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沙沙 (拉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850007)
解讀貝弗利·法默《海豹女人》中的景物象征
劉沙沙 (拉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850007)
貝弗利·法默是澳大利亞著名女作家,于1992年發表了長篇小說《海豹女人》。在這部小說中,大海表示生命之源和男女愛情,房屋表示父權社會對女性的限制,沼澤地表示進退維谷的糾結狀態,燈塔表示模糊的希望。法默運用象征手法,通過對以上四種景物的象征意義解讀,闡述一個女人痛苦的生活經歷以及復雜的內心生活這一文學主題。
象征;大海;房屋;沼澤地;燈塔
1992年,貝弗利·法默發表了長篇小說《海豹女人》,講述了一位有著跨國婚姻的女性在丈夫遇難后追尋自我的過程,以及這個過程中不同文化間的沖突和融合。丹麥姑娘達格瑪嫁給了澳大利亞丈夫費恩,在丈夫死于海上事故后,她來到澳大利亞追憶心愛的丈夫。法默采用海豹女人的傳說作為象征,闡釋達格瑪痛失愛人、陷于陌生文化、進退兩難的生活經歷以及內心的孤獨感受。盡管達格瑪與另一位男子產生了新的愛情,她還是在陌生的環境中嘗盡孤獨和疏離的痛苦,最后回到了丹麥自己的故鄉。
法默作為澳大利亞文壇優秀的女性作家,在探尋一個女人在尋求自我和實現自我的歷程中,將大量的象征主義元素注入至小說的景物中。這些象征主義的表現功能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減少文章復雜性,表達含義更加簡樸,增強小說的可讀性,意義深遠,發人深思。另一方面,令無形的事物更加感性。下面就以大海、房屋、燈塔以及沼澤地四個景物為例來詳細論述法默是如何使用象征手法表達主題思想的。
(一)大海的象征意義
自然之水在《圣經》中象征生命,在希臘神話中表現出愛的意象,這些對法默的小說創作有著深刻的影響。在這部《海豹女人》的小說中,法默通過對大海的多次細致描寫、女主人公在海中盡情游泳,報道關于海洋生物的生存狀態等來表達水是情感與生命的象征。達格瑪在丈夫死于海上事故后,只身一人來到他們當初度蜜月的澳大利亞,在那里她看到了自己的價值,在水中肆意燃燒著自己的激情,她屬于大海,因為只有在海中她才活過來。對達格瑪來說離開了水一樣的情感生活就等于生命的終結。而愛情之水卻能夠拯救被現實摧殘了的生命之樹。
水也是男女激情的象征。以水為象征的男女之間,心醉神迷的狂喜、愛的憂傷、種種熱情洋溢的活動在法默小說中隨處可見、表露無疑。最顯著的就是在小說的第一章就描寫了在澳大利亞居住的房子附近的卡特加特海峽的波濤,象征了達格瑪與戀人馬丁之間的濃濃情感。
縱觀全文,我們就會發現,達格瑪與馬丁從第一次見面、愛的萌動、發展到愛的成熟,幾乎每一處都離不開大海的象征意象。在朋友鮑勃和菲舉辦的告別野餐上,達格瑪與馬丁第一次見面,之后有這樣的描寫:“我在這兒干什么?這片海岸早已被打破了沉寂!”“海岸被打破沉寂”暗示達格瑪很快將迎來自己新的戀情,而且這段戀情注定是激情四射,隨后的大海上,波濤澎湃,就預示著這樣的戀情。接著,在與好友苔絲聊天時,達格瑪很關心馬丁,并詢問了他的婚姻,這才知道馬丁已經離婚了,很自然地就對他產生了好感,這時的大海是這樣的:“波浪拍打著海岸。整個晚上,暴雨一直沖刷著屋頂,銀白色的雨幕‘嘩、嘩’直落,大海上波浪翻滾。”再次在沙灘上碰到馬丁和他五歲的女兒琳時,知道了馬丁對自己也有好感。這時的湖面泛起一圈圈黑色的波紋,像黑色的線條協奏曲。這些都象征馬丁已經進入了達格瑪的內心。
