4 ? 0.6 ? ? ? ?1 ? ? ? ?00.25 ? ? 1 ? 0.75 ? ? 0.5 ?0.5 ? ? 1 ? ? 0.5 ? 0.25
則B1=ω1* *R*1=(1,0.815,0.354) * 0.4 ? 0.6 ? ? ? ?1 ? ? ? ?00.25 ? ? 1 ? 0.75 ? ? 0.5 ?0.5 ? ? 1 ? ? 0.5 ? 0.25
=(0.4,0.6,1,0.75)
同理得:B2=(0.415,0.75,1,0.75),B3=(0.6,1,1,0.25),B4=
(1,0.75,0.75,0.2),B5=(0.75,1,0.75,0.25),B6=(0.75,1,0.886,0)
評價值A*=ω* *R*=(1,0.719,0.531,0.281,0.188,
0.406) ? ?0.4 ? ? ? ? 0.6 ? ? ? ? ? ? ? 1 ? ? ? ? ?0.250.415 ? ? ? 0.75 ? ? ? ? ? ? ? 1 ? ? ? ? ?0.75 ? ?0.6 ? ? ? ? ? ?1 ? ? ? ? ? ? ? 1 ? ? ? ? ?0.25 ? ? ? ?1 ? ? 0.75 ? ? ? ? ? 0.75 ? ? ? ? ? ?0.2 ?0.75 ? ? ? ? ? 1 ? ? ? ? ? 0.75 ? ? ? ? ?0.25 ?0.75 ? ? ? ? ? 1 ? ? ? ? 0.886 ? ? ? ? ? ? ? 0
=(0.531,0.719,1,0.719)
歸一化得:(0.142,0.679,0.087,0.092)
由此可知,對中原電氣谷產學研協同創新能力的綜合模糊評價結果為:認為該企業綠色持續創新能力“強”的占14.2%;認為“較強”的占67.9%;認為“一般”的占8.7%;認為“差”的占9.2%。所以根據隸屬度最大原則,可以判定中原電氣谷產學研協同創新能力屬于較強的程度,評價結果表明,該評價模型的指標體系能夠比較客觀地反映產業集聚區產學研協同創新的真實水平,對評估河南省產業集聚區產學研協同創新能力具有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 ?彭紀生,吳林海.論技術協同創新模式及建構[J].研究與發展管理,2000,(5).
[2] ?李龍一.技術創新與企業組織結構[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1,(3).
[3] ?李興華.協同創新是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效率的最佳形式和途徑[N].科技日報,2011-09-22.
[4] ?陳勁,陽銀娟.協同創新的理論基礎與內涵[J].科學學研究,2012,(30).
[5] ?諸克軍,等.Fuzzy-AH P方法及其應用[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199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