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景章
在新的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傳統的教學方法與手段已經不能完全適應教育教學的發展,隨著社會要求與學生發展的需要,新的教學方法與手段在探究中破土萌生,讓課堂教學充滿了生機與活力。2011版的《數學課程標準》中提出:“數學教學活動,特別是課堂教學應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學生的數學思考,鼓勵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使學生掌握恰當的數學學習方法。”為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開始大膽探索并實施課程標準的要求,研究學生、開發教材,創造了有效的生命課堂,這不僅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更重要的是學生的知識與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在生活中得以運用與體現。以下是我總結的三落實原則。
一、營造民主、和諧、寬松的課堂氣氛,創設開發學生潛能的學習環境
課堂氣氛是在教師主導下,師生、生生相互作用所構成的一種心理環境,它影響著學生的思想和行為、教學效果和學生個性的發展。民主、和諧、寬松的課堂氣氛,是促進學生在積極情緒下,進行正常思維,甚至創造思維的重要條件。如果在民主、和諧、輕松的學習氣氛中,學生就敢于回答問題,條理清晰地表述自己的見解,甚至對教材、對教師的教學提出質疑,也只有在被尊重的環境中,學生的個性才可以充分張揚;反之,如果師生關系緊張、課堂氣氛壓抑,學生顧慮重重,即使教師有很好的教學設計,也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所以,教師要心中裝著學生,關心愛護每個學生,要把“為了一切學生、為了一切學生,一切為了學生“的理念落實到教學的每個環節,要讓每個學生體會到教師的關懷與溫暖,讓每個學生感受到“我是最棒的,老師是愛我的,我是老師心目中最可愛的學生”。在實際教學中,我經常使用,“××同學,請你來回答”“請坐下”“錯了也沒關系”“鼓掌”等激勵性的語言與措施,改變了過去言而不發、發言緊張的被動局面,課堂上經常可以看到學生的笑臉,數學課堂變得生機盎然、豐富多彩,落實了課堂以“學生為本”的新的教育理念。
二、重視挖掘、開發情境圖的作用,創設有價值的教學情境
在小學數學中,情境圖課課都有,情境圖不僅讓教材變得貼近學生的生活,讓學生喜愛數學,更重要的是它給我們教師提供了創設教學情景的一種載體。它飽含了學生喜聞樂見的問題,能調動學生積極思維、培養學習的興趣,如問題情境、故事情境、活動情境、實驗情境等。情境圖在使用時,要遵循不同年齡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知規律,對低、中高年級的學生,可以通過講故事、做游戲、直觀演示等形式讓學生參與其中,而對于高年級的學生,則要給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空間,用數學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學生。我在課堂上,往往首先讓學生觀察情境圖,然后提出:“你能從情境圖中發現那些數學信息、提出與××有關的數學問題嗎?”學生在這一環節,思維活躍,會從不同方面提出很多有價值的問題,培養了課程標準中要求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情境圖的科學、合理使用,有助于促進學生認知技能、數學思考、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三維目標的全面發展。
三、采取多樣化的學習形式,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自覺性
新的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除接授性學習外,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由于學生所處的文化環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維方式的不同,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接授性學習的方法,是針對概念、方法等,學生專心地聆聽教師的講解,這種方法是我們過去教學的優良傳統,我重點談談“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三種方法的運用。
(一)動手實踐
兒童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動作和思維的關系,思維就得不到發展。動手實踐能讓學生體驗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借助于動手實踐或動手操作,能把復雜的問題變得簡單,抽象的問題變得具體。俗活說:“聽過了,可能就忘記;看過了,可能會明白;只有做過了,才會真正理解。”如在學習9加幾的加法時,我為每個學生準備了充足的小棒,然后按以下環節,指導學生進行操作。
1.9根小棒要和幾根小棒才能湊滿10根小棒?
2.另一根小棒應從哪里來?
在擺小棒的過程中,學生明白了“從( )里拿出( )與( )湊成十,再加上余下的( )得( )”。這樣,不僅強化了學生對“湊十”規律的認識,同時學生對算理的理解會更加透徹。
動手實踐與動手操作,貫穿在小學課堂的好多方面,如低年級的“20以內的加法與減法”、中年級“分數的認識”,高年級的“探究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圖形面積”的各個領域。
(二)自主探索
小學數學教學應創設一個自主學習的環境和空間,有效地促進學生主動發展。自主探索學習過程是積極的、有意義的學習過程。真正有意義的學習,不是被動接受現成的書本知識,而是學生以積極的心態,在自己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對新問題進行積極探索、主動建構的過程。
我在教學中,會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特點,設計探索開放性的問題,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讓學生在觀察、實驗、猜測、歸納、分析和整理的過程中理解問題是怎么提出的,概念是如何形成的,結論是如何歸納得到的。如在統計教學求平均數時,為讓學生對平均數有更清楚的認識,我設計了這樣的例子:“小明的身高是1.2米,他站在平均水深是1.1米的水里一定會沒事嗎?”由此,引發了學生的激烈爭論,學生也在爭論中對平均數有了深刻的認識。
(三)合作交流
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的學習。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相互間實現信息與資源的整合,不斷地擴展和完善自我認知,而且可以學會交往,學會參與,學會傾聽,學會尊重他人。那么,如何合作更有效呢?
1.合理組建合作小組。組建學習小組時,首先,要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興趣愛好、學習能力、學習成績、性別等方面進行合理搭配,分組的原則是組內異質,組間均衡。人數以4~6人為宜;其次,組內成員要有明確的分工,有組長、記錄員、發言代表等。
2.在需要操作時進行合作。知識的生成點往往是教學的重難點,有些重難點在教師的講解與師生的對話、互動中,學生能輕松地掌握,有些知識點的構建需要學生合作完成。如在學習探究“三角形的面積”時,師:能否把三角形轉化為我們以前學過的圖形,從而得到三角形面積公式?學生在小組中,通過剪一剪、拼一拼,把三角形轉化為已學過的平行四邊形,通過對三種三角形各自組成的平行四邊形的分析,進而再引導學生歸納、總結,最后得出三角形的面積公式。
3.給學生展示才能的舞臺。在各小組研究得出結果后,小組代表分別發言,匯報研究的成果。如在學習探究“圓的周長”時,小組采用不同的方法測量后,進行匯報,圓的周長與直徑的比值是3.14、3.141、3.142等,雖然結果有一定的誤差,但這正應驗了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
總之,在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性的研究中,還有許多方面值得我們進一步探索,教學是一門藝術,教學作為一種有明確目的性的認知活動,其有效性是廣大教師畢生所共同追求的。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