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彥鳳
摘要:愛是教育的基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用愛心架起師生間溝通的橋梁。用真情感化學生的心靈,用行動得到學生的信任,用真理改造學生的靈魂。
關鍵詞:師生 關愛 贊美 真誠 行動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真正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出來的,才能打到心的深處。”學生需要教師的贊美,贊美是師愛的表現,是對學生表現積極的肯定。教育如果沒有愛,就等于無水之地,愛是教育的基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時光飛逝,走上教育工作崗位已有十四年的時間,回顧這些年的工作經歷,可謂酸、甜、苦、咸兼而有之。我和我的學生共同成長,創造與超越的熱情與日俱增,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愛心日長日旺。下面就后進生的心理教育淺談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動之以情,曉之以愛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后進生往往在學業和行為上出現暫時的后退,他們的心中往往更渴望得到教師的關愛,但在傳統的應試教育中,后進生往往處于被遺忘的角落,先天的不足加之后天的不被賞識只會越發加劇后進生身上的缺陷。其實后進生與其他學生一樣,具有強烈的自尊心,當其受到傷害,為了加強保護措施,往往形成種種異常心理和畸形表現,像與老師搞對立,不聽管教,或者采取遠離集體,回避教育的表現等。凡此種種,仔細分析不難發現,后進生出現這些現象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愛的溫暖而使心靈蒙受創傷。因此,在轉化后進生的教育中,光用批評、處分是不能奏效的,必須對他們傾注全部的愛心,尊重他們的人格,用民主、平等的方式對待他們,用愛心融化后進生那顆冰凍的“心理防線”,在師生之間架起心理溝通的橋梁,讓后進生感受到明媚的春光,漸漸走出他們封閉的自我,走近自己的老師。
俗話說教師是學生的第二父母。特別是在大多數學生家長都是長年外出打工的今天,學生與教師相處的時間或許比和他們的父母相處的時間還長,他們有的和爺爺奶奶住在一起,有的是幾姐妹住在一起,更有的只有自己一人在家。如果僅僅是生活上遇到煩惱,他們還可以自己解決,可是在學習上或思想上的難題,爺爺奶奶、姐姐很難幫得上忙,今天的學生是孤獨的,他們都希望教師能成為他們的知心朋友,可以和他們平等地交往,不管是高興的、痛苦的、成功的還是失敗的都可以和自己的教師像老朋友一樣地分享,有什么心事也可以向教師傾訴。
在師生關系的問題上,教師為主導,是師生關系的實施者,所以教師在師生情感的溝通過程中,應有主動性,平時和藹的一個眼神、溫柔的一個手勢或者早上主動向學生問好,都可以縮短師生間的空間心理距離,產生友好、親近、共鳴、信賴的效應,尤其當學生遇到困難,遇到失敗時,教師的關心,"相信自己、你能行"的簡單話語,往往就可喚起他們的自信心,使他們從逆境中坦然走出。
二、付出行動,收獲信任
后進生學習成績差,行為習慣差,愛和信任嚴重缺失,常會有自卑感無形中總覺得低人一等。后進生普遍存在心理障礙,要對其轉化需要從根本上查找學生落后的原因,堅持以愛為主的教育策略,喚醒后進生的斗志。當學生學習吃力時我們不應是給予大聲的斥責,也不應是把鄙視的眼神撒向他們。我們應該俯下身子,用自己的行動讓后進學生感受到優秀學生所得到的來自教師的愛,哪怕是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句不經意的表揚,一個愛撫的動作………都會給他們注入無窮的力量。用真誠的語言去感化他們,用欣賞的眼神去鼓勵他們,用燦爛的微笑去面對他。后進生一旦從教師一個贊許的眼神、一個真誠的微笑、一句由衷的贊語、一下輕柔的撫摸中意識到被重視、被賞識,便會感到無限的溫暖,如同受折而焦渴的小苗吮吸甘甜的晨露,進而點燃希望之火。愛心,是情感教育中最重要的內容,通過愛心,去喚醒沉迷的學生,通過情感交流,讓老師獲得學生的充分信任,讓渴望理解又害怕理解的學生敞開心扉,找回他們的自信。用行動關愛每一個學生,讓他們親其師,信其道。
三、情感溝通,以理服人
一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淘氣的學生,他們也經常自責,他們的內心常常是焦慮的,甚至有的孩子內心是孤獨的。有的學生在家長的鼓勵下認真地寫了一次作業,或者嚴格地要求了自己幾天,以此期待著教師的關注與肯定。但教師的一句不恰當的批評常常打擊了學生的上進心,而每一個人都渴望得到別人對自己賞識。其樂融融的課堂氣氛,生動活潑的教學設計是以一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為基礎的。不能單純以課堂紀律規范學生聽課,如果課上學生不能很投入地學習,他們的思維就不能活躍起來。教師不僅要挖掘教學內容本身對學生的吸引力,還應發自內心地關心和愛護每一個學生,讓學生都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關注,自然地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很好地駕御課堂。如,平時多一點關心、鼓勵,在課堂上教師的目光多一點關注,多給他們一些表現自我的機會,課下多與學生拉拉家常,讓他們感受到他們在教師心目中同樣具有重要的地位。與后進生接觸多了,自然會了解他們,后進生也愿意把教師當成知心朋友,在和諧的師生關系中開展轉化工作,自然順暢的多。
教師是教育學生的主導者,對學生來說應該成為諄諄教導的師長,態度嚴肅鄭重的長輩,感情深厚、關系融洽的朋友。教師應堅持正面教育,多講道理,以理服人。但事實上有的教師卻不是這樣。因學生是熟人子弟,家長一再當面懇求:嚴加管理,及時聯系,必要時給以體罰,也無怨言。
于是,當學生違紀時,教師往往忽視思想教育,隨口就說:“我一定告訴你爸爸,讓家里收拾你!”這樣一來二去,使學生的反感逐漸加深,產生抵觸情緒,給你來個平時不照面,談話不發言,采取逃而避之的態度。可見,告狀不可取,道理還要講,堅持以理服人才是上策。一個十分有趣的教育現象是:有的教師溫文爾雅,卻能叫那些頑皮不馴的學生聽話;有的老師批評學生,能叫他心服口服;有的老師批評學生卻引發學生的逆反心理。所以說,與學生溝通,要以理相待。多一份寬容與理解,多一份關愛與期待,我們就會架起師生間心靈溝通的橋梁,我們就會讓學生沐浴著師愛的陽光雨露茁壯成長。教師應以一種平和的心態對待一切,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對學生的教育,盡所能地把自己的一切無私地奉獻給學生。正如泰戈爾所唱:“花的事業是甜蜜的,果實的事業是尊重的,但是讓我做葉的事業吧,葉是謙遜地專心垂著綠蔭的。”教師最需要做的就是付出你的愛,要學會真誠地贊美學生,要常常推開學生那扇塵封已久的心門,讓他們如向日葵那樣盡情地享受和煦的陽光,盡情地綻放生命的絢爛!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