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飛
在教學的實踐中,教學方法的應用起到了有效解決學生疑難的作用,從這一個視角來分析,教學方法就是在教學目標的指導下,引導學生展開自己學習活動的手段,其最終的目的就是通過教學方法的應用促進學生對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認知,并在此基礎上培養出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在語文學科中,教學方法的應用尤為重要,這與語文學科的特點具有密切的關系,語文學科在知識的容量、學科的基礎性地位確立、社會的關聯度等方面都具有獨特的優勢,這就要求學生具備科學的語文學習的方法,以此促進知識與能力的“雙豐收”,具體來說,則是應該從教師與學生兩個維度來進行分析。
一、積極倡導教師“三省吾身”
在《論語》中,我們的先賢們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經典名言,這對于新時代的教師尤其具有現實意義,積極倡導教師“三省吾身”,并以此創新自己的教學方法,就應該從以下兩個方面著力。
(一)構建起自己完善的知識與能力體系
就一般來說,教師擔負著“傳道、授業、解惑”的責任,其目的就在于使學生直接受益,但是,如果教師在自己知識傳授的過程中沒有建構起科學合理的知識體系,就無法實現教學方法的創新。對于語文教師來說,就要在“三省吾身”的過程中了解自己的所需、所缺,從而有目的地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
第一個是專業知識的層面。在語文授課的實踐中,需要就專業知識的積累而予以強化,專業知識主要是包括了語文課程的基礎知識,課外廣博的文學類的知識,以及跨學科的歷史、美學、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知識,在網絡時代,豐富的網絡資源為語文教師專業知識的汲取提供了多元化的途徑。
第二個是職業能力的層面。在現代語文課堂上,教師的主導作用不可忽視,其人格魅力將會使得語文課堂教學更富有感染力。這就需要增加語文教師的職業能力,教師的職業能力主要是指口頭表達能力、表演能力、寫作能力、課堂駕馭能力等,諸多能力的培養必然會使語文課堂趣味橫生,為實現能力的提升,教師可以借助于定期專業技術的培訓活動培養自己亟需的職業能力,從而使得學生多元化的需求得到滿足。
(二)基于知識與能力體系基礎上優化的教學方法
只是注重知識的輸入而忽視知識的輸出,則就無法構建起高效的語文課堂,更不用說培養學生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了,深入分析其原因,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是由于教師沒有做到“三省吾身”,從上文的分析中可以得出結論,完善知識與能力體系構建就會為知識的輸出提供較為堅實的基礎,教學方法的優化基于此而處于一個良好的契機。
教師之間的差別是是客觀存在的,從年齡的角度來說,不同年齡段的教師據此而產生差別性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繼而影響到了自己教學風格的區別化發展現狀,這將會對學生產生不同的影響。一個積極樂觀的教師會使得學生在與之情感碰撞的過程中陽光向上,合作探究的活動始終處于活躍的狀態;一個消極悲觀的教師則會使學生戴著一副情緒化的“有色眼鏡”來認知課文、理解課文中的人物形象,合作探究活動的有效性必然會大幅降低。從這一方面來分析,教師的主觀因素是較為重要的。知識與能力體系的構建補充了這一方面的不足,在夯實自己專業知識的基礎上,教師能力的提升成為必然,教師會以此為依據考慮到教學方法的優化,從而使得知識與能力的外化成為必然,這就要求教師對自己原有的綜合素質及時予以“三省吾身”。
1.在研究學情與教材的基礎上確定應該采取的教學方法。教學的方法應該具有靈活化與實效性的特點。“靈活化”指的就是教學方法不應該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應該留有相應的變化空間;教學方法的主要目的就是促進學生可以根據課標的要求掌握知識、培養能力,這就要求落實“實效性”的基本要求,這一基本要求就是將最終效果的得出作為有力的標準,從而增強了教學方法的實踐應用性;
2.推行開放性的教學方法完善策略。正如上文所言,教學方法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處于不斷變化的過程中,學情的變化由此就成為教學方法變化的重要依據,據此而言,開放式的教學方法應該就成為適應性最強的教學方法。在這里,“開放性”指的是在教師改善自己教學方法的實踐中應該將當前優秀的教育教學理念應用到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去,并加以消化吸收,從而創新自己的教學方法,使之成為自己具有特色的教學方法。
從上面的分析中我們就可以看出,教師“三省吾身”指的是在了解自己缺陷的基礎上建構起完善的知識與能力的體系,并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學方法,從而能夠對學生進行卓有成效的指導。
二、全面落實“因材施教”的學生主體理念
在語文課堂上,學生居于主體地位,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生的學,教師所應用教學方法是否有效必須依靠學生學習的實際效果來檢驗。基于此,在構建高效語文課堂的實踐中,教學方法是否有效,就要以學生是否汲取大量的基礎知識,是否將這些知識內化為了自己的實踐能力,并培養出自己的實踐精神為主要的標準。為達到這一目的,教師就應該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相應的調查與分析,否則就會導致功虧一簣的結果。
所要調查學生的實際情況涉及到了學生原有的知識積累、情感思維特點、個人的興趣愛好、固有的生活習慣、自己家庭背景等諸多的情況,這些情況應該為教師所掌握,在確定自己的教學方法的實踐中,教師就應該將此類的信息資料予以有效整合,并結合課程的特點、授課的教學目標等予以細化,從而使得教學方法的應用帶有個性化與實用化的特點。這就對語文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語文教師在日常教學的實踐中,就應該采取“三點一線”的方法主動去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三點一線”指的就是以了解學生情況為主線、從課前、課中、課后三點出發展開運用各種行之有效的學情調查,課前“學情調查”主要是通過聊天的方式了解學生的家庭背景與興趣愛好,課中“學情調查”,主要是通過互動方式了解學生的知識積累與學習習慣等情況,課后“學情調查”,主要是通過課后輔導方式接受學生課后反饋信息,從而為及時調整自己教學方法打下堅實的基礎。
綜上所述,構建高效語文課堂,教學方法的作用不可小覷,教學方法的實踐是一個逐步完善的過程,既不能“始終如一”,也不能“任意而為”,而是應該根據教學目標的變化備學生、備教材,在知識與能力體系的構建、“因材施教”的學生主體理念落實等方面著力,從而使得教學方法的選擇更具個性化與實效化。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