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婕
摘 要:我國由于特殊的二元經濟國情,農村的金融發展十分落后,嚴重阻礙著我國農業大國經濟的發展,拖住了我國城鄉一體化的步伐。因此,如何選擇農村金融改革路徑就成為理論界、學術界探討和研究的重點。梳理總結近十年來理論界對于該問題的研究,試圖明確農村金融改革的難點與重點,為以后的進一步改革奠定理論基礎。
關鍵詞:農村;金融改革;信用社;民間金融
一、引言
改革開放三十年以來,我國農村金融體系在推動農業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國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農村金融的發展遠遠落后于城市金融的發展,其改革改革的阻力和問題層出不窮,改革在困難中裹足前進。同時,農村金融發展的滯后,嚴重阻礙著我國統一金融市場的形成。所以,在國家強調城鄉一體化和諧發展的新時期,如何選擇合適的農村金融改革路徑,就成了理論界關注與探討的熱點和焦點,本文嘗試總結近十年來國內學者對于該問題的文獻研究,梳理理論界關于農村金融改革路徑選擇問題的脈絡。
二、文獻綜述
(一)改革的總體思路
在新的形勢下要改革農村金融,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大方向問題,農村金融應該走向何方。農村金融市場自身的特點決定了它適合豪門與草根共舞,正規與非正規并存。同時,農村金融的問題,更多的是體制和制度安排上的問題,因此,完善農村金融體制和制度安排,應該是深化農村金融改革的重點(何廣文)。對此,杜曉山和何廣文將普惠性金融體系理念與我國農村金融改革結合起來,認為要發展農村經濟,就必須構建一個涉及全國的普惠金融體系,強調培育農村金融市場的競爭性。而在普惠金融的構建方面,學者們的思路則不盡相同。盧清波提出應在市場配置金融資源的前提下,通過政府引導和監管來進行發展與完善。劉明等則從山東省普惠金融的實證研究出發,提出了政府政策扶持、金融創新等方面的建議。王曙光和李冰冰通過構建農村金融負投資與農民收入增長之間關系的模型,對該理論模型進行分析解釋和實證檢驗,提出庫茲涅茨效應的系統性矯正框架來構建普惠金融。
(二)農村信用社改革
長久以來,農村信用合作社在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中功不可沒,因此,在新的經濟形勢下,農信社的改革至關重要。對于我國目前農村信用社改革效率低下的問題,理論界普遍認為有三個方面的原因:一是人的因素,缺乏改革的依靠力量;二是政企不分;三是產權不明晰(徐滇慶),因此必須引入企業的競聘制度,通過競聘來確定農信社的管理者。而同時,如何明晰產權是農村信用社改革的核心問題,在這方面,學者們異議很少,普遍認為股份制是農村信用社的改革方向,在股份制改革的大方向下,結合各個地方的經濟特點選擇具體的組織形式。為適應產權制度改革的需要,信用社的組織模式可以多樣化,包括股份合作制信用社以及合作銀行等,可以根據各地方實際,靈活發揮信用社的組織形式。在改革中,無論是產權制度還是組織形式創新,最終要通過經營機制的創新來體現,都要求信用社進行經營機制的轉換,在服務三農中求得自身的發展(徐芳、王波)。對于金融服務業來說,其發展的核心在于綜合服務能力的提高,所以,王國榮提出了為適應農村經濟多元化、多層次發展的需要,須注重改善農信社服務方式。除此之外,也有學者建議在農村信用社的基礎上發展社區銀行、農村合作銀行等。
(三)完善政策性金融制度
我國是農業大國,對三農需要且必須有政府的扶持,所以,一些學者從政策性金融的角度來分析探討農村金融的發展方向。加強農業政策性金融的職能定位,完善我國的農業政策性金融是當前無法回避的重要議題,要進一步推動農業發展銀行到農業重點地區設立機構,提高農業發展銀行的政策性金融功能,加快發展農業政策性保險機構(張皓)。而在這些學者中,史建平另辟蹊徑,他認為從我國目前農村地區發展相對落后的現實來看,農村的政策性金融應定位于“培育市場”而非糾正市場失靈,即通過各種政策來促進農村市場機制的形成。
(四)促進非正規性金融的發展
1.非政府小額信貸。在構建普惠金融方面,小額信貸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和作用,因此應該努力探索農村非政府小額信貸,用小額信貸的發展來撬動我國農村金融的改革。針對目前小額信貸存在的問題,學者們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思路。一方面,應該由政府財政來解決最貧困農戶的問題;另一方面,針對我國的實際,可以將小額信貸分解為政策性小額信貸體系和和商業性小額信貸體系,分別按運行成本最小標準和商業機構標準來衡量它們貸款的運行效果(曹鳳岐、郭志文)。有兩種操作模式:一種是在非政府的小額信貸治理結構調整中,引進私人資本或商業資本培育和引導商業化的小額信貸機構;另一種是通過市場化的重組與合作來建立獨立的、專業化的非政府小額信貸機構(朱德忠),考慮到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在偏遠地區可將資金形成資金池使用,形成規模比較大的項目。在非政府小額信貸方面,爭論激烈的是其吸儲問題。有學者認為,吸儲是小額信貸擴大覆蓋面和規模的關鍵,但也有學者以印度的銀行和自助小組(Self Help Groups,簡稱SHG)的聯合模式為例,認為依靠批發貸款而不是吸儲同樣也能有效地擴大規模(杜曉山)。
2.民間金融。我國的農村民間金融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各個農村地區十分普遍,事實上構成了農村金融市場的主體之一,但快速發展的民間金融一直沒有得到政府的支持,一般性法規無法滿足民間金融的需要,因此應充分考慮民間金融的特點,進一步完善立法,將其納入金融監管體系,這也是下一步農村金融改革的一大重點。
對于民間金融的合法化的路徑,管述學和莊宇提出了三種方式:一是農村民營銀行,選擇一批具有一定規模的農村民間金融機構,將其聯合組建為農村民營商業銀行;二是建立農村社區合作金融組織;三是放開農信社股權限制,吸收民間資本入股,可在農信社股本中設置資格股和投資股。而在這一方面,洪正則用借款人融資條件決定的道德風險模型解釋了農村發展民營資本和新型農村經濟組織的必要性,杜婕從制度的角度分析民間資本的進入方式。endprint
民間金融的另一個熱點問題是其高利貸問題,學者們也有自己不同的觀點。費孝通指出,高利貸之所以在農村地區普遍存在,歸根結底在于城鎮和農村之間缺少一個較好的金融組織。張德強認為民間金融的利率水平與正規金融之間并沒有本質的區別,因此,國家應在監管上承認其合理性,應采取相應的措施鼓勵合法民間金融的發展,同時取締非法的黑色民間金融。
(五)發展農村非存款性金融機構
由于我國經濟的二元特性,導致農村金融發展的異常滯后,在廣大農村地區,相對于城鎮地區來說,農村的金融機構比較單一,基本上局限于存款性金融服務機構,所以要形成全國真正統一的金融市場,就必須大力發展非存款性金融機構,完善農村金融市場。在非存款性金融機構中,學者們呼吁最多的是發展農村金融保險機構(葉啟麟等)。而在保險機構的具體組織方式上,學者們有不同的看法。彭莉戈認為,應當由國家組建專業的政策性農業保險公司,為農業信貸機構提供風險保障,監督和管理眾多農業保險基層機構。王順、梅國輝和趙勇提出組建農業風險投資銀行,負責新技術、新項目的初期工作,替代農民承擔前期風險,替代農民承擔科技新項目的前期風險,等項目成熟且有穩定的收益之后,再將項目轉移給農民。另外,通過建立風險基金來分擔農業發展過程中的風險。
三、小結
總體來看,理論界對于農村金融改革的路徑選擇研究還是比較全面的,只不過每個學者的側重點有所不同,而結合實際來說,不難發現文中所涉及的五個問題正是目前我國農村金融發展中所面臨的、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在以后的進一步改革中,如何解決文中的五個問題以及以后遇到的新問題關系改革的命運,而關于新一輪的改革,毫無疑問會在理論界掀起一場爭論與變革,所謂真理越辯越明,理論界的探討與思考會指導著農村金融進一步沿著市場化、開放化與集約化方向前進。而改革的歷史經驗告訴人們,僅僅依靠商業性、政策性或者合作性金融機構來推動農村金融的改革都是不夠理想的,建立一個互相補充、互相推動的多元化金融體系才是改革的必然途徑與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1] ?曹鳳岐,郭志文.我國小額信貸問題研究[J].農村金融研究,2008,(9).
[2] ?杜婕,霍焰.民間資本進入農村金融服務領域的制度分析[J].財貿經濟,2013,(3).
[3] ?洪正.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改革可行嗎——基于監督效率視角的分析[J].經濟研究,2011,(2)
[4] ?陸磊.在變革中做活農村社區金融[J].中國農村金融,2012,(1).
[5] ?劉明,劉震,郭峰.山東省普惠金融發展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基于普惠金融發展指數的實證研究[J].金融發展研究,2014,(12).
[6] ?盧清波.構建普惠金融體系:困境與破局[J].中國農村金融,2014,(24).
[7] ?何廣文.農村金融改革成效及深化改革路徑[J].中國農村信用合作社,2008,(10).
[8] ?史建平.完善政策性金融功能 改善農村金融服務[J].中國農村金融,2012,(3).
[9] ?王曙光,李冰冰.農村金融負投資與農村經濟增長——庫茲涅茨效應的經驗驗證與矯正框架[J].財貿經濟,2013,(2).
[10] ?王順,梅國輝,趙勇.中國農村金融改革路徑探索[J].中國金融,2010,(22).
[11] ?王一鳴.資金互助社:農村金融的一條有效途徑[J].中國鄉鎮企業,2011,(Z1).
[12] ?葉啟麟,古學彬,方茂揚.中國農村金融體系運行機制研究[J].區域金融研究,2014,(12).
[13] ?張皓.對當前我國農村金融改革與發展的思考[J].西南金融,2010,(8).
[14] ?朱德忠.農村小額信貸拓展研究[J].經濟界,2010,(2).
[15] ?張德強.民間金融利率本質的認識分析[J].金融發展研究,201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