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平 (天津自然博物館 300000)
攝影工作與博物館事業的發展
王 平 (天津自然博物館 300000)
攝影在博物館各項工作中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他通過攝影技術手段,真實記錄并揭示天津自然博物館百年滄桑發展歷程,通過其特有的影像形式,在展覽陳列、媒體宣傳與科普活動中得到生動地反映,對博物館各項工作給予了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影像資源對于博物館也是一筆重要的財富。
博物館攝影;影像采集;收藏
1.早期的影像資料。天津自然博物館現存最早的原始影像資料,可追溯到上世紀20年代初,由法國天主教耶穌會神甫生物學家黎桑(Emile.Licent)中文名桑志華(天津自然博物館前身北疆博物院的創始人),他本人于1914-1938年在中國北方兩河流域進行長達25年實地考察研究拍攝的影像資料。這些被存留下來的影像資料都十分珍貴,目前總共搜集并保存有2400多張。
這些原始影像資料,呈現多種介質形式:有原版玻璃底片(玻璃正片和玻璃負片)、軟膠片、幻燈片,以及各種尺寸的紙質照片等。雖然它們都經歷了將近一個世紀的時間,除少部分影像出現了氧化與破損情況外,絕大部分都還保存完好。這些影像資料是極為豐富的,包括動物、植物、古生物、古人類、海洋生物、標本陳列、各地風土民情、地質地貌、古跡建筑、人物活動、野外考察、氣象等多方面的內容。拍攝于不同時間和地點的各類影像資料,為研究我館最初的創立和發展經歷提供了直接的影像證據。
2.對老圖片進行數字化處理。本人于2006年對北疆博物院時期桑志華遺存的全部圖片資料,實施了搶救性保護措施。使用EPSON-4990掃描儀進行數字化掃描采集和保存。共掃描完成3100個文件。這些經過數字化后的圖片資料,可得到長久無損的保存和提供方便查詢與瀏覽。珍貴圖片資料與博物館實物藏品具有同樣的收藏價值和意義,而且圖片或許在某一時刻表現出來的內涵比實物更具收藏意義。比如,一件實物藏品可能由于自然或人為的原因發生損壞或消亡,可是記載實物藏品的原始影像信息卻可以作為藏品的原始物證長久地保存下來,并喚起人們的記憶。這也是原始影像資料珍貴和重要之處。恰逢天津自然博物館建館百年之際(1914-2014),屆時將會選出部分珍貴圖片公開出版發行,讓更多人了解天津自然博物館百年輝煌的歷史。
3.解放后的攝影工作。新中國成立后,天津市政府接收北疆博物院,更名為天津市人民科學館,于1957年正式定名為天津自然博物館。從50年代中后期開始,隨著各類專題展覽的制作需要,攝影工作才陸續展開了相應的黑白影像拍照與照片制作。最先有程漢華、熊江參加了影像制作,隨后正式組建成立攝影室,由王學敏、孫景云、陳春芝、王平、田曉虹,先后從事了博物館攝影室的專業攝影工作。從六十年代開始到今天,攝影室已經歷了半個多世紀風風雨雨的歷練,其中多少辛勤與努力都被記錄在底片上,抒寫在博物館發展壯大的進程中。
雖然經歷了幾代攝影人的交替更迭,但每一代攝影人,都秉持著謙遜和開拓進取的工作精神,始終堅持著艱苦奮斗努力鉆研的工作作風,在不斷地進取中取得了一個又一個成績。
回顧過去的經歷和艱辛,可以激勵我們更好地邁向未來。攝影室經受住了各種嚴峻的考驗,用影像記錄下并講述著博物館曾經的一切。攝影室先后參加過多項專題展覽、影像制作和野外考察活動,包括60年代《反對種族歧視,支持黑人斗爭展覽》《人類起源展覽》《破除迷信展覽》《農業學大寨展覽》《防治二化螟展覽》、70年代《地震知識展覽》《西沙動植物標本展覽》、80年代《環境保護展覽》《蝴蝶展覽》、90年代《優生優育知識展覽》等80余個陳列展覽的影像制作。并參加了多次的野外考察活動:曾多次赴天津薊縣進行古哺乳動物和古象牙野外考察挖掘,遠赴海南進行大規模動植物考察,武夷山動植物考察,長白山野生植物考察,四川、甘肅植物考察,云南貴州古人類考察等。特別自1998年的首次新館改擴建后,攝影室先后參加過近千次各類拍攝任務,記錄下了新館整個建設過程,陳列展覽制作過程,各級領導來館視察慰問參觀等活動,對各類專題講座,大型現場科普宣傳活動,科研課題項目,野外生態考察,專題展覽影像資料制作和幾千件館藏標本進行了拍攝工作。為我館收藏了大量的影像資料。其中有上千幅精品圖片出版在科普畫冊或各種媒體刊物上,如2000年8月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世界蝴蝶博覽》,2004年9月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天津自然搏物館館藏精品圖集》畫冊,這些影像資料對博物館開展各項宣傳活動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
