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靜
(四川南渝高速公路有限公司)
隧道大變形處置技術思路探討
劉 靜
(四川南渝高速公路有限公司)
隧道開挖出現大變形,及時處置防止于發生坍塌,但需合理的處置方法方可收到效果。本文以圍巖破碎、地下水豐富華鎣山隧道為例,分析在開挖過程中出現大變形處置的新思路:前期的超前地質預報,修正設計;后期加強監控量測,及時反饋施工,采取及時有效的處置措施。
隧道塌方 破碎帶圍巖 地下水 大變形 超前預報
“要致富、先修路”。隨著我國經濟的從東向西發展趨勢,加快西部經濟發展已經迫在眉睫,為滿足國家發展,西部的交通也加快建設,因此,山區公路出現大量公路隧道。由于山區地形地貌復雜,修建隧道出現各種不確定因素,其中隧道塌方是隧道施工中常見的災害之一,因此各國對其進行了廣泛研究。
塌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有效的預防塌方,其中一塊是實時跟蹤監測:一方面通過數據判斷支護結構的變化情況;另一方通過地質特征,預防塌方:陸文星等提出建立圍巖失穩判據[1],鄭陳昊等研究圍巖實測變形數據曲線,建議不同類型圍巖塌方預警預測體系的標準[2]。找出塌方誘發因素,也能很好的防止圍巖的大變形,進而發生塌方。主要集中在:塊體理論、突變理論、灰色系統理論和其他非線性理論等研究預防塌方[3]。
等在塌方防治技術方面。19世紀70年代蘭州鐵道學院《隧道工程》一書中提出:小坍清,先支后清;大坍穿,先棚后穿;治坍先治水的塌方處治原則。王迎超等經過大量觀察總結出塌方放生的前兆,預防塌方需要包括三個方面:技術管理、組織管理和質量管理[3]。霍玉華等對管棚支護機理進行研究,其力學效應主要有梁拱效應、環槽效應和強化巖體三方面[4]。王桂平等研究了注漿加固圍巖后,隧道拱頂以上被加固密實,形成結實體,從而達到整體穩定的效果[5]。
進行破碎及富水區帶圍巖的開挖,尤其要注意圍巖的變化情況,而華鎣山隧道穿越復雜地質段,且圍巖完整性差,富含地下水,設計、施工等整個過程中某一環節出問題就會發生工程事故。研究該隧道穿越富水破碎帶,預防塌方等事故極有必要。
華鎣山隧道穿越華鎣山山脈,隧道平均長度為8159.5m。按80km/h雙向四車道的高速公路標準設計,兩洞身間距為28.9~37.3m。洞身主要穿過華鎣山背斜和大俠口斷裂,隧道內存在斷層破碎帶、軟弱圍巖、巖溶及巖溶水等不良地質和特殊地質。
右洞樁號為K107+620~+635段主要以泥灰巖、泥巖、角礫巖為主,節理裂隙發育,被石膏、方解石填充;裂隙水發育,局部存在股狀水,且圍巖的完整及自穩性差。該段設計為Ⅴ級圍巖,采用臺階法施工,局部采用預留核心土施工。掌子面退后一段距離,即樁號K107+556處出現上臺底板冒水,原因是該段隧道埋深超過200m,存在一定水壓,且隧道通過水循環帶。
隧道在K107+580~K107+620段開挖的上臺階圍巖為泥質灰巖、鹽溶角礫巖、泥灰巖,裂隙發育,有少量填充物,方解石脈填充,局部夾石膏,泥質灰巖弱風化。此外,該段底板都在掌子面開挖過5m范圍后,底板出現多處小涌水點。因此,為保證隧道施工順利,加強該段短距離的地質預報探測,采用地質雷達100MHZ天線對K107+604~K107+639進行預報,并在K107+619~K107+649該段取芯鉆孔。其雷達探測結果回波圖與鉆孔芯樣圖如下圖所示。其探測結果如下表所示。

圖1 雷達回波圖和鉆孔芯樣圖

表1 短距離超前預報探測結果
從初步設計的地質資料、超前地質預報結果和現有開挖段地質對比分析,該段超前地質預報結果能夠較好反應前方預報段圍巖的情況,并及時反饋給設計和施工,保證隧道安全施工。
設計根據前期的地質設計資料,結合超前地質預報結果,隧道在前期開挖段的圍巖情況、掌子面約束作用的減弱,施工爆破對隧道周邊的震動影響,修正了初步設計。該段圍巖按Ⅴ級設計,設計參數如下表所示:

