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福濤
散文是中學語文教材中的重要內容,在語文教學中,散文相比于其他文學形式在概括生活的深度和廣度上更全面,在刻畫人物形象和情感表達方面更細膩。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愛讀散文,也更愛教散文,散文的教學關鍵是在讀中悟美,讀,猶如在金色的海灘閑適漫步,朝暉夕陰,氣象萬千,盡收眼底,風光無限;教,深入其中,細細體味,探求深藏的奧秘,曉之以情,動之以理、樂在其中。
教學散文,最為重要的是把握散文的靈秀之美。蘊含靈秀美得散文,無論抒情、敘事還是寫風景,總是情意濃濃,語言精美,構思獨特,教學時緊扣課程目標的三個方面: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倡導學生自主、探究、體驗與合作的學方式,引導學生誦讀、探討,激發學生濃厚的求知欲,提高審美情趣。下面,筆者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淺談幾點散文教學的策略。
一、曉之以情,動之以理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并從文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做出評價。劉勰說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散文詩情畫意,優美的寫景,娓娓的敘事,言為心聲,每一個字都滲透了作者的深厚的感情,披文已入情,把握作者的思想脈絡,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學散文時,要緊緊把握文中言簡意賅,蘊意深刻的語句,引導學生推敲,讓文中的靈秀美迸濺出耀眼的火花,引起學生的共鳴。如朱自清的《春》中“山朗潤起來了”,寫積雪消融,春光明媚,嫩草新綠,顯得格外清爽和滋潤。“太陽的臉紅起來了”,將太陽擬人化,既表現了春天太陽的內在神韻。教學時抓住擬人的修辭,進行分析,把握作者對春天的喜愛和贊美之情,“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撫摸”一詞是像母親一般的溫暖、親切,慈愛,說明春天給人的感覺是溫暖親切,慈愛和幸福的,深含作者的感情。還有在教學老舍先生的《濟南的冬天》時,文中寫水一連串用了五個“綠”字,描寫的是綠萍的綠,水藻的綠、水面柳影的綠、襯托出水的綠、讀著這些綠萍、綠藻、綠柳,我們會自然聯想到滋養出它們的水,感受到蘊蓄在濟南的冬天里的綠的精神、綠的生命。一個“綠”字,突出老舍先生自己最鮮明的印象和感受,以喚起讀者的相似體驗,抒發了對濟南獨特的喜愛之情。“一切景語皆情語”,在作者筆尖輕輕流淌的是絲絲縷縷的感情。
二、情景交融,美不勝收
葉圣陶先生說過:“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覺親”。作者寫文章,胸中有一定的情境,才能用生花妙筆勾畫出一幅幅鮮明的生活圖景,由景入情,優秀的散文往往意境優美,情景交融,美不勝收。教學這類散文,教師要善于把握作品的內在的思想感情,由景入情,以情觀景,啟發學生發揮自己的聯想、想象,步入作者描寫的美妙境界,《濟南的冬天》是老舍先生的著名散文。文章在描寫濟南的冬景時,處處流露出作者的贊美之情。大致有這樣幾種寫法:一是直接抒發情感。作者以自己的親身感受,通過和北平、倫敦、熱帶的對比,寫濟南冬天無風聲、無重霧、無毒日的“奇跡”“怪事”,突出它的“溫晴”,顯得情真意切,結尾一句蘊含著“我愛濟南的冬天,我愛冬天的濟南”的情意。二是創造意境,流露深情。如把濟南比作“小搖籃”,把山坡上小村莊的雪景比作“小水墨畫”,把濟南老城說成是“暖和安適地睡著,只等春風來把它們喚醒”,在優美的意境中,表達作者的贊美真情。三是虛實結合,展開想象,抒發熱愛之情。如“樹尖上頂著一髻兒白花,好像日本的看護婦”,不但寫出景物的外形,而且飽含喜愛之情。要讓讀者感動,首先要作者情真意摯,娓娓道來,情懇辭切,猶如與不見面的讀者促膝談心一般,不是在進行招感情上的交流。
三、追根溯源,理解內涵
閱讀散文的核心是理解,最基本的要求是通過詞句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進而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教學時要注意學生理解能力的培養,而要理解,可以在識別、再現、探疑等方面下工夫。如《風箏》是魯迅先生的一篇優美散文,文章一開始由北京的寂寞的春天、灰暗的天空寫起。然后、便是故鄉“春二月”的回憶,是“一片春日的溫和”。風箏是故鄉春日的象征,是美好青春的象征,它引導讀者進入“久經逝去的春天”。《風箏》很親切地表現著春天,對青春的懷念,對美好事物的醉心和探求。他要求健康的、幸福的生活同春天的美景共存;無疑損害了健康而幸福的生活,是令人無比遺憾的。如本文篇末寫到:“我倒不如躲到蕭殺的嚴冬中去罷,——但是,四面又明明是嚴冬,正給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氣。”這是作者的悲憤,也是人民的悲憤。由此可見,對于“春”的渴望和對于“冬”的抗議,也正是《風箏》的又一個重要的思想內容。捉住矛盾促使學生思考是培養學生理解散文的一種有效方法。積極思考,追根求源。教散文時,積極啟發學生提出問題,探究疑難,學生就能體會到紙的背后的內容,加強對寫作意圖的理解。
四、傾情鑄言,言語意濃
一篇好的散文不僅具有較高的思想境界和充沛的感情,而且語言也很有特色,人們常把最精煉、最有感情色彩的語言稱為詩的語言,散文的語言在音樂性、節奏感等方面雖不如詩強烈,但同樣講究和諧悅耳,講究準確、生動、精煉、優美。教學時,教師在引導學生體會意境美、形象美的同時,應特別注意語言的咀嚼,推敲它怎樣來表現豐富的內容,抒發濃厚的感情。如臧克家的《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這篇散文以記敘為主,但其中不少語言含有詩意,字詞凝練,句式整齊,音調鏗鏘,感情濃烈,給人以強烈的感染。如“目不窺園,組不下樓,兀兀窮年,歷盡心血”。十六個字內容豐富,一個“瀝”字深刻地表現了聞先生用心血一滴一滴的澆灌學術研究花朵的鉆研精神,精確凝練。在教學時,帶領學生含英咀華,學生可體會到:散文中運用詩意的語言能增添文章的濃度,能使人物形象更加鮮明,能更為深刻地表達主題,能以文中包孕的感情激流給人以激勵、鼓舞和感染。語言是思想的外殼,感情的外衣,形象、生動、優美的語言能給作品添翅加翼。祖國語言寶庫中有無盡的寶藏,佳作多如天上璀璨的明星,深入進去,樂趣無窮。
總之,教學散文必須把握散文的靈秀之美,通過朗讀、吟誦、分析、咀嚼,引導學生進入藝術的神圣的殿堂。感受文中美好形象,高尚思想的陶冶,與作者的感情的細流或波濤發生碰撞,從而在語言文字的運用技巧上學習借鑒感受散文無處不在的靈秀之美。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