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娜
中華民族在數千年的歷史進程中,積淀了燦若星河的國學經典。這些經典蘊藏著豐富的德育教育內容,如果能夠正確開發運用這些國學經典對小學生進行國學教育,引導學生在誦讀的基礎上解其意、悟其理、修其身、導其行,達到品德內化和行為外化的統一,必將對小學生的道德行為培養起到良好的奠基作用,對學生人格的培養產生深遠的影響。
從我國國學教育的現狀來看,“國學誦讀熱”已經在全國掀起,但是對國學經典的德育教育作用重視還不夠,尤其是在小學,絕大多數學校國學教育仍停留在誦讀的層面上,所以在扎實開展國學誦讀工作的同時,將國學教育與小學生道德行為培養融為一體,必將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一、經典融入校園,學生在熏陶中滋養
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的體現,像流水一樣滋潤著中華民族的茁壯成長,教師有責任將它傳承、發揚,促使文化育人,這樣將成為學生一生美好人格的源頭活水。對孔子、孟子、韓非子等古圣先賢的思想進行梳理,浸潤到校園的每一個角落,把校園文化建設成為有生命的育人基地,必將會在學生幼小的心靈中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如:我校布置了主題為“傳承中華文明,成就少年君子”的文化長廊,集中了國學經典讀本和八十條警示名言,展現了歷代名家的名言名作,豐厚了學生文化底蘊,為健全人格的養成打好生命的底色。“文明禮儀長廊”和“道德細節100問”,學生自己編寫、自主參與,輔以日常學習生活的照片為背景,使學生從小就學有榜樣、行有示范,同時增強認同感、親切感,而這一學習、體驗、感悟的過程也必將回歸學生的生活,使教育如春風拂面、春雨潤物。
二、經典浸潤心靈,學生在誦讀中感悟
人格之養成奠基于童年,“知”是“行”的基礎,及早讓兒童接受傳統經典文化的教育和塑造,讓他們接觸最有價值的作品的熏陶,成為他一生高遠見識、良好道德行為的積淀。
(一)三種學習方式結合,國學教育全面開花
一二年級:班主任利用每天早讀、午讀組織誦讀國學經典名句;三四年級:由品德課教師將國學經典內容融入品德課教學,進行有益探索;五六年級:校本課程中誦讀、理解、感悟國學經典內容。
(二)探索三種課型,國學教育突顯成效
閱讀指導課:利用校本課程進行閱讀指導課的教學嘗試,探索課堂教學模式。學科滲透課:與現有課程有機結合,音樂課融入古箏彈奏、古詩新唱的元素;美術課融入書法國畫欣賞;體育課融入跆拳道等。成果展示課:每班每學期一次誦讀成果展示,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有經典語句誦讀、有古詩詞吟詠、有繪聲繪色講故事、有個人才藝展示等。
通過多種形式國學教育課的學習,學生在誦讀中感悟、體會,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用學到的反省自己的行為,對照自己,看看別人,良好的行為習慣就在國學經典的熏染陶冶自省中不知不覺形成。
三、經典引導行為,學生在活動中成長
“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以經典文化為載體,以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依托豐富多彩、主題鮮明的德育活動,促進小學生道德行為的培養。我們進行了四級活動的嘗試與探索。
(一)校級活動——抓實主線
孝親敬老教育作為道德教育培養的主線深入開展。
1.以“行”為切入點,實踐活動與生活緊密結合。班主任深入到學生的生活中,了解學生孝敬長輩的精彩瞬間,評選出“孝親小明星”,使孝親敬老的種子在每個學生的心中生根發芽,逐漸枝繁葉茂。
2.以“知”為立腳點,實踐活動與孝文化氛圍營造相結合。制作傳承孝敬美德的活教材——孝親展板、孝敬樹、主題為“家”的公益廣告片,觀看汶川地震媽媽舍身救助孩子的故事等等,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著從古至今的孝敬美德,沐浴在濃濃的孝德氛圍中。
3.以“行”為深化點,實踐活動與親子互動相結合。“孝親敬老”主題教育活動向家長開放,邀請家長走進課堂,安排互動環節——向父母說說知心話,跟同學聊聊孝親的做法、和爸爸媽媽一同表演自編自導的節目。使孩子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表達對愛的感悟,對感恩的詮釋。
4.以“行”為訓練點,將實踐活動與日常教育相結合。開展堅持寫孝親日記、和父母一同制定孝敬協議、每周推出孝親小故事、定期評選孝親小明星、利用節假日踐行孝親小事等等獨具特色的孝親實踐活動,使孝敬的美德漸漸在學生的心中萌生,促使學生養成習慣,自覺踐行孝道。
(二)年級活動——突顯層次
每個年級圍繞本年級的道德行為培養點,制定了道德實踐活動方案,孝親敬老教育、文明禮儀教育、守紀、有愛心、團結合作、正直守信感恩等實踐活動分布到六個年級,每個年級每年完成兩個,六年做完12個主題活動。要求學生制定活動計劃,自覺踐行道德小事并記錄下來,留有活動痕跡集中展示。將對學生的道德行為的培養化作一個個有意義的小行動,在讀書閱報中、在社區互助中、在家庭勞動中、在志愿服務中,引導學生做最好的自己,讓學生成長的根深深扎在道德的沃土里,涵養了學生的性情、浸潤了學生的心靈、指導了學生的行為。
(三)班級活動——集中展示
圍繞“做最好的的自己,成為受歡迎的人”這一育人目標,利用升旗儀式進行班級國學教育活動展示觀摩,集中展示班級道德教育活動的成果,全校觀摩,展示形式包括詩歌、歌曲、舞蹈、快板和相聲等。這些獨具特色的升旗儀式為學生搭建了悅納自我、認同自我、展示自我的平臺,呈現了各個班級平時進行道德教育的點滴。學生在展示自我的過程中自然強化了道德認知,激發了道德情感,堅定了道德信念,并逐步養成了道德行為習慣。
(四)學生個人活動——彰顯個性
以“小事養德,儲蓄文明”活動為主渠道,將孝親小事、自理小事、禮儀小事、助人小事、環保小事、健體小事融入學生生活,每月向學生發放“儲蓄文明反饋表”,由教師、家長、學生共同商議養德小事的內容,而后學生在生活中自覺踐行并記錄,再通過學生自評、生生互評、師評家長評的評價方式進行評價。將國學納入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之中,又把學生在家和社會得到的行為列入矯正和測評的范圍,提高教育實效。
在國學教育中,每日誦讀聆聽,每周道德晨話,每月修德講堂,每年展示升華,使學生時時處處得到經典文化的熏陶、感染、浸潤。學生親近中華經典、在親近中熱愛中華文化、在熱愛中弘揚中華文明、在弘揚中錘煉道德品質,為學生的心靈注入淙淙清泉,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