在第一次與馬丁享受肌膚之親后,房間里會沖蕩著大海滔滔的聲音,或婉轉委婉、或如疾風一樣洶涌澎湃。達格瑪與馬丁雖然比較陌生,言語也不通,但激情促使他們度過了蝕骨銷魂的時光。潺潺的海水象征了男女激情能夠沖破精神之戀的堡壘,放射光芒。
后來,發現馬丁與自己的好友苔絲在一起時,達格瑪與他的關系就變得疏遠起來,他們經常吵架,本來就有文化上的沖突,此時顯得更是不可逾越的鴻溝。現在她的感覺就用大海來形容:當感覺的第一波浪衰退,你又觸礁時,愛遭遇懷疑、挫折和沮喪。
最后,當知道馬丁與自己在一起只是為了肉體的享受,而非真正的愛情時,并且自己懷了他的孩子后,達格瑪突然意識到自己的歸屬,自己生命的可貴,反而變得樂觀起來,她走在回家的路上星光閃耀。溫暖的夜色包圍著她,像大海一樣讓她飄飄然,興奮極了。
(二)房屋的象征意義
房屋在法默的小說中象征著父權社會對女性的限制而非女性的歸屬。所以在單獨描寫房屋的時候,作者的筆調和色彩都是灰暗的,沒有生機,并且有一種讓人窒息的氣氛。“昏暗的燈光照在落滿灰塵的書籍上、讀者身上、草草做筆記的人身上已經睡覺的人身上,熱乎乎的空氣在屋里蕩漾。”
在丈夫死后,為了換種心情,從悲痛中走出來,達格瑪來到了澳大利亞,在這里的第一天,朋友鮑勃的房子的柱子上到處刻滿了血肉模糊的影子,后墻窗戶則白蒙蒙一片,就像凍結了一層薄冰一樣。此時的房子在她的眼中就是遍布蜘蛛網,像冰一樣寒冷,與她此時的心情是完全一樣的。
但是,只有當房屋和大自然融合在一起的時候,房屋才能成為美好的所在。在苔絲的家里,有這樣的兩處對話:
“有陽光射進來嗎?”我問,這兒既沒有百葉窗也沒有簾子,她搖搖頭。“你能睡著?”我又問,心里想著要是月圓之夜月光灑進屋里該多好啊。
“這個房間很漂亮,”我說。“就是缺了個天窗。”她表示贊同。
這里就可以看出,在有天窗的房屋里,也就是太陽可以照進來,房屋才與大自然融合在一起,只有在這樣的房間里,女性才能逃離男性的鉗制,和代表女性的自然結合在一起。然而,男性居住在代表男性的房屋里自然沒有代表女性的自然物的存在。馬丁的房間就是這樣的:他的每個房間沒有哪一個面朝海水。就算有窗戶,代表自然的太陽也沒法射進來:他的窗戶又高又窄,上面落滿了沙粒、灰塵已經花粉。即使在夏日里,也沒有哪兩扇窗戶能同時曬到太陽。即使能射進來,也感覺不到大自然的溫暖:另一面房間里射進來的陽光,則像海水一樣冰冷。
(三)沼澤地的象征意義
沼澤地象征人的生存狀態以及內心,它們糜爛而又馥郁,沒有生機,凝滯而又膠著,是一個很矛盾的整體。現在的達格瑪就是一個矛盾的統一體,首先,丈夫的離去使她悲痛欲絕,欲罷不能,每天生活在混亂的精神中,沒有生氣。但是生活還得繼續,她就像掉進了沼澤地一樣,越是掙扎著向上,陷得越深,不能自拔。
“我曾對鄰居們說我們是霧人,多少有點開玩笑,其實心里想我們是生活在沼澤之地的人。”
這里,達格瑪把自己比喻成生活在沼澤里的人,生命時斷時續。
