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佩雅 (武警沈陽指揮學院圖書館 110000)
淺談縣域文化如何在創新中發展
翟佩雅 (武警沈陽指揮學院圖書館 110000)
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這是我們黨把握時代和形勢發展變化,積極回應各族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是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具體要求,其目的是為了讓人民群眾過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保障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作為縣域文化主管部門,如何以創新的理念,賦予傳統文化新的內涵,走出陣地,拓展公共文化服務領域,以文化潤澤一方民生,推動縣域文化的繁榮發展,讓城鄉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文化發展成果,進而促進全民素質的提升,本文做一粗淺的探討。
縣域文化;創新;文化服務;輻射力
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是新的歷史時期我黨對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的創新發展,它要求我們在小康社會建設的全部歷史進程中,都要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新時期的文化工作也是這樣,積極推進文化創新,是文化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
我的家鄉德惠市作為縣級市,有著近百萬人口,經濟基礎和文化資源相對薄弱,如何繁榮和發展縣域文化,滿足城鄉百萬群眾的文化需求,如何承擔起建設先進文化的重任,近年來,他們在文化創新方面進行了積極地探索和實踐,城鄉文化建設初步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下面我就結合他們的工作實際,談一下縣域文化工作應如何創新發展。
中國有句古話:“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繁榮文化,貴在解放思想,更新觀念,不斷創新。觀念創新,是文化事業繁榮發展的前提和基礎。然而,由于長期以來受計劃經濟和單一公益性的模式影響,致使人們的思想觀念和思維方式已成習慣定式,小文化、等要靠思想嚴重,要使縣域文化快速發展,就必須立足創新觀念,用新的理念來發展和推進縣域文化建設。為此,他們首先在思想上實現轉變:一是從過去“找政府”逐步向“找市場”觀念轉變;二是從習慣于“等要靠”向自我發展轉變;三是由過去小文化向社會大文化轉變;四是文化活動方式從過去單純欣賞向主動參與型轉變,從而使文化工作更好地服務于人民,服務于社會。 這一點,我在與他們的交談中感觸頗深。
2012年,為了不斷增強文化事業的自身發展能力和造血功能,更好地服務于人民大眾,他們走市場經營模式,拍賣了小劇場的經營權,即為廣大市民提供了一個娛樂場所,也彌補了辦公經費的不足。他們還策劃組織了本市奇人張興全扣碗拉火車頭活動。央視《正大綜藝》欄目及萬名群眾見證了創造吉尼斯記錄的全過程,擴大了德惠的知名度,提升了城市的文化氛圍。此外,為了讓活動更加貼近群眾,貼近生活,貼近實際,他們把連續舉辦了28屆的“德惠之夏”音樂會的舞臺從劇場搬到了鄉間田野,與村民們一同為先進文化放歌。每次音樂會,小商小販們都早早的從十里八村趕到這里搶占攤位,帶動了經濟的繁榮,受到了鄉親們的熱烈歡迎。特別是2012年,他們發動社會力量,組織市內8個團體的600多名業余文藝骨干成功舉辦了德惠市“喜迎建國63周年廣場文化活動周暨‘德大之夜’文藝專場”演出。此次文化活動周,他們沒有伸手向財政要錢,而是利用文化活動自身的平臺,開啟了市場化運作新思維,真正實現了文藝搭臺,經濟唱戲,得到了市領導的信任、市民的稱贊,也為文化人贏得了社會地位,每日觀眾近萬人,給市民們帶來了一個多彩的夏天。
實踐證明,文化觀念的創新,讓他們從狹隘的工作理念中解放出來,用大文化的理念整合社會文化資源,動員社會各行各業共同參與文化事業建設,走市場化、社會化、群眾化的文化發展之路已成共識。
任何時代的文化,都離不開對傳統文化的繼承;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不可能摒棄傳統而從頭開始。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廣大群眾的生活方式、價值取向、文化消費行為都發生了變化,許多傳統形式的文化活動已缺乏生命力和競爭力。俗話說,水能夠清澈,是因為源頭有新鮮的水注入。我們只有不斷地推陳出新,抓住經濟發展給文化發展提供的機遇和條件,立足于創新的文化形式,為傳統文化注入時代精神,按照城鄉變化了的新形勢、新需求來研究、設計我們的文化工作模式,才能更好的為群眾提供廣泛參與和普遍享受的文化服務,才能使傳統文化煥發生機、歷久彌新,才能在豐富群眾文化生活的同時,發揮好文化的引導作用,進而推動社會進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例如:對于“三節”這類傳統的文化活動項目,要想切實改變過去唱唱跳跳單一、陳舊的活動方式,他們認為一是在工作理念上要創新,既要營造“人人創造文化、人人體現文化、人人享受文化”的氛圍,又要創造良好的招商引資環境。二是要對活動的內容和形式進行創新:例如:他們舉辦的“新春聯歡會”,以往都是由專業團體挑大梁,或外請文藝團體。