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湘豫 (東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舞蹈系 130000)
在我國歷史長河中晉南無論從經濟、文化、舞蹈、音樂等方面都是最早的發祥地也是繁榮地。編鐘出于戰國時期長治。“百戲樓”出土于運城漢墓。盛唐時期,河東經濟繁榮人才濟濟。在唐代的宮廷樂舞中也有相關記載,為了慶祝唐太宗滅劉武周,收復失地,《秦王破陳樂》在當時廣為流傳,直到今天,這個舞蹈的原型也很難復原,但“聲震百里,動蕩山川”的鼓舞遺風卻在晉南地區保留了下來。三晉文化在明清時期的發展相對保守,以下里巴人為典型的大眾文藝逐漸興起,并蓬勃發展,城鎮鄉村經常會出現民間“社火”、元雜劇等表演,具體有腰鼓、舞獅、扇舞、跑驢、秧歌等多種多樣舞蹈表現形式。
建國后,山西歌舞仍繁榮于晉南。省內擁有的舞蹈種類總數中,運城占有70多種,臨汾占有40多種而長治、晉城等占有30多種,占據著全省總數的比例很大。“鼓”類舞蹈是一種在內容和形式上都有著較大優勢的民間舞蹈,其場面龐大、節奏激昂,動作瀟灑,十分激情,充分的體現出了晉南表演的藝術特色和藝術風采,其中的“花鼓”在“鼓”類舞蹈中首屈一指,獨領風騷,逐漸成為了山西最具代表性的舞種之一。主要展示舞者激越奔放如飛似躍的氣勢,充分體現華夏民族的精神和氣韻。從總體上呈現了中原文化的氣勢宏偉。
晉商通過開設票號、錢莊、茶莊等產業積累了雄厚的資金,聞名天下,為舞蹈的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且孕育除了著名的作家詩人。逢年過節,晉商自發的進行籌款,通過添置新裝、修繕舞蹈道具等形式來支持舞蹈的發展,村與村之間自行組織秧歌隊,并舉行相關秧歌舞蹈比賽,這就極大地豐富了舞蹈發展的樣式。中國廣袤的土地上,晉商的足跡哪里都存在,促進了山西經濟的繁榮,為山西民間藝術注入了新的血液。清徐的《背棍》根據徐間人張四維從外地經商回來,由原來的平肩棍改革為上、中、下的三截棍。充分體現外來舞蹈和當地的完美結合。加上服飾的精美,道具的獨特,促使這種表演方式奪人眼球。生活韻味濃厚的“小花戲”脫穎而出,成為晉中舞蹈的驕傲。晉中舞蹈中,“小花戲”憑借著濃厚的生活韻味脫穎而出,逐漸成為了晉中舞蹈的寵兒,“小花戲”通過歌曲表達情感,通過舞蹈傳達神韻,通過折扇表達意境,通過戲劇內容吸引觀眾,其動作中的“花、走、跳、擰”極具特色,顛跳擰扭動律中,給人以升騰跳躍的感覺。
中原農耕文化同北方游牧文化相結合,晉北生活風氣豪放、生活環境廣袤,蒼蒼藍天、茫茫曠野不斷熏陶著晉北人民,同時也在影響著其民間舞蹈的藝術風格,總的來看,晉北民間舞蹈大都比較豪放、淳樸,這也體現了晉北生活的淳樸和豪放。“踢鼓子秧歌”在山西北部得以流傳。“踢鼓子秧歌”隨時間的變遷中,也得到了一定的革新和發展,其秉承著傳統蒙古文化的形式,例如秧歌舞蹈中的蒙古服飾,“對耍”形式中的蒙古活動儀式等,同時秧歌表演又充分與漢文化相結合,使得其舞蹈表演中形成了獨特的風格,例如踢腿的力度、擰表現出來的狠勁等充分體現了蒙古文化,而“三角步”“八字花步”等又體現了漢文化中農耕生活給人們帶來的安逸閑適的感覺。最為出名的是鼓子與拉花兩人對舞,舞者靠近與分開相互交錯,旋轉與停立形成對比,配合默契,盡顯生活本貌。對于舞蹈形式和結構而言都相當完整,不僅有著很強的表演性同時還蘊含了淳樸、恬淡、自如、安逸閑適的農耕文化。總而言之,這種“踢鼓子秋歌”的舞蹈表演形式展現的是一種草原文化與農耕文化的結合,兩種文化是相輔相成、共同發展的作用,這就是三晉舞蹈所形成的獨特的舞蹈文化體系。
在情感表達中能夠展現出人們對生命的渴望和熱愛以及對生存的奮斗和努力,黃土高原生存環境惡劣,旱情嚴重,在對水源長期渴盼的過程中,山西民族人民通過能夠呼風喚雨、吉祥如意的神靈來表達自身內心心里的渴望和情感。通過對山西民間舞蹈的歷史研究我們可以發現,其民間舞蹈大多與民間廟會等活動聯系在一起,例如“祈雨”活動、“送瘟神”活動中都少不了民間舞蹈的身影,這些古老而又莊重的活動,體現著人們團結向上與大自然作出抗爭,體現了人們對生活的最大努力,體現著人性中的堅韌不拔。山西鼓類舞蹈是其民間最重要的舞蹈形式之一,鼓點的節奏往往能夠體現出舞者的情感波動,能夠充分引導觀舞者的心情疾緩、呼吸極弱,舞者與觀舞者往往會跟隨者鼓點節奏心跳加快、心情激動或心跳減慢、心情舒緩,從而達到了舞蹈原生態的境界。以《威風鑼鼓》為例,舞者扮演的是雄武威風的武士,在舞蹈過程中手拿大錘,敲擊扁鼓,氣勢雄壯威武,鏗鏘有力,氣勢宏偉、場面龐大。在山西民間舞蹈中,無論是哪種形式的歌舞,都存在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集詞、樂、舞于一身。歌詞的吟唱和音樂的展現是舞蹈中烘托氣氛,把握節奏的關鍵,山西舞蹈伴奏、配樂的表現形式有兩種音樂是舞蹈中節奏、速度和情感、情緒的烘托。山西民間舞蹈的樂器伴奏與舞蹈配合的方式主要有四種:
1.舞蹈表演者自己手拿樂器,例如鑼、鼓等,其一邊敲打、演奏樂器,一邊舞蹈,這種形式的代表作有:《迓鼓》《汾孝地秧歌》《威風鑼鼓》等一些民間舞蹈。
2.在舞蹈的過程中,樂器演奏者和舞蹈表演者相互配合,“嗩吶曲牌”與舞