其次,沼澤地還象征著小說中各個人物之間關系的混亂不清。最主要的就是男女主人公馬丁和達格瑪與其他人物之間混濁的關系:達格瑪與丈夫費恩剛結婚不久,由于費恩經常不在家,所以她就與一個希臘的賓館接待發生了關系,而且還懷了孕,后來不得不做了人工流產。費恩知道后,氣憤至極,竟然對達格瑪大打出手,因為費恩不能生育,所以達格瑪懷的絕對是別人的孩子。幾年后,她與費恩的好友鮑勃也出現了曖昧關系。在費恩死后,又與馬丁在一起,并且產生了感情,又一次懷了孕,雖然最后還是與馬丁分手,不過這時的達格瑪決意要生下難得的孩子,做一個真正而完美的女人,讓孩子來維系自己的生命。“孩子,才是人死后生命的延續。不管你喜歡不喜歡,我們得靠著自己孩子的肉體來繼續生活。”
馬丁是一名大學教授,教授歷史。他先是和一個名叫梅麗莎的女人結了婚,并且有一個五歲的女兒琳,然后與梅麗莎離了婚。因為有了女兒琳,他違背意愿和前妻又一起生活了一段時間,但那段生活是難以忍受的,最后是鮑勃的妻子菲幫他從破裂的婚姻中解脫了出來。然后菲就做了馬丁的情人。與菲分手后,他又和一個在大學圖書館工作的菲奧娜關系曖昧,糾纏不清。達格瑪來到澳大利亞后,就又與達格瑪發生了關系,有了一段快樂而又短暫的愛情。最后,他又和達格瑪的好友兼鄰居苔絲好上了,達格瑪知道后,痛心地離開了他。可以說,馬丁和達格瑪與其他人物間糜爛的關系正是沼澤所體現的特點。
(四)燈塔的象征意義
燈塔是海上船只的導航燈,指引它們朝著正確的路線航行。在失去最愛的丈夫之后,達格瑪的生活一盤散沙,每天就像一個行尸走肉一樣地生活。“出了海峽,再進入海洋,這里所有的燈塔都照不到鯨魚、海豚、大海豹、海獅、海象、企鵝、多風暴的地區以及島嶼。”達格瑪把自己比作海豹,“燈塔照不到海豹”暗示了自己看不到光明,沒有燈塔指引的生活一片漆黑,暗無天日。
在澳大利亞期間,她與馬丁相識并相愛,這時她看到了她追求的生活目標——燈塔。燈塔讓她重新看到了光明,繼續生活下去:在月落的黑夜,他們手拉著手沿著懸崖來到燈塔處。風平浪靜:只有光線,那如同旋律般的燈塔發出的微弱光線增添了光明,稍稍擴大了眼界。
但是,發現馬丁騙了自己,玩弄了自己后,她透過燈塔發現自己的新生活如同一個雞蛋一樣,脆弱不堪。“如果有燈塔的話,從你能看見天鵝港和西海角的燈塔處。從這兒,我通過雙筒望遠鏡看,我的新生活如一個雞蛋,圓而小。”在傷心欲絕之后,她來到海邊,看到燈塔,再次看到希望,希望馬丁可以重新回到她的身邊,此時的燈塔上有一盞紅色的潮汐燈,發出冰冷的微光。但是,事實是她與馬丁徹底的結束了,所以她看到的是發出冰冷微光的燈塔。
最后,發現自己再一次懷孕,可以做媽媽,做一個真正的女人時,她看到那兒燈塔在懸崖下,在房屋下閃著亮光。她終于在燈塔的指引下,找到了目標,找到了繼續生活下去的希望。
以上分析表明,象征的確是《海豹女人》的重要藝術特征。小說中不僅有大海、房屋等貫穿全文、具有前后呼應特性的象征,而且,這些象征意象還具有滲透性和彌漫性,作者把與之相關的沼澤地、燈塔等象征意象都納入了這一象征體系之中,形成了“大海—房屋”“沼澤地—燈塔”等象征體系。因而,在這些象征意象的共同作用下,整部小說已經成為了一個象征系統,從而使得作者的敘述無論是在某一個細節上,還是在全文的結構上都獲得了象征化的特征。象征意象的前后呼應、相互對比、滲透擴散使小說的象征由局部走向了整體,由單純的修辭手法轉變成了體現作者世界觀和創作觀的總體敘述方式。
[1] Beverley Farmer. The Seal Woman[M]. St Lucia: U of Queensland P, 1992.
劉沙沙(1984— ),女,河南焦作人,碩士研究生,助講,研究方向:英語教學,英美文學,澳大利亞女性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