近幾年,他們整臺晚會都由市業余群眾文藝活動骨干與專業團體同唱主角,獲得了極大成功;“新春燈展”,他們把傳統燈展賦予新的內容,既給市民們帶來美的享受,又宣傳了企事業單位的名優產品和企業形象;“秧歌大賽”他們則采取了表演和慰問相結合的方式,由輔導干部帶隊走街串巷,讓市民們在家門口就能欣賞到精彩的表演;元宵燈謎會猜活動,他們改變了過去只注重娛樂,不注重知識傳播的單一活動方式,把知識性和娛樂性融為一體,活動中,他們在猜謎場外張貼了有關猜謎的知識和技巧,在場內為觀眾進行現場解答,臺上臺下形成互動,受到了市民們的歡迎,每年臨近元宵節時,很多市民都打來電話咨詢活動的時間。而春節期間開展的“送文化下鄉”活動,他們把送文化與種文化,示范性演出和文藝輔導緊密結合,讓農民成了真正的主角,再也不充當看客,而是與其他演員同臺獻藝,村民們還把自編自演的節目帶上了舞臺,演出現場氣氛熱烈,從群眾參與的熱情和滿面笑容中,讓他們看到,只有著眼于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發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在文化活動內容和形式上積極創新,無論是文化的傳播還是文化的繼承發展,其最終的落腳點都在于文化的發展,這也正是文化工作的深遠意義和價值所在。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名目繁多的經營性文化活動場所、文化服務項目及社會辦文化活動設施相繼登上了舞臺,廣大群眾對文化需求的空間越來越大,而與之不協調的是文化自身陣地面積和活動項目的縮減,這樣勢必會影響文化功能的發揮,文化工作面臨著新的挑戰。面對挑戰,文化工作者理應作出積極的應對。首先,他們從適應新形勢,服務新任務的要求出發,充分、合理地開發和利用現有文化資源,加強自身陣地建設,提升陣地活動品位,增強陣地的吸引力。同時,他們走出了陣地,敢于打破長期形成的傳統工作模式,拓寬服務領域,延伸服務范圍,加強
橫向聯合,在更大層面上,在更寬的領域里擴大文化服務的對象和受眾面,以此謀求文化更大的發展空間,真正實現文化共建共享,多元發展。這方面,他們也進行了積極地嘗試。
一是主動為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擂鼓造勢。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經濟與文化是雙向參與、雙向推進的,文化服從服務于市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既是對于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擂鼓造勢,也是為文化自身發展鋪路架橋。近年來,他們不僅主動承接了市委市政府經濟工作所有的文化服務項目,為經濟發展和招商引資營造文化氛圍,如二年一屆的“綠色食品節”開、閉幕式大型廣場文藝演出;以營造我市風清氣正、和諧發展為主題的春節文藝晚會以及外地德惠人春節返鄉聯誼會等大型文化活動。為了配合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活動的開展,實現以戲度人的美好愿望,他們還組織系統干部排演了六場兒童話劇《六年一班日志》,連續上演了百余場,得到了省、市文化主管部門領導的肯定。他們說:在新時期如何開展農村文化工作上德惠占了先機,在把握時代主旋律上做了一篇大文章,贏得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
二是采取靈活多樣的培訓方式,廣泛建立城鄉文化活動基地,把文化服務送到千家萬戶。
1.聯合辦學。他們充分發揮國辦公益文化的主導優勢,利用現有文化陣地,與二人轉藝人攜手,設立培訓基地,常年舉辦二人轉培訓班。為了讓學員們不斷積累舞臺經驗,市里每次有演出活動,都組織培訓班的學員們參加,為她們提供藝術實踐的舞臺,帶動了德惠市二人轉藝術事業的傳承和發展,培養了一批二人轉新秀。
2.集中培訓和分散培訓相結合。這種培訓方式他們主要用于業余群眾文化活動隊伍上。由于缺少培訓場地,組織集中藝術培訓受到限制,為此,他們制訂了文化干部下基層培訓制度,深入社區、軍營、學校、文化大院,廣泛建立基層文化活動基地,在活動基地開展不同形式的藝術培訓,同時,規定基層文化干部每年下基層調研和輔導,人均不少于50天。并根據自己的業務專長建立文化活動示范點,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經過他們的努力,德惠市現已有三分之一的鄉鎮開展有自己特色的藝術節,三分之二的村屯都有秧歌隊,建成文化輔導基地15個,社區文化活動室7個,成立社區“晚霞藝術團”“紅葉藝術團”“京劇票友會”等文藝社團20余個。岔路口鎮“陽光合唱隊”被中宣部、文化部授予“全國先進文化大院”的榮譽稱號。達家溝鎮“樹和文化大院”被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廳、長春市委宣傳部、長春市文化局確定為“歡樂莊稼院”示范點。央視《焦點訪談》欄目組來達家溝鎮樹和文化大院錄制節目,在社會上產生了強烈反響,實現了“文化服務社會,社會關注文化”的雙勝雙贏,文化的輻射力進一步得到彰顯。
總之,積極推進文化創新,是繁榮文化的必由之路,也是提升縣域文化軟實力和綜合競爭力的有效手段,它使我們對文化建設的認識從實踐、認識、完善,逐步走向了文化自覺,也更加堅定了文化工作有為就有位的信念,促進了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為老百姓帶來了真真正正的實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