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寧,陳 文,李寶艷
(福建農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福州 350002)
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放在顯著位置,并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全過程。大學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主力軍,是建設美麗中國的主要實踐者,因此,高校要加強大學生的生態文明理念的培育,懂得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在大學生的全面發展中增添生態文明素養,為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國夢打好堅實的思想基礎。
美麗中國建設的提出不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在經濟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人們也面臨著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十八大縱觀全局,進一步強調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美麗中國”這一偉大構想。
美麗中國,內涵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美好前景,既是對我國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的深刻反思,也是反思后的科學構想。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國經濟建設取得了矚目的成就,也給環境帶來了巨大的傷害——空氣污染、水污染、耕地污染等問題尤為突出。2013年,亞洲開發銀行和清華大學最新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環境分析》報告指出,中國500個大中型城市中,只有不到1%達到世界衛生組織空氣質量標準,2012年,北京、上海、廣州、西安這四座城市,因為PM2.5引發多種疾病造成的過早死的人數達到8500多人。中國118個城市連續監測數據顯示:約64%的城市地下水遭受嚴重污染,33%的地下水受到輕度污染,基本清潔的地下水只有3%。此外,中國現有耕種土地受重金屬污染,共約1.5億畝[1]。由此可見,我們已經為傳統粗放的經濟發展付出了沉重的環境代價。
提出美麗中國的偉大構想,是我們對傳統發展方式反思后的美好憧憬。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指出的:“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都對我們進行了報復。”[2]如何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黨的十八大把握人類文明發展大勢,結合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拓展為包括生態文明在內的“五位一體”格局,強調生態文明建設涉及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根本性變革,這表明生態文明建設已經上升為國家整體戰略發展的一個部分,是總攬國內外大局做出的戰略抉擇。
“美麗中國”是新概念,但其理念并不陌生。
美麗中國首先是自然之美。天藍,水清,山綠,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這是當代中國廣大普通民眾對美麗中國最直觀的解讀。泱泱中國,雪域高原、浩瀚海疆、奔騰江河、蒼茫草原、江南水鄉……處處都是美麗迷人之景。盧岑貝格將自然描繪為“美麗迷人、生意盎然的蓋婭”[3],自然之美不僅在于她迷人的外表,更在于她內在的活力。自然是一個生機勃勃的生命系統,是一個自組織系統,不僅能夠保持生態系統本身的可持續性,而且也能夠支持人類的可持續性。
美麗中國其次更是人文之美。美麗一詞,是形容一種使各種感官極為愉悅的接近完美或理想的境界,也可以形容一個人從內心散發出來的魅力。建設美麗中國,也是在建設魅力中國。美麗中國,美在自然,也美在文化,更美的是人。人文之美,是人的內在之美,是傳統的傳承與光大之美,是人際之間的和諧之美,是人對自然遵從與關愛之美。美麗中國的提出,要求人們更加注重個人從內到外的全面發展,體現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
加強大學生生態文明理念的培育,這是時代發展的需要,是當代高校德育發展的需要,是大學生實現自身全面發展的需要。
