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玉琳 (福建師范大學 350108)
論物意融合的符號表現
——以云南富寧坡芽歌書為例
譚玉琳 (福建師范大學 350108)
符號不是自然生成的,它是人的社會化產物,縱觀人類發展史上已被發現的符號,都是用自然之物表達人文之意的顯現。文章以云南富寧坡芽歌書為例,全面剖析歌書符號的使用性、審美性、地域性、民俗性、承襲性等特點,探討物意融合的符號表現。
符號;坡芽歌書;民俗物意;融合
2006年2月在靠近百色和越南邊境的美麗地方,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富寧縣,有位文化干部在坡芽村調研時無意中發現了一部古老神奇的歌曲,她載著壯鄉兒女天籟歡歌般的情愛密碼,她是迄今為止發現的用古老形態記錄民歌的唯一一部歌曲,她是壯族群眾生產生活中創造物意融合符號并傳承的典型例子,這就是壯民族優美的篇章,后稱之為中國富寧壯族“坡芽歌書”。
“坡芽歌書”是一部反映壯族愛情的組歌,由當地壯民用仙人掌汁繪制在布瓦吩(壯語意為把花紋繪在土布上的山歌)上的81個符號組合成一副完整的畫面,其中每個符號對應一首象征愛情的山歌,81首山歌中男女對唱四十首,最后一首合唱。
當然,歌書符號的生成并非壯民臆想的結果,上面繪制的月、星、樹、人、魚等物象符號都是實際生產生活的寫照,是壯族人民以現實物象為藍本的概括化圖案,并利用物象的基本特點,采取比喻或夸張的手法提煉符號來表達故事的發展與情感變化,通過對事物的分解和組合而完成,實現壯民的情感表達。“坡芽歌書”以民俗活動為載體,表達濃郁的生活氣息,其創生于生產勞動的過程中,當勞動者的寫實技能通過口傳方式不足以記憶,便自然發明了便于傳承的歌書。
“坡芽歌書”的使用在當地比較普遍,流行于坡芽村及周邊幾個鄉鎮十幾個村莊中,特別是不懂漢話、不懂漢字的壯族群眾,當地的壯族群眾只要見到這個圖形,即可唱誦整首山歌。歌書中用以表情達意的每個圖案,都是物象描繪的記錄,均來自人們生產生活,同時具備形固定、音固定、義固定的特點。體現了壯族人民通過符號媒介觀察世界,認識世界,表達世界的完整過程,是其物質和精神需求的重要來源。例如,歌書中第48個符號,以顯性直白的榕樹根物像來對應第48首情歌 “這等待要到什么時候,假如等到彎曲的榕樹根都變直了,你爹會把你嫁給我嗎?”貼切描繪了男子等待心儀女子與之相守白頭的渴望,情真意切。
符號意義的很大一部分來自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習得的“習俗共識”,“習俗共識”這里指的是我們對某種符號做出某種反應的一種集體性的社會約定,歌書中出現的圖符有很多與云南發現的紋飾圖案相契合,其中的器具造型,圖騰崇拜,建筑特點都帶有非常鮮明的民俗性地域文化特征。比如歌書中的第19個符號,其物象實體為壯族人民常用的火塘器物三角灶,三個支架撐起圓形的鍋圈,這個圖符的產生正是壯族人民對日常用品觀察使用后的靈感觸發,準確把握了物象造型精髓及其與生活的密切聯系,表達“愿意像三角灶一般,天天與你相見,長久相伴”的濃情,實現了壯族人民對名俗符號的有效傳播。此外,作為一種源自當地勞動與生產的質樸藝術,她產生于民眾,服務于民眾。當地的村民還把“坡芽符號”視為吉祥如意符號,得以廣泛應用。
“坡芽歌書”作為勞動人民生活的民間藝術,具有實用價值和審美價值,反映了審美與實用傳達的統一。歌書符號以直觀的象形、意象形圖案,呈現了視覺的形式美。通過概括寥寥幾筆線條,勾勒出不同的視覺形象,具有其獨特的審美特征。在造型上:坡芽歌書具有直觀易記的特征,體現了原生態的傳統美,民族美和自然美。內涵的表達上:坡芽符號反映了壯鄉勞動人民的真實生活,源于生活的圖符通俗易懂。此外,歌書圖案高度凝練,幫助提示整首歌曲,串聯形意,構成了畫面中的審美意志。
壯族人民通過對事物的分解、重構創造新的物象,來實現視覺審美效果和內容的清晰表達。從歌書符號中可以看出它深深地反映了壯族人民物意融合的豐富文化內涵,例如,符號46草魚與組合符號55籠中魚,這兩個符號原生物像相同,但是因為魚網的添加,而使符號意義產生變化,前者將姑娘比作魚,人人想釣,借此比擬姑娘的魅力,后者則利用籠魚之間的束縛關系來反比男女情愛的相互牽制,符號表達生動形象。
作為民間藝術的“坡芽歌書”,在民俗活動發展進程中,實現了這種質樸藝術形式的普遍化,與文人強調藝術家的個體性質不同,她的審美體驗帶有很強的群體性質,體現了一種傳承及群體的創造。
“坡芽歌書”是在沿襲前人情意的同時抒發自己生活體驗和審美志趣的,歌書符號與符號所代表的完整意義,依賴于觀者了解并掌握符號和所指意義之間的關聯關系,建立在觀者對于這種關聯關系的后天學習和認知基礎上,例如,歌書中第1個符號月亮,在壯族先民的信仰中,流傳著月亮妹的故事,其中月亮并非自然之物,而是通過人類創造出來的,可以看出月亮妹還是人類生命的又一轉型,反映了群體性符號的承襲特性。歌書符號不僅有著提示歌詞、輔助記憶的實用價值,而且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極好地展演了人與外界的關系和作用,并經由符號的使用而傳授給民族成員,將人與外界的和諧之道秉承下去。
“坡芽歌書”是一部壯族愛情組歌經典母本,是民族文化的瑰寶。她以直觀象形、意象形符號表達復雜情感,合理運用象形符號直觀的視覺特征,實現了“物質實體”與“精神意蘊”的融通,為藝術符號審美提煉與表達提供諸多有益的啟發。
[1]李幼蒸.理論符號學導論[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2]周有光.比較文字學初探[M].語文出版社,1998.
[3]劉冰山.中國富寧坡芽歌書[M].民族出版社,2009.
[4]齊效斌.人的自我發展與符號形式的創造[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譚玉琳,福建師范大學美術學院2013級視覺傳達設計方向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