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銀
2014年3月9日,習近平同志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安徽代表團參加審議時,發表了關于推進作風建設的講話,提出了“既嚴以修身、嚴以用權、嚴以律己,又謀事要實、創業要實、做人要實”的重要論述。2015年4月10日,中共中央決定在全國縣處級以上領導干部中開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并從中央政治局帶頭,堅持以上率下,示范引領。
“三嚴三實”的論述,既來自中國共產黨執政的深刻體悟與清醒認識,也受益于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智慧結晶。在傳統文化中溯源“三嚴三實”,正是以古鑒今、古為今用的有益途徑。
嚴以修身
在中國傳統文化看來,“修身”是一個人成其為人、進而立足于社會的第一要務。儒家經典《大學》開篇即提出了著名的“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念,最后總結道:“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在《論語》中,孔子亦多次提到與“修身”相同的概念“修己”,包括“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等;孟子則曰:“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荀子專辟《修身》篇闡述個人修養的重要性與提高修養的途徑。《墨子》中也單獨有《修身》一章,討論品行修養與君子人格問題,認為品行是為人治國的根本,君子必須以品德修養為重。道家的出世思想雖與儒家、墨家的入世不同,但同樣強調“修身”的積極意義,老子便主張“修之于身,其德乃真”,“重修身,則無不克”,莊子亦言“道之真以治身”。
人為何要修身?這是由人的內在與外在需求所決定的。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指出“任何人的職責、使命、任務就是全面地發展自己的一切能力”,提出了著名的“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個體的發展、社會的發展是自然規律,而發展則意味著不斷超越與提高。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決定因素,因此哲人們才敏銳地看出,“修身”——對自我加強修煉以求進步,是解決一切問題的根本。以小我擴展到大我,由個體推廣至群體,修身的作用,正在于推己及人,由內而外產生積極的影響。
修身,根在立德。曾子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道德是內在力量對人的充實和完善,儒家將“立德”作為“三不朽”之首,足見其分量。立德須明志,唯有為眾人造福的遠大志向才能成為人生的指路明燈,故孟子有“善養吾浩然之氣”之自信,諸葛亮有“志當存高遠”“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之訓誡,宗愨有“愿乘長風破萬里浪”之慷慨,范仲淹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之感嘆。
修身,重在敦行。《禮記·曲禮上》曰“敦善行而不怠,謂之君子”,王陽明強調“知行合一”,都是這個道理。無論多么遠大的理想與追求,不通過行動來實踐,都只能是空談。“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從小事做起、從細節做到,才能由小及大,日后成就偉業。
故此,“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意味著只有通過修身養心,培養成合乎道德要求的人,家庭才能長幼有序,國家政權才能鞏固,世界才能和諧發展。孔子曾言:“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上行下效,方能引領帶動出良好的社會風氣。作為黨員干部,要想始終保持先進性,走在時代前列,不率先嚴格要求自我,提高自我修養,其他一切都無從談起。
嚴以用權
用權,首先便要問權從何來。中華文明的古老智慧早已回答了這個問題——《尚書》有言:“天聽自我民聽,天視自我民視”,“天聰明自我民聰明,天明威自我民明威”,意思是說,君主應當敬畏的上天意志,其實都來自于老百姓,民意即是天意。這一樸素的民本思想,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權力來自人民。用好權力,就是要樹立正確的權力觀,為民謀利,為民造福。