表2 隧道初期支護參數
該段施工按照設計進行,開挖過程中并未出現明顯的異常情況,說明初期支護達到了良好的效果。隨著掌子面的推進,掌子面對該段的約束力減弱,該段監控斷面發生急劇變形,及時預警。
監控量測主要目的是為了解圍巖的穩定性、支護結構承載力和安全性信息[6]。隨著隧道開挖的進行,監控開挖段出現大變形情況,及時反饋,避免大變形引起塌方,造成工程事故。
5.1 現場監控量測分析
根據隧道現場的監控量測規范和要求,該段按照間距10m一個斷面進行監測,其監控量測斷面設置在樁號為k107+630,距離掌子面10m處,在未埋設下一個斷面之前。其中監控量測數據為拱頂沉降、和周邊收斂。拱頂三個點采用水準儀進行測量,周邊收斂采用收斂鋼尺。監控量測布設圖和該斷面監測數據如圖所示:

圖2 監控量測測點布置和變形開裂圖

圖3 未加固前監控變形曲線和變形速率曲線
根據監測數據可知,拱頂下呈不收斂的趨勢,最大沉降值為-38.63mm,且初支表面出現縱向、環向裂縫,環向裂縫最大寬度為20mm,環向裂縫最大長度為5m,隧道圍巖在該段處于即將破壞的零界點。因此,根據監控分析數據該段預警,并建議采取掌子面停工,加固該段,待該段數據監控穩定后進行掌子面開挖。
5.2 大變形原因分析
隧道開挖在樁號為K107+630發生急劇變形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① 地質作用:該段地質較差,隧道圍巖完整性較差,地下水豐富,降低圍巖的自穩能力。該段埋深超過200m,處于石膏層影響帶,圍巖破碎,完整性及自穩性差,且受地下水影響嚴重,因此該段具備了發生塌方的地質誘因。②開挖段圍巖的受掌子面約束支撐作用。隨著前方開挖的推進,掌子面對后方已挖斷圍巖的支撐約束作用減弱,圍巖的約束減少變形加速。③現場施工因素。掌子面開挖速度過快,施工未按設計要求施工,鋼拱架的架立不垂直、系統錨桿施做不規范等,降低了初支效果;以及強爆破產生的震動,使圍巖松動,降低圍巖彼此間的咬合力。④設計因素。設計偏于薄弱,且未能及時根據超前地質預報及現場地質改變設計參數,使其滿足結構要求。
綜合以上因素,內部因素與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致使圍巖產生大變形,即將發生塌方事故。
根據《公路隧道施工技術細則》中對塌方的處置措施:處置措施的盲目性和防止坍塌繼續擴大[6],因此選擇合理的塌方處理措施,既保證隧道安全,又節約工程費用,加快隧道施工,下面是兩種措置方案的比較。

表3 處置方案比較
由于該段圍巖破碎,地下水發育,須及時控制圍巖變形,防止塌方的發生,且注漿效果難以保證,耗時、費用高,因此掌子面停止施工,優先選用采用臨時鋼支撐控制圍巖變形能達到一定效果,再根據監控量測結果采取下一步措施。
通過對處置后的斷面監控數據可知:圍巖的拱頂、左右拱腰下沉數據逐漸趨于常數,圍巖的周邊收斂也趨于常數,圍巖的拱頂、左右拱腰沉降速率,以及周邊收斂速率,都逐漸減小到趨于0。說明采用增加臨時鋼拱架措施,有效控制圍巖變形,使圍巖變形收斂趨勢正常,最后支護穩定。說明選擇的臨時拱架的施工措施合理,且經濟時效。以下是處置后監控量測趨勢圖。

圖4 處置后圍巖變形量和變形速率

圖5 加固措施照片
華鎣山隧道地質差,易發生大變形,侵入隧道設計凈空,或者不受控制的大變形引起隧道塌方等工程事故。為減小控制圍巖變形,經華鎣山隧道施工等情況總結一下幾點:
(1)隧道穿過段地質方面:隧道地質勘探過程中,地質信息盡量詳盡,使地勘資料能更為真實的反應隧道穿過的地質狀態;根據隧道開挖的地質情況,前期地勘資料,加強超前地質預報,并根據預報結果及時反饋設計。
(2)隧道施工過程:現場地質及超前預報,動態設計施工;控制人為因素,按照設計要求進行施工,做好超前支護;加強開挖段監控量測,及時反饋;根據監控數據出現大變形,選取高效的處置措施;加強后期的初支的質量檢查,防止初支背后空洞,并及時處置。
[1]鄭陳星.隧道塌方預警預測體系及治理措施研究. [D].上海:同濟大學,2008.
[2]陸文興,朱瑞賡,池秀文.頁巖中開挖洞室的塌方預報及判據閉[J].巖土力學,1993,14(l):83-90.
[3]王迎超.山嶺隧道塌方機制及防災方法[D].浙江大學,2010.4。
[4]王桂平.管棚注漿技術在公路隧道塌方治理中的應用[J].西部探礦工程,2005,(12):167—168.
[5]霍玉華.淺埋公路隧道施工塌方事故的預防與整治技術研究[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05,5(7):84—100.
[6]《公路隧道施工技術細則》.JTG/T F60-2009,182
U45
B
1007-6344(2015)11-028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