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敏捷
地攤是反映就業市場的鏡子。要解決地攤引起的矛盾,不能只靠強制管理,而應大力開拓正規就業市場,并通過簡政放權鼓勵個人創業,促進地攤“升級換代”。
最新數據顯示,日本目前的失業率為3.5%,有效求人倍率(勞動力市場需求人數與求職人數之比,它表明了勞動力市場中每個崗位需求所對應的求職人數)為1.15倍,換句話說,如果不挑肥揀瘦,基本上誰都能找到工作。這說明,日本近期就業狀況明顯改善,且慢慢接近上世紀80年代的頂峰期。
許多來日本旅游的中國朋友,應能體察到日本就業市場的改觀。前不久,我母親來東京探親,她去超市購物后吃驚地說,在收銀臺工作的老太太看上去和她年紀差不多。很多朋友也表示,在東京“打的”時碰到的都是中老年司機。
我在此提個建議:諸位來東京訪問時,可在逛街之余留意一下在大街小巷或百貨店、酒店周圍,有沒有大家熟悉的地攤?這是一面反映一國就業市場的鏡子。
在日本,擺地攤需取得道路使用許可證,衛生、消防等各部門的監管也十分嚴格,就連擦鞋匠也需要營業執照,這一點跟國內的城管大同小異。但是,除了偶爾能在車站附近碰到開小卡車賣水果的果農,東京街頭的地攤極為少見——原因在于沒有需求。
由于日本大城市的商業網點十分健全,商品流通高度市場化,地攤幾乎沒有多大生存空間。另外,正規的就業市場和靈活多樣的雇傭方式,為多數人提供了較穩定的謀生手段,通過擺攤自食其力的必要性不大。
日本并非從來沒有地攤。二戰后,東京上野一帶也曾地攤如云,后來,隨著經濟發展,不少擺攤的“自營業者”開始企業化并擁有固定店鋪。對“自營業”或個體戶,日本政府在稅收等方面給予優惠,環境比較寬松,業主能否經營下去,主要看個人努力。
所以,每當看到國內有關城管與攤販沖突的消息,我的心情就變得沉重。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只有從深度和廣度上大力開拓正規就業市場,為希望就業并有勞動能力的國民提供機會。另外,正如李克強總理所言,“活力來自民間”,通過簡政放權鼓勵個人創業,促進地攤早日“升級換代”,才是功在長遠的必要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