生態文明是人類遵循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2014年,李克強總理在致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的賀信指出:“生態文明源于對發展的反思,也是對發展的提升,事關當代人的民生福祉和后代人的發展空間。”[4]而當下,我們要扭轉粗放型經濟帶來的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進而構建“百姓富、生態美”的美麗中國,這不僅是體制機制的轉型問題,也需要價值理念的轉變。雖然當前我國GDP居世界第二,但若不轉變社會的生產生活方式,將無法使經濟既為當代人又為后代人謀福,將無法保持我國的可持續發展。思想是行為的先導,要轉變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就要從價值觀開始,尤其是要加強生態文明教育。然而,在傳統的大學教育中,更多的是強調專業課程的學習與教育,生態文明理念培育尚未引起足夠的重視。在大學課堂中開展生態文明教育,培育具有生態文明素養的綜合性人才,這是時代發展的客觀要求。
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是一個價值引導和培養大學生良好道德價值觀念與道德行為的過程。“要清除對人類生存的威脅,只有通過每一個人內心的革命性變革。”[5]只有為人的道德價值觀注入生態性內涵,將人與人的倫理關系向人與自然倫理關系拓展,使之成為人的內在價值,人類才能真正做到保護自然。倫理的生態向度,不僅是人類對人與自然關系的道德覺悟,也是人類倫理的進步。道德統攝了人類生活的文化和自然兩大方面,生態倫理和人際倫理構成了完整的倫理學。目前我國高校德育主要在人際倫理方面,人際倫理教育已經很成熟,但生態文明教育卻較為滯后,既不能適應當前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也不能適應當代大學生精神文化的需求。因此,加強大學生生態文明理念的培育,將高校德育拓展到生態倫理已經勢在必行。
新時期,“以人為本”作為黨的執政理念和治國方略,人的全面發展,特別是大學生的全面發展,越來越為國家和社會所關注。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人的全面發展,包括了人的思政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的明顯提高。良好的生態文明道德素質和生態文明理念,已經成為衡量一個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之一,也是衡量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標尺之一。在新時代背景下,大學生群體的個性得到了極大的解放和張揚,專業素質有較大的提高,具有開放的思想和廣博的知識面,但大學生對于人與自然的認識廣度和深度都較為缺乏。因此,通過開展生態文明教育,幫助大學生樹立良好的生態文明理念,正確認識和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大學生是美麗中國建設的積極踐行者,要努力構建一個高校生態文明“教育鏈”,打造一個信息交流網絡共享平臺,營造一個踐行空間,聯接一個輻射通道,探尋一條切實可行的、行之有效的培育大學生生態文明理念之路。
“鏈”是對事物之間表現出的環環相扣的關聯關系的形象描述。生態文明教育中的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響是高校生態文明“教育鏈”的三個主要環節,其中教育影響是指在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一切“中介”的總和,包括了教育內容、教育手段方法等。高校生態文明教育鏈的結構是復雜的,可以是直線鏈,也可以是立體網狀模式,三者之間相互關聯,相互融合。
以提升教育者為重點,加強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的教師隊伍建設。一方面將生態文明素養加入高校教師的聘用條件中,從源頭上保證高校教師隊伍生態文明素質的穩步提高;同時引進生態科學專業教師。另一方面開設高校教師生態文明意識再教育課程,提升已聘用教師的生態文明素質。
完善教育內容與方式。在教育內容上,將生態文明教育納入高等教育中。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門與環保部門要密切配合,制定出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的統一規劃,出臺相關教材、輔導讀物;另一方面,于課堂教學中,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程中重點強調馬克思主義物質觀,在《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系概論》課程中突出強調可持續發展觀,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中著力強調我國相關的環境保護法等。在教育手段方法上,充分利用先進的教學設備,開展生態環保教育活動,組織生態文明實踐課程;同時,生活即教育,生態文明教育要在生活中進行,加強對大學生生活的生態文明價值取向的引導。
以提高受教育者生態文明素質為目標。列出一些與生態文明有關的書單建議學生假期閱讀,例如《寂靜的春天》《人類的極限》等等。鼓勵在校大學生特別是非生態環境專業的大學生學習生態相關知識,積極參加生態環保實踐活動,提高大學生建設生態文明的自覺性,形成生態文明的價值取向和堅定意志。將生態文明價值觀引入大學生的科學研究,對大學生畢業論文設計和評價,既要有社會和經濟目標,又要有環境和生態目標。
