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莉娟 (潛山縣梅城鎮文廣站 246000)
扶持民間文藝團隊 促進民間文藝發展
程莉娟 (潛山縣梅城鎮文廣站 246000)
潛山縣大力實施“文化惠民”“文化樂民”和“文化強縣”戰略,文化強勢逐步凸現。截至目前,全縣16個鄉鎮及社區街道文化中心、鄉鎮文化站,業余文藝團體(隊)已發展到160多個,從業人員2500余人,其中各類藝術培訓實體24個,每年培訓近千人次。我們的做法:
一是努力爭取領導重視,推出有效舉措促文化發展。縣文化館通過多種渠道邀請各級黨委、政府主要領導觀看文化活動的重要演出和賽事活動。及時把群眾的反映、文化建設的政策、文化發展的思路、文化活動的效果等以各種形式向領導匯報。文化事業的日益繁榮,引起了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縣文化事業經費逐年提高的同時,設立了文化藝術獎(“張恨水文學獎”、“程長庚藝術獎”)。獎勵經費列入財政預算,每屆20萬元。設立了非遺保護基金,保護傳承民間文化遺產。切實實施“政府買單、群眾看戲看電影”“演藝惠民、送戲進村”等活動,這些措施給文化事業繁榮和文化產業發展注入了強大的動力的同時,帶動民間文藝團體的發展建設。現登記注冊的民間藝術團體達14家。其中天柱山民間黃梅戲劇團被評為全省“百佳”民營劇團。
二是加強統籌協調,擴大文化活動參與面,優化民間團體發展的社會環境。在加強對鄉鎮綜合文化站的管理的基礎上,制訂了《潛山縣鄉鎮文化站工作管理細則》,充分調動文化志愿者、群眾文化輔導員的工作積極性,促進各鄉鎮文化事業的發展。借助政府職能,把社會各界、各部門都發動起來參與廣場文化活動,公安、交通、城建、電業、環保、文化市場執法等部門各司其職,確保廣場活動有序開展。充分利用社會輿論宣傳文化活動,形成重視群眾文化的濃厚輿論氛圍。如今的廣場文化活動、百館千村文化結對服務、送文化下鄉、農村業余文藝團體已成為各種新聞媒介競相報道的熱點。
三是重點扶持農村業余文化隊伍,精心打造民營劇團品牌。縣文化館制訂了《潛山縣輔導鄉鎮文藝隊伍分片責任制》,定期或不定期的下鄉對文化活動中心戶或業余團體進行業務輔導。常年為他們提供排演場所,推薦到縣城及省市參演各類大型文體活動的機會,擇優選送優秀節目或優秀團隊參加市級以上組織的各項評比活動。在2014年安慶市黃梅戲小戲小品展演中潛山縣“夢之瑤”藝術團表演的《啟程》榮獲民營組劇目獎,天柱山黃梅戲劇團青年演員汪玉在《翠翠的夢中》飾演翠翠獲民營組演出獎。全省少兒書畫大賽共征集作品120余幅,擇優選送30幅參加大賽。推薦鋼琴、古箏、葫蘆絲及舞蹈學員30余名參加全省音舞大賽。木偶戲老藝人葉有權、葉慶提表演的《程氏下書》參加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開封清明上河園股份有限公司舉辦的“首屆全國木偶戲展演大賽”活動榮獲金獎。涂曉華的剪紙作品《指點江山》榮獲全國剪紙邀請賽銀獎。汪小平的攝影作品榮獲“安徽省第十九屆攝影藝術展”優秀獎。潛山縣多幅作品入圍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攝影大賽。業余文藝團隊,品牌眾多,特點不一。其中音協、舞協、書協、影協、體協、民協等每年承辦各種重大節慶活動30余場,天柱山音樂家協會、潛山民間文藝家協會常年在縣城各大廣場義務演出100余場,群眾參與性大,歡迎程度高;各藝術團隊良性競爭,你追我趕,爭相參與縣內各種公益活動,他們認真創作排演節目,不計報酬。東關社區、大園社區等多次榮獲省市特色文化社區稱號。
四是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實現文化活動經費來源的多元化。縣文化館通過多種渠道積極向各級財政爭取文化活動經費,在有限的免費開放經費中,拿出一定的經費鼓勵農村創作人員創作優秀作品、舉辦各類文化活動。幾年來,通過廣泛發動,密切合作,積極爭取,采取主承辦、冠名等多種形式,先后與多個機關企事業單位合作,舉辦各種群眾文化活動。每年組織大型廣場文化活動達10次以上。文化活動經費的來源已日益多元化。
同時繪畫、攝影、書法等藝術近幾年也有了長足發展,有造詣的書畫群眾隊伍已經發展到上百人,有許多佳作在省和國家級展出和獲獎。為激勵書畫愛好者的創作激情,為他們提供展示才華的場所,縣文化館設立了書畫室、創作室、輔導室,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平臺,豐富群眾性的文化創作活動。先后在省文化館安徽畫廊舉辦“美麗潛山、魅力天柱”大型攝影圖片展、“三嚴三實”書法展、慶祝國慶65周年攝影展等大型展覽20余次。展出優秀書畫、攝影作品2300余幅,有力地提升了百姓的文化素質和幸福指數。
五是探索創新,有效整合、改造提升、合理利用民間文體團體,盡快讓其文化產業化。目前,縣文化館正在醞釀成立一個專門的潛山民間文藝團體開發領導機構,集創作、培訓、管理和市場運作于一體。一方面創作體現潛山地方特色的劇本,解決民間劇團的演出腳本問題;另一方面培訓骨干演員,提高演藝水平,解決演技問題。其次是制定行業規范,實行以獎代補,改善演出設備和條件,解決有效管理的問題。另外還要建立檔案,溝通信息,內外牽線搭橋,解決市場運作問題。
潛山縣民間文藝團體的活動異常活躍,大有方興未艾、蓬勃發展的勢頭。但就理性角度分析,它還處于初級階段,隊伍七拼八湊,隊員素質參差不齊,本地特色不足,演出質量不高,活動場地有限,市場運作不足等問題。還需要各級政府特別是文化行政部門的有效引導、組織、管理,助推群眾文化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