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囡 呂秀霞 (東北農業大學藝術學院 150000)
論高校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的培養
李思囡 呂秀霞 (東北農業大學藝術學院 150000)
近年來高校教師隊伍隨著社會的發展,呈現出高速增長態勢,而青年教師的角色日益重要,已經成為高校教師隊伍中的主力和未來教育改革發展的砥柱,顯示出舉足輕重的作用。本論文的研究目的在于積極探索青年教師教育教學能力培養的概念、存在的問題、實施策略,以推動高等教育的改革與創新。
高校;青年教師;教學能力;培養
黑龍江省高等學校教改工程項目,項目名稱:提升高校青年教師教育能力的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JG2013010140
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高校教師隊伍呈現出高速增長態勢,中青年教師的比重逐漸增加,是教師隊伍的新生力量和教育改革的生力軍。但隨著青年教師的激增,青年教師的教學質量和教學能力層次不齊等新興的問題,需要我們分析、研究、提出可行性策略,以推動高等教育的改革與創新。
高校青年教師能力的培養首先要明確兩個概念即青年教師、教學能力。青年教師,范圍指年齡范圍指在35歲以下的從事高校教學的教師。教學能力,是指教師在組織、設計實施教學活動中所具有的能力;是指在完成教學活動過程中的教師心理素質、職業素質等影響教學活動的教書育人能力、制定教學計劃的能力、知識傳授的能力、課堂掌握藝術的能力、教學整體活動的能力等。
在高校,許多青年教師為了職稱評定重科研、輕教學;在教學過程中,輕視教學效果;課堂枯燥、呆板;教學方法墨守成規,講稿多年不變,沒有新知識的補充;只教書不育人等不良現象普遍存在,嚴重影響到教育質量。
1.缺乏相關制度的研究
很多高校就青年教師的培養問題,提出了許多具有建設性的意見。主要集中在青年教師培養的理念、方式方法等理論的層面。對培養的途徑、措施、實施起到的效果等實際問題卻少有提及,更沒有上升到理論的高度,制定相關的制度。
2.缺乏系統的理論建構
面對高校競爭力的日益加強,對青年教師無論在知識儲備,教學能力,科研水平或是職業道德方面,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和標準。但僅僅只是制定要求的內容和考核的標準,對怎么提高、如何培養、實施步驟等沒有得到相應的重視,沒有形成一個系統的、科學的理論體系,更無從談起具體實施。
3.缺乏辯證的實踐研究
很多高校針對青年教師的能力培養問題,所進行的研究,得出的觀點,總結的經驗,提出的方法只是部分的、片面的、缺乏實證依據的。高校和青年教師之間應該辯證的看待青年教師的培養問題。即高校應實事求是的實地調查,探究青年教師能力培養的關鍵問題所在。青年教師也要務實的就如何提高自身能力,與高校齊頭并進的發展,提出切實可行的方案和培養方安。
1.加強青年教師的思想政治工作——良好的職業道德素質
大學老師要做傳授知識的老師,更要做善于育人的導師,以良好的思想和道德去影響和培養學生。首先,要有奉獻精神,不受社會不良風氣影響,不計較個人利益得失,為人師表,傳教授業,樹立教師的光輝形象,以學生利益為重,關心學生,鼓勵學生,取得學生的信任;其次,要敬業樂業,不斷在教學中提高自己,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學研究之中,以良好的工作研究狀態,起到潛移默化的示范作用。自古以來,教師的地位都是崇高的,是得到廣泛尊重的職業。作為一名青年教師,更要對得起這份尊重。當一個人回首人生之路,總會發現在自己成長道路上,優秀教師的一言一行對自己的成長是多么重要!因此,為了國家民族的未來,我們應當對青年教師進行愛崗敬業的教育,使他們熱愛教育事業,把教師工作當作自己為之奮斗一生的事業,而不是一種謀生的職業。
2.不斷提高青年教師的知識、能力和素質
高校教師不斷提高青年教師的知識、能力和素質,以適應不斷發展的高等教育需要。教師作為知識傳授者,自身必須具備深厚的文化底蘊,即對專業知識系統掌握,精通專業內的前沿科研成果,又對各相關綜合學科有所了解,能夠在教學中觸類旁通,融會貫通。這就要求每一位教師首先應具備活到老學到老的意識,不斷地多渠道收集信息,掌握專業研究最新動向,不斷擴充自己的知識儲備寬度和深度;其次,應注重行業內的專業交流,利用各種專業會議,與兄弟院校的專家多多交流,互通有無,互相促進;最后,還應注重教學方法的創新與研究,利用新時代各種媒體平臺及應用軟件,作為教學輔助手段,以深入淺出,豐富多樣的教學形式,達到知識傳播的目的。
3.通過各種有效方式盡快提高青年教師的科學研究水平
青年教師是教育發展的希望,我們應充分發揮其干勁足、頭腦快的優勢,引導并鼓勵其勇攀科學研究的高峰。這就要求激勵與考核機制共存。既要為青年教師創造良好的科研平臺,在課題申請、學術考察、進修深造方面多創造條件,又要加強考核力度,為其設定科學合理的考核目標,如著作、論文數量,學生民主考評等,使其動力與壓力并存,優勝劣汰,保證青年教師隊伍的活力。
本文力求通過加強高校青年教師思想教育、培養教學能力以及提高科研能力的新視角,建立一套融思想教育、教學能力、科研能力于一體的培養模式。使青年教師能夠均衡協調發展,為高校逐步培養出一批思想覺悟高,教學能力強并具備較高科研創新能力的青年教師隊伍,使我國的高等教育事業持續發展,后繼有人。
[1]王海文.新形勢下我國高校青年教師培養的現狀、問題與對策[J].中國電力教育,2012(11).
[2]王子猷,居艷,李曜.新形勢下高校青年教師培養教育的對策與策略[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05).
[3]趙菊珊,馬建離.高校青年教師教學能力培養與教學競賽[J].中國大學學,2008(01).
[4]吳慶華,郭麗君.從培訓走向發展:高校青年教師培養的轉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04).
[5]張悅,高校青年教師培養途徑思考[J].沈陽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3).
[6]孫麗波,高校青年教師培養工作中的問題及對策[J].教學研究,2008(02).
李思囡,哈爾濱師范大學2012級博士研究生;東北農業大學藝術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