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二花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體現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應用與生活的特點,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感受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增進對數學的理解,增強學習和應用數學的信心。而在實際教學中,往往是知識脫離了生活,學生學會了知識,卻不會去應用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造成了知識和生活的脫節。這就要求數學教師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密切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中捕捉、獲取積累生活中的數學知識,為學生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增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應用意識,培養他們的自主創新能力。
一、讓學生在生活中發現數學
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從古代的結繩記事,到如今的高等數學,都與生活息息相關。小學數學中的許多問題都與生活密切聯系。四年級數學中的植樹問題、烙餅問題;五年級的出租車計費、粉刷墻壁、打電話等等,都是把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數學化。在教學“元、角、分單位間的換算”一課時,我首先創設了這樣一個問題情境:“三八”婦女節快到了,玲玲想給媽媽買一件禮物,這件禮物的價錢是18.23元,玲玲要帶幾元、幾角、幾分。這是一道單名數改寫復名數的練習,學生只要把數學知識和生活實際聯系起來,解決起來就非常簡單,我讓學生小組合作討論、總結規律,通過動手操作的實踐活動,把經驗提煉為數學知識,激發學生的生活熱情,這樣掌握起來就比較簡單。例如,我在教學學可能性“擲一擲”這一課時,選擇學生生活中常見的問題,將數學知識拓展到應用層面,課上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采取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通過實驗、統計、分析等方法來解決問題,有機地運用“簡單的組合”“可能性”的知識,在擲色子的游戲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體會到在擲色子的游戲中蘊含的數學問題。再如在教學長方體正方體的表面積時,我讓學生給禮品盒設計外包裝紙,學生的興趣陡然提高,紛紛提出方案。在學生的探究與學習中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再聯系課后練習題中粉刷墻壁、給游泳池貼瓷磚、制作玻璃魚缸等實際問題,使學生把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提高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是學生對數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有了興趣,才會在學習中成為學習的主體,才會自覺地去鉆研問題,自主創新。上課前,教師要創設情境,使學生迅速進入最佳學習狀態,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從學生喜聞樂見的事物入手,讓學生充分體會數學來源于生活,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例如,在運用方程解決問題時,我上用以下問題導入:你知道嗎?足球完美的球形結構,令一些數學家、建筑家和化學家著迷,那么足球中到底蘊含了那些數學知識呢?以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引入到新知識學習中來,通過創設情境使學生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并對本節課知識創設產生探究欲望。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边@就說明了動手實際操作的重要性。學生動手自己操作是根據學生認識規律提出來的,學生掌握書本知識需要以感性認識為基礎,通過實際操作可以使知識系統化、形象化,為學生感性理解和記憶知識創造條件。讓學生在探究問題時動手操作,親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可以增強學生的感覺能力、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的發展。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給學生參與學習的時機,凡是學生能獨立思考的,就讓學生充分發揮動手能力,主動參與到學習中去,在獨立思考過程中學會思考,也會產生興趣,培養創新思維的能力。例如,在教學方程的意義時,讓學生近距離地接觸天平,感知天平平衡的原理,通過直觀演示或親手操作讓學生感知分析每一步實驗現象,并嘗試用數學知識來描述這些現象,使學生獲得等式和不等式的知識,并養成認真觀察的學習態度,培養了學生合理推測的意識,提高了學生自主創新的能力。
三、加強思維訓練,誘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要培養創新思維能力、實現思維創新,應以常規思維和靈活思維作基礎,在教學中,講好基本知識、基本技能,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是進行創新思維的前提。教學是教師和學生進行的雙邊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教師首先應具有創新精神,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有明確的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的意識,以具體的創新措施,來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要摒棄傳統的教學觀,由過去只重視知識的傳授向重點培養技能、能力轉變。使原來的“傳統灌輸型”教學轉變成為“發現、探討型”教學,為學生思考、探索提供最大的空間。把說教過程變成培養創新思維和能力的實踐過程。小學生思維正處于創新的萌發期,因此,小學數學教學不宜對學生創新素質提過高的要求,只要是他們自己通過操作,實驗,觀察,分析,歸納所獲得的數學規律和解題方法,就可以理解為創新。教師是學生創新思維的啟發者和引導者,教師要為學生創設一個寬松、和諧、民主的學習環境,讓學生自由發表意見,自主地按自己的學習方式去參加學習活動。自由地與教師、學生溝通各種信息,教師從中點撥與引導,同時教師要及時對有創新的行為進行強化、激勵成功。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沒有創新精神,那就只能永遠停留在原始社會。社會發展的歷史,就是一個創新的歷史,而創新依附的是教育。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師不是知識的注入者,而是思考力的培養者。教育工作者必須順應社會發展規律,肩負起歷史重任,努力培養學生大膽探索,勇于創新的能力,才能使教育跟上時代的步伐。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