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艷 吳 瑩 張曉娟 (陜西省咸陽師范學院 712000)
《相約星期二》自問世以來,莫里教授的智慧感染了不同年齡,不同國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他像是一位人生導師,教導我們如果“做人”。他是一位老人,用自己的生命去勾畫了一幅充滿關愛,充滿溫情,充滿希望的畫卷。他給我們上的不僅僅是一堂人生課,還是一堂充滿生態智慧的哲學課,從中可以領悟到他獨特的生態審美和生態智慧,包括對回歸“自然”,簡單生活的熱愛;對消費文化的批判和對欲望的批判;以及對關愛他人,活出自我價值的倡導。
余秋雨在《相約星期二》譯文的序中這樣說到:“莫里老人說,死亡是一種自然,人平常總覺得自己高于自然,其實只是自然的一部人罷了。那么,就在自然的懷抱里講和吧”。這樣的情懷已然高出了人類中心主義的境界,懷揣著對生命的敬畏,對自然法則的敬畏,因為“只有很少人意識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意識到征服自然的最終代價就是毀滅人類自己”。在最后時刻到來之前,教授給自己選擇了墓地:“在山坡上,傍著一棵樹,可以俯視到一個水池,非常寧靜。一個思考的好地方”。他選擇了真正的回歸大自然,因為他相信這本是萬事萬物最終的歸宿。
“真正的優質生活不需要太多人工的雕飾和超過需要的物質炫耀”。正如生態批評認為的一樣,回歸自然不僅僅代表著重申自然,還意味著回歸簡單的生活,自然的生活。當米奇問莫里老人說,“如果你有完全健康的一天,你會怎么做?”莫里老人的回答是起床,晨練,早餐,游泳,同一兩個朋友共進午餐,“去公園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麗的小鳥,盡情地享受久違的大自然”,然后是晚餐,跳舞,睡覺。就是這樣的簡單,簡單的令人有些 “失望”。可是就是這樣的簡單成就了莫里老人心中的那份完美—是真正的自我在剝除虛妄后變得既本真又空靈,是把自我與他人的關系,與社會的關系放到了人生追尋的中心。
莫里老人說,“我們的文化并不讓我們心安理得”,我們的文化鼓勵我們去關注“一些很自私的事情:事業,家庭,賺錢,償還抵押貸款,買新車,修取暖器—陷在永無止境的瑣事里,就為了活下去”。這就是我們的文化,確切地說是現時代消費文化,而它的形成正是建立在人們對欲望的肯定和認可之上的。康德就曾說過,“這種無情的名利追逐,這種占有和權力的貪婪欲望,沒有它們,人類的一切自然才能將永遠沉睡,得不到發展”。如果說是欲望推動著世界的發展,科技的進步,物質的繁榮。然而,欲望推動下的消費文化終將會引導消費群體走向什么樣的歸宿呢?拉夫爾說:“消費問題是環境危機問題的核心,人類對生物圈的影響正在產生著對于環境的壓力并威脅著地球支持的生命的能力。”。
在莫里的眼中,國家的教育正是這一文化的主力宣傳員,而大多數人會被“迷惑而失去了自己的判斷能力”,充滿了占有欲,想要新的汽車,財產,玩具,同時還沾沾自喜地炫耀,自以為這就是“幸福”。莫里老人就用他簡單的話語否定了這種“幸福”。他說,“金錢不是最主要的”,因為“錢無法代替溫情,權利也無法替代溫情”。生態批評認為,當一個民族陷入消費文化的瘋狂漩渦之時,最后的危機就不遠了,而只有適度的、不逾越生態承載限度的消費,從單一的物質消費追求轉向精神生活和審美生活追求才能真正實現人的自由解放、人與人的和諧相處、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在批判消費文化和欲望動力說的同時,莫里老人通過四個問題告訴我們人所追求的應該是作為一個“完整的人”的存在:“你有過知心朋友嗎?你為社區貢獻過什么嗎?你對自己心安理得嗎?你想不想做一個富有人情味的人?”教授的這四個問題正是指向了具有生態批評意義的話題—人的精神生態。這四個問題讓米奇心緒煩亂,他陷入了思考,問自己為什么每天都很充實,然而大部分時間里仍感到不滿足。在全球化的今天,在大都市中的巨大建筑空間中,禁錮著多少的靈魂。和米奇一樣,在金錢不斷堆積的同時卻感到幸福越來越遠。人們似乎已經陷入了自己構架的那個物質消費文化中,卻忘卻了“物質滿足僅僅是最基本的層次,而精神的滿足、身份滿足和價值實現的滿足更為不易。當代不少人的精神瘋狂不是根源于物質的匱乏,而是在于精神的空洞化和價值基因的稀釋化”。
關愛他人,活出價值,做一個“完整的人”。這不應該是僅僅去追求物質利益,更重要的是學會去關愛他人,活出真正屬于“人”的價值。莫里說“沒有了愛,我們就變成了折斷翅膀的小鳥”。所以,“把自己奉獻給愛,把自己奉獻給社區,把自己奉獻給能給予你目標和意義的創造”,這就是“有意義的生活”。莫里的話道出了一種脫俗的生態智慧,用一個字詮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紐帶,而這一紐帶卻是走向生態和諧的關鍵。
《相約星期二》是莫里老人的人生感悟,是一位老人在離開人世前對世人說的一番話。他的智慧終將會感染一代又一代的人去改變,去感悟,去追尋一個有價值的人生。正如莫里老人在得知自己將很快走向死亡時,他選擇了勇敢面對,要“死有所值”,讓自己成為一本人的教科書,讓人們研究他的死亡過程,從而從他那里學到點什么。
[1]Bate, Jonathan. The Song of the Earth [M].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2]Lear, Linda. Rachel Carson, Witness for Nature [M]. New York:Henry Holt & Company, 1997.
[3]阿爾博姆, 米奇[著]. 相約星期二[M]. 吳洪[譯]. 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年5月1日.
[4]拉夫爾, 施里達斯[著]. 我們的家園——地球[M]. 夏坤堡等[譯]. 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1993.
[5]李澤厚. 批判哲學的批判[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
[6]王岳川. 生態文學與生態批評的當代價值[J]. 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9年03期, 第46卷第2期,13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