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素彥
隨班就讀是指特殊兒童在普通教育機構中和普通兒童一起接受教育的一種特有形式。它是基于社會平等觀念而創立的一種教育模式,是引導現有學校邁向全納性學校的一種策略。隨班就讀投資少、見效快,提供了特殊需要學生與普通學生的交往機會,它有利于特殊兒童就近入學,普及特殊需要兒童的義務教育;有利于特殊兒童與普通兒童相互理解、相互幫助,促進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有機結合、共同提高;有利于提高特殊需要兒童的認知與社會適應能力,也有利于將來他們能順利進人主流社會。班級成了學生在家庭之外最重要的成長和發展環境。大量的問題來自班級生活;班級又是解決問題的最佳場所。所以班級氛圍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學生中的特殊群體——隨班就讀兒童的心理健康,班級氛圍是我們應該關注的和研究的。
一、班級氛圍是影響隨班就讀兒童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隨班就讀兒童中的弱智、聽力障礙和視覺障礙兒童的生理因素就制約著兒童的心智和個性的發展,這也是在有隨班就讀學生的班級中,教師要特別關注的。心理環境即心理狀態,主要包括認知水平、情緒和個性特點等。個體的心理狀態一旦形成,就會影響以后的心理發展和變化。
隨班就讀雖然給特殊兒童創造了良好的和普通兒童交往的機會,但在幾十年的實踐中,隨班就讀效果并不理想。于玉東、鄭艷霞、王新在《河北省殘疾兒童隨班就讀的現狀分析及對策》一文中得到的調查結果是:大多數學校領導和教師對特殊兒童隨班就讀持有消極態度。86.6%的領導和86.4%教師不愿特殊接納兒童。主要原因有,一、怕影響學校聲譽和班級排名;二、對殘疾兒童不了解,專業知識缺乏;三、管理難度大;四、缺少個人成就感。這種現象對特殊兒童的發展和心理健康是極其不利的。來自學校和教師方面的不接納,造成了特殊需要兒童在普通學校中艱難的學習氛圍,也給特殊需要兒童心理健康設下了障礙。
現有隨班就讀兒童容易出現的心理問題是什么,那么如何維護學生的心理健康呢?
二、隨班就讀在班級環境中容易出現的心理問題
1.學習心理障礙:消極心理、依賴心理 ?恐懼心理、焦慮心理、孤獨心理、自卑心理等。
2.情緒障礙:抑郁情結、恐懼情緒等
3.行為問題:多動、沖動、退縮行為等
4.人格障礙:過于溺愛、保護或過于冷漠、歧視的家庭氣氛以及社會遺留的偏見都是隨班就讀學生人格發展的不利因素,許多隨班就讀學生特別是智障學生自私、固執、幼稚、依賴性強、以個人為中心。他們往往缺少靈活性,缺乏個人動機與興趣,主動性差,意志水平低下,這些因素反過來也會阻礙他們身心各方面的發展,成為自身發展的瓶頸。
三、營造良好班級氛圍提高隨班就讀兒童心理健康
(一)建立民主師生關系融化特殊需要兒童內心堅冰
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提高班級凝聚力、提高學習效率、增進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是提高班級凝聚力、融化特殊兒童內心堅冰的有效措施。
1.尊重學生,把缺點當特點。當我們用對待普通孩子的方法,在特殊兒童身上行不通的時候,我們不妨多用疑問句,這樣可以避免將您慣常策略強加給特殊兒童,用“這么做怎么樣”來代替“這樣做好”。孩子們就不會感到受強制。學生也有了說不的權利,同意的也可以表達出自己的想法。我們不妨多聽聽兒童的意見。允許兒童表達自己的情緒,鼓勵兒童把他們的感受說出來,這樣可以讓兒童的負面情緒發泄出來,消除抑郁情緒、克服焦慮心理。
2.多形式激勵,提高兒童自信心。在隨讀生轉化中,教師要花功夫、下力氣幫助他們改進習慣和學習方法,使他們品嘗到成功的滋味。在課堂上,針對特殊學生的特殊問題,首先教師要容人之短,不懷成見,調查研究后再發表意見。
(二)融洽同學關系,接納特殊需要兒童,克服兒童的孤獨感和自卑感
迄今為止,似乎我們總在討論教師該如何從事班級管理,其實不然,在師生構建的教育共同體中,管理的大部分工作是兒童的責任。教師只要在初期階段勞神費力,而后便毋須事必躬親了。普通學生對特殊學生的身心發展有兩個方面的作用,一模仿——特殊兒童通過模仿普通同學,學得新的行為方式,讓學生產生歸屬感;二抑制效應與解脫效應,因為班級內的團體規范,特殊兒童業已習得的不良行為會行為受到抑制與解脫。
同伴關系是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隨班就讀兒童接觸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班級因素是同學。所以教師應指導同學在課上、課下對特殊兒童進行幫扶。老師在學習上采用分層教學的方式,找到成績相近的學習小組進行合作學習,給特殊兒童以成就感;在交往上,發揮班級干部的帶頭作用,主動和特殊需要兒童交流,給學生以歸屬感。
(三)建立良好的學習氛圍
面對特殊需要兒童,教師要有詳盡的教學計劃和輔導計劃,對特殊兒童教學目標的制定要根據學生實際,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應特別關注特殊需要兒童的需求。備課要把特殊需要兒童心理方面的因素考慮進去。要做到目標適宜、方法得當、伙伴適合、難度適中。教師對特殊需要兒童的照顧要貫穿整個教學的始終,給學生成功的體驗,克服特殊需要兒童學習障礙。發現特殊需要兒童的特殊才能。很多智障兒童、盲童和聽力障礙兒童,在某一方面也有其先天的素質,我們教師應該多觀察,拓展孩子發展的空間。
四、提高特殊兒童的自我認知、自我教育
教育之中,最高級最有價值的是自我教育。前蘇聯教育實踐家和教育理論大師蘇霍姆林斯基這樣評價自我教育。教育同自我教育是統一的過程;自我教育在一定意義上來說是教育的結果,又是進一步教育的條件或內部動力。自我教育是最重要的教育,只有學會了自我教育,人才真正成熟。
對于特殊需要兒童的自我教育,可以分成兩個步驟。一、認識自我,讓他認識到自身的特點,生命的意義。面對學習的暫時落后,面對同學的暫時不解,面對嘲弄,不自卑、不氣餒,自己在努力的實現生命的價值,優秀是我們最求的目標,但暫時“獨特”是我們的權利。學會遏制自身的暴怒情緒,適度表達自己的需要。學會向他人尋求幫助。二、自我教育,自我教育其實是一種自我修正、自我錘煉、自我提高,它的最大特點是自己發現思想問題,自己解決自己的思想問題。這種教育既沒有外力的推動,更沒有他人的強制,因此需要清醒和自覺。特殊兒童的自我教育,是在自我認知的基礎上進行的,認識到自己的生理缺陷,坦然接受,也坦然接受由此帶來的一些負面影響,在自身現有條件下,提高自己的學業水平和社會適應能力。
參考文獻:
[1]鐘啟權.班級管理論.上海交易出版社, 2004.
[2]促進小學隨班生心理健康的實踐研究.
[3]柯丹麗.隨班就讀弱智學生心理健康及其教育對策的研究.廣東教育學院學報,2004.
[4]錢麗霞,江小英.對我國隨班就讀發展現狀評價的問卷調查報告》中國特殊教育, 2004.
[5]于玉東,鄭艷霞,王新.河北省殘疾兒童隨班就讀的現狀分析及對策.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