十八大閉幕后,中宣部《時事報告》雜志社、教育部社科司在全國10所觀測點高校,對大學生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認知狀況開展了廣泛和深入的調研,80.5%的同學能夠認識到我國當前面臨的嚴峻環境形勢,96%的學生贊同十八大關于“五位一體”新戰略和美麗中國偉大構想,但僅有24.55%的學生能清楚知道“世界環境日”,在回答校園生態文明建設存在的問題中,大多學生僅停留在浪費水電、糧食,亂扔垃圾等方面。同時調查發現,大學生獲取生態文明相關信息的渠道更傾向于人人網等大學生經常訪問的網站[6]。由此可見,大學生群體具有接受生態文明教育的意愿,但對生態文明了解程度較淺。
開放性的環境有利于大學生養成開放性的個性,高校的生態文明教育是高度開放的,而網絡也是高度開放的,把網絡與生態文明教育相結合,有利于發揮其隱性生態文明教育功能。
高校通過注冊大學生經常接觸的網絡平臺,豐富宣傳內容,創新宣傳形式。在宣傳內容上,將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升華到人與自然的協同發展,將人際倫理拓展到生態倫理,強調人對自然的道德;在宣傳形式上,利用網絡的開放性,引導學生緊跟時代潮流,關注全球環保信息,就網絡上一些生態文明模范事跡或者是生態破壞現象進行討論,讓學生在來自世界各地的各種思潮的碰撞中,學會如何辨偽存真,并在討論中提高學生的生態文明認知水平,用協調性和動態發展的生態思維方式搭建網絡生態文明信息共享平臺。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生態文明教育不僅是課堂說教、口頭的言傳,而是要深入到社會實踐中。加強對大學生的生態文明理念培育,根本落腳點就是為了引導大學生生態文明行為取向。
以校內生態文明實踐活動為主。心理學家布蘭德(Brand)認為,日常生活領域的環境行為與不同的情境有關,因此學校可以通過校園生態環境建設影響學生的生態行為,同時組織指導學生參與到學校生態環境的建設中來,讓學生在實踐中體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學校要積極鼓勵學生自發成立環保社團,通過組織類似“建設美麗中國,從建設美麗校園開始”生態踐行活動,提醒大學生從自己身邊的小事做起。
以校外生態文明實踐活動為輔。學校可以組織大學生到生態環保企業、生態工業園區、生態文明示范鄉鎮參觀考察,讓他們切實感受到生態優勢對于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深入領會“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只有了解了生態文明的現實意義,每一個人對于生態文明的認識在內心有了根本的轉變,才會端正態度積極行動起來,為建設美麗中國而努力。學校要充分挖掘各方面的資源,利用學生到社會實習的機會,結合在校園中學習的生態文明知識,對外部環境形成更全面、更客觀的認知。
總之,從校內到校外,從學習到生活,為培育大學生生態文明理念搭造一個踐行空間。將大學生的學習生活都與生態文明建設相聯系,讓大學生切實感受生態文明就是從小事做起,從身邊做起。
以班級為結構單元開展生態文明教育實踐活動。現在大學班級一般由相同專業的20~30人左右組成,以班級為單位開展生態文明教育實踐活動,班級同學擁有相同的專業背景,對生態文明認識水平基本相近,并且同學之間關系密切,便于開展活動時的情感交流;在活動主題、內容、形式等的策劃過程中,可以結合專業的特色,顧及到每一個同學的實踐感受,生態文明實踐教育活動成效好。
以環保社團為引領集聚共同興趣、共同追求、共同奮斗的環保愛好大學生,形成具有凝聚力量的學生社團。在班級組織生態文明教育實踐活動后,同學對于是生態文明的認識有了一定的提升,為社團的集聚奠定了群眾基礎。學生社團將各院系不同專業的這類環保愛好者組織起來,所組織的生態文明教育實踐活動可參與性非強,同時社團中具有豐富經驗的實踐者,又可以影響社團成員。開展生態文明教育,環保社團能夠發揮普遍教育作用,能夠結合專業優勢并發揮公益主題的號召作用。
以寒暑假社會實踐活動為載體鍛煉大學生生態文明實踐能力,廣泛傳播生態文明理念。寒暑假是大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的最佳時期,而社會實踐是大學生了解社會,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的重要平臺。高校要將生態文明理念培育融入到社會實踐中,豐富學習實踐渠道,如生態公益勞動、生態志愿者等活動,不僅強化了生態文明意識,也肩負起了傳播生態文明的責任,有利于生態文明意識的普及,最終又可以反過來增強大學生培育生態文明意識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從班級到社團,從社團到校園,從校園到社會,連接一個以大學生群體為主體的從點到面的生態文明理念傳播輻射通道。
[1]中國環境污染現狀分析[EB/OL].金投網,2014-08-08.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盧岑貝格.自然不可改良[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9:57-63.
[4]徐立明.華東交通大學科學用電用水年省千余萬[EB/OL].科學網,2011-10-25.
[5]湯因比,[日]池田大作.展望21世紀——湯因比與池田大作對話[M].荀春生,等,譯.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7.
[6]王包泉,陳云,何有華.大學生對生態文明建設認知狀況的調查分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