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風敏
提前干預是指在錯誤沒有發生之前教師對學生采取的一種干預措施。它強調教師通過行動研究,抓住學生問題的根結,采取措施,糾正錯誤,引導學生反思并找出發生知識點錯誤的本質原因,并在教師的幫助下,提高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在以教師講授為主的的傳統教學中,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課堂教學時很順暢,感覺學生都聽懂了,但在課后卻出現了不少問題,然后在課余時間找學生進行“補救”,學生累,教師也很辛苦,效果還不一定好。一方面這種課后補救影響了學生張馳有序的學習秩序,另一方面致使學生對課上學習產生懈怠思想,對課下補救矯正形成依賴,不利于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事實上學生“聽懂”和“學會”是兩個不同層次的認知結果,課上學生似乎懂了,但由于缺少學生的主動參與,很少暴露出學生思維過程中的錯誤。反思我們的“補救”教學過程,只靠簡單地講評習題,一味地重復訓練去彌補新授課中的不足,是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而應該本著科學負責的態度和方法,找出病灶,即在課前根據學生的認知結構和思維特點,預知學生學習中的易錯點,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對癥下藥,勢必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新課程倡導“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因此,教師要充分考慮到每一個學生的需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去審視和決定教學內容,選擇恰當的教學方式,合理組織、駕馭課堂,來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因此改變我們的教學方式,改變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機械訓練的現象,倡導新的學習方式,在教學活動中,引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對學生學習中的易錯點實施“提前干預”。
“提前干預”是在學生出現錯誤之前,對學生學習中出現的各種錯誤能事先預知,通過對數學知識的干預、對課堂的干預,杜絕或減少學生發生錯誤的機會?!疤崆案深A”的真正價值不僅是學習內容的整合,而且是學習方式的轉變,在實現有效課堂教學,減輕學生課業負擔,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對學生的易錯點實施“提前干預”,也是當今進行課堂教學改革的需要,是深入落實素質及教育的需要。對學生易錯點的“提前干預”的策略,經過我們大量的的教學實踐和研究,依據數學知識的特點,總結出以下三種策略。
一、設置“埋伏”型
例如,在教學“勾股定理”這節課時可以這樣設計:在完成對勾股定理的教學后,學生對“在直角三角形中兩條直角邊的平方和等于斜邊的平方”有了初步理解,在訓練用勾股定理初步計算以后,提出以下問題:
埋伏1:在△ABC中,已知:a=3,b=4,則c=____。
當時,好多學生都不假思索地回答:c=5。教師沒有明確答案。稍一停頓,有學生質疑,這個三角形應是直角三角形,教師仍未表態,而是出示下列問題
埋伏2:在Rt△ABC中,已知:a=3,b=4,則c=_____。
此時,學生幾乎是異口同聲地回答:c=5。教師仍然沒有給出判斷,而是鼓勵學生繼續發言。又有學生舉手發言質疑:c一定表示斜邊嗎。三角形雖然是直角三角形,但沒有明確直角。老師鼓勵學生討論,進而學生得出了可能表示斜邊,還可能表示直角邊,從而得出c的值。學生在教師預設的問題中,步步“上當”,感覺矛盾重重,卻又在不知不覺中準確、牢固地掌握了勾股定理。
這種設置埋伏型的干預就是教師對學生的易錯點有預見,教師有備而來,在錯誤沒有發生之前采取主動干預,在學生易出錯的地方設置一些小“埋伏”,誘使學生出錯,使學生在學習中體驗“上當受騙”的感覺,促使他們對知識的記憶深刻,也使得數學教學既生動有趣,又富有成效。
二、探索發現型
荷蘭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反復強調:“學習數學的唯一正確方法是實行‘再創造,也就是由學生本人把要學的東西自己去發現或創造出來?!币虼?,在課前教學設計時,教師要把自己置于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地位,依據教學目標,設計可操作的數學活動,為學生搭建自主探索發現的平臺,使學生主動參與到知識的產生發展過程,自主探索新知。
傳統教學中,經常忽視學生參與知識發生發展的過程和思維過程,誤認為教師的思維邏輯就是學生的思維邏輯,沒有充分關注學生的知識基礎和思維水平,導致教學過程與學生思維錯位或脫節。而探索發現型的干預,是在課堂上讓學生展示自己的思維過程,暴露學習中存在的問題,教師對學生產生的各種問題進行引導矯正干預,這就是課中的“提前干預”。
在課堂的教學過程中對一些典型例題習題進行一題多解以及變式訓練,還給學生一片思維空間,讓學生受到適當的“挫折”教育。學生對問題如果可以提出不同的見解,創新思維就會不斷得到發展,學生有不同想法單獨與教師交談,好的想法給予鼓勵并加以推廣;不對的想法,給予單獨的指正。這樣,學生既可以大膽放心地說出自己的想法,加深對問題的認識,又可以把一些教學中漏洞補上,從而實現了課中的“提前干預”。
在很多時候,教師忽視了學生的潛在學習能力,覺得知識抽象、復雜,學生自己解決不了,因而很少給學生嘗試的機會。往往這樣的“善意”卻使學生失去了潛在的創新思維。營造探索發現的氛圍,嘗試給學生探究的機會。即使學生可能做的沒有我們所預期的那么好,但讓他們品味一下自己的勞動成果,對促進他們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也是大有裨益的。
探索發現型干預更多地體現在教師是有備而來,教師的精心設計不僅僅為了掌握正確的結論,更使學生經歷了嘗試、探索、發現的過程,使學生學會分析,自己發現錯誤,改正錯誤,從而真正地完善數學知識,真正地實現自己的學習目標,同時也對學生能力的提高會產生積極的影響。
三、問題驅動型
這種“提前干預”是把數學教學設計成“問題串”的模式,引導學生由淺入深的思考,合理地把新知與學生已掌握的知識聯系起來,真正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問題驅動性干預在于設疑思辨,在教師提出問題的基礎上展開討論、閱讀、講解、點撥,主要在于把握學生的固有認識與新知識、新現象的矛盾,引導學生多角度地觀察問題,思考問題,使學生敢想、敢說、敢質疑,最大限度地讓每個學生有發表自己見解的機會,這樣才會引發真正有效的學習活動。特別是與眾不同的見解,無論是否正確,是否完整,只要學生在思考,只要敢說,就應鼓勵。這樣讓各個層次的學生都嘗到成功的樂趣,才能真正讓學生學有所思。
同時還要使學生不但敢問、想問,還要會問,掌握提問的技巧,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讓學生學得興趣盎然,教師教得生動活潑,達到激情引趣、以情促感、寓教于樂的目的,培養學生自主學習、互助學習、發現學習和終身學習的能力。
以上這些類型的干預方案,代表著教師不同的干預方式,干預的效果很不相同。傳統教學的干預方案更多地體現在教師課前、課中的無意識,課后發現了問題后的事后補救。而新課改中的“提前干預”不僅體現了教師的備課細致,認真地貫徹了新課程理念,更體現了教師的用心和獨到之處,在易錯點的干預效果上會更突出。同時讓學生品嘗到探索知識的那份艱辛,享受到成功的喜悅,讓他們認識到今天的數學活動是明天走向成功的開始,因此“提前干預”也對深入落實素質教育起到了推動作用。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