敬畏權力是嚴以用權的基礎。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荀子》中亦有名言:“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春秋政治家子產曾有“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鮮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則多死焉”的論點。對待權力同樣如此。唯有時時刻刻感受到來自權力的重負,敬之畏之,才能善行之。習近平同志曾強調:“中國古代有一種哲理:國家之權乃是‘神器,是個神圣的東西,非‘凡夫俗子所能用。黨員領導干部務必珍惜權力、管好權力、慎用權力。”
《公羊傳》言“行權有道”,指出使用權力應當合乎道義。自古以來,用權之道有三:
一曰公忠。公者,大公無私,天下為公;忠者,盡心竭力,恪盡職守。為官用權,必然要面臨小我與大我、小家與大國的矛盾。古人以“公忠體國”為做官的起碼標準,今人同樣應當如此。武俠小說名家金庸借小說人物之口說出“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領導干部也應以“為國為民”為自己的座右銘。
二曰清廉。清廉是對為官者的基本道德要求。俗話道,公生明,廉生威。“包青天”包拯曾言“廉者民之表也,貪者民之賊也”。正因權力與利益密切相關,所以更需要以清廉為限制權力的準繩。如何做到清廉?元代學者徐元瑞對此做出詳細的解答:“甘心淡泊,絕意紛華,不納苞宜,不受賄賂,門無請謁,身遠嫌疑,飲食宴會,稍以非議,皆謝卻之。”意思是,為官應心態淡泊、甘于清貧,在生活細節各方面時時注意,凡是容易引起貪腐嫌疑之處,都要遠離。可謂的論。
三曰勤慎。權力來之不易,既不能貪污腐敗,也不能懶散平庸。清代大學者紀昀在《閱微草堂筆記》借小說之言表達過這樣的觀點:一官員死后去見閻王,自稱所到之處只飲一杯水,不收一分錢,認為自己問心無愧。閻王卻表示:“如果僅僅不當貪官就是好官,那擺一個木偶在大堂上,連水都不用喝,豈不比你更強?”當代官員更應以此為戒,嚴防懶政庸政。
嚴以律己
漢代劉熙所著《釋名》一書中對“律”字這樣解釋:“律,累也。累人心,使不得放肆也。”律己,即是約束克制自己,不能隨心所欲、恣意妄為。人是社會性動物,言行舉止都需要遵循一定的規則,而不可追求絕對的自由。孔子言“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不逾矩”,其實就是自律。身為領導干部,在權力與地位面前,必須時刻保持自我的清醒,而“律己”之心,就是最好的醒腦劑。
律己需要自省。孔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見其過而內自訟”,“內省不疚”,曾子曰“吾日三省其身”,孟子曰“行有堅持不得者皆反求諸己”,都是強調遇到問題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唯有堅持自我反思、自我批評,才能不斷自我認識、自我完善。
律己需要自警。警鐘長鳴,防微杜漸,時刻提醒自己在誘惑面前保持本心,守住底線。劉備臨終誡子言“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林則徐為官撰對聯時刻警示自己“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都是古人自警的佳話。
律己更需慎獨。《中庸》曰“君子慎其獨也”,朱熹對此注解道“幽暗之中,細微之事,跡雖未形而幾則已動,人雖不知而己獨知……遏人欲于將萌,而不使其滋長于隱微之中”。一個有道德修養、能夠約束自我的人,即使在獨處之時,也應當做到表里一致,嚴守本分,不做壞事,不自欺欺人。
慎獨,可以說是律己的最高境界。春秋時期,衛國國君衛靈公和王后南子在半夜對坐閑談,聽見王宮傳來馬車聲響,在經過王宮時停頓片刻后又繼續前進。于是衛靈公肯定地判斷,乘馬車者一定是大臣蘧伯玉,因為按照規定,馬車經過王宮時,乘車人應當下車步行以表達對國君的尊重,而當時深更半夜,路上連行人也沒有,除了蘧伯玉這樣對自己要求嚴格的君子,不會有別人做得到。第二天一問,果然如此。元代學者許衡小時候和伙伴一起玩耍,看到路邊的梨樹掛滿果實,伙伴都紛紛爬上樹采摘,許衡卻不為所動。旁人奇怪地問他,這是沒有主人的梨樹,摘點果實有什么不可以?許衡卻一本正經地回答:“梨雖無主,我心有主。”東漢“楊震拒金”故事中的“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之語,更是流芳千古。為人處世,自覺自律若此,確屬難能可貴。習近平同志也曾在《之江新語》中撰文指出:“黨員干部要‘慎獨。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手中往往掌握一定的權力,不僅要主動接受組織、制度的監督,而且還要不斷加強自律,做到臺上臺下一個樣,人前人后一個樣,尤其是在私底下、無人時、細微處,更要如履薄冰、如臨深淵,始終不放縱、不越軌、不逾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