4.豐富的館藏影像資料:我館攝影室現有各類圖片資料近30000張,大多為九十年代后期拍攝的22000張。其中2004年以后12000圖片資料全部是數碼相機拍攝的數字文件。1995至2004年間拍攝的10000余張底片資料,也已經進行了數字化掃描采集。圖片內容分五大類:館史、自然地理、館藏標本、考察采集、宣傳活動。
a.《館史》內容包括:領導關懷,學術交流,館內活動,館容館貌,新館改擴建,科研項目,發表與獲獎。
b.《自然地理》內容包括:地球,地震,氣象。
c.《館藏標本》內容包括:一、二級標本,古生物,古人類,無脊椎,兩棲爬行,哺乳類,鳥類,魚類,昆蟲,植物,花卉。
d.《考察采集》內容包括:海南,武夷山,長白山,四川、甘肅,云貴等地方進行動植物考察,河北省周邊與天津薊縣的古哺乳動物和古象牙野外考察挖掘。
e.《宣傳活動》內容包括:流動展覽,專題展覽,科普講座,大型現場科普演出活動,陳列展覽形式。
博物館攝影工作的發展并不是一帆風順的,曾遇到過許多制約攝影工作發展的障礙與瓶頸。我們知道,攝影是通過使用影像器材對景物和事件進行成像的一種技術手段,這種技術離不開相應的攝影器材,要有好的技術加上好的設備才能完成好專業攝影工作。早在博物館攝影工作之初,哪里有什么高級專業設備。僅有些老掉牙的殘破二手相機,一臺黑白印像機和簡單的沖印工具,當初就是憑借這些極簡單的設備在維系著攝影工作。那時的工作條件雖然艱苦,但每個人對待工作的態度都非常積極和認真,始終保持著艱苦奮斗、勇于拼搏的工作精神,這也是天津自然博物館人都具有的一種精神和優良傳統。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成功研制出彩色暗房用《彩色照片自動曝光印放設備》和《紅外線彩色照片烘干上光機》。這些設備投入使用后,大大提高了攝影室工作效率和照片質量,為博物館開展各項服務工作發揮了重要作用。我館第一臺135單反專業相機,是1981年日本贈送的尼康FM-2單反機身和一只55mm微距鏡頭,成為當時我館唯一一臺135專業攝影設備。這臺設備對我館日后的攝影工作發揮了相當大的推動作用。
1999年攝影室申購第一套(索尼DV)攝像機,開始視頻影像資料的錄制和收藏,2004年以來至今,近十年唯一1臺600萬像素(尼康D100)數碼機身,和一個DX鏡頭。
隨著博物館數字信息化建設的展開,影像工作不再是輔助性的工作。在博物館信息化建設過程中,數字資源是信息系統的主體信息,數字資源系統建設是博物館信息系統建設的基礎。所以,重視和加強博物館數字影像資源建設,必須充分發揮攝影師在藏品影像質素方面的關鍵作用,增強藏品影像信息的儲存和使用管理,擴展數字資源采集方法和最新技術手段。
據此,應籌建一個‘影像信息技術中心’,以適應天津自然博物館攝影工作的未來定位。所謂影像信息技術,就是影像數字化技術的應用與管理。數字影像將成為未來博物館數字資源的主體信息,是組成博物館信息系統的基礎。根據博物館影像資料的最新定義:影像資料與博物館實物藏品具有同樣的收藏價值和意義,所以現在應該對影像資源的重要價值提高認識,重視攝影工作的重要性。影像資源采集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購置先進的攝影器材、存儲編輯設備、影像加工軟件等。制定和完善影像采集、審核、儲存、利用的規范化管理。成立影像信息技術中心的目標,首先是創建一個安全、開放、便利的博物館數字影像庫。這個影像庫能全面反映天津自然博物館的歷史和現在豐富的館藏以及各項科普宣傳活動等全面內容。它應該是開放的,影像庫的服務對象也不應該只限于本館的業務人員,它應該對博物館行業內外所有專業人員、研究學者、學生、媒體、普通公眾和有關機構組織開放,使博物館的影像資料真正成為一種公共資源,更好地為社會進步和社會發展服務。影像庫應具備很好的安全性,有利于影像資料版權的保護。能夠通過網絡進行檢索、瀏覽,大大提高其使用效率,做到方便快捷。支撐這個影像庫運行的是一套完整的媒體資產采集編輯管理系統,包括高清晰數字影像實時采集系統,3D影像采集與輸出系統、上下載工作站、非編工作站、編目工作站、磁盤存儲管理服務器、檢索工作站、媒體資產管理服務器等。它是個完整且復雜的影像工程,會耗費大量的人力、財力和時間。我們現在必須認清,數字資源系統建設是博物館信息系統建設的基礎,只有認識到這一點,數字資源建設才能得到實施。21世紀的今天,高科技將我們帶入了一個多彩的影像世界,人們越來越需要影像,影像對人類日常生活的影響和作用會越來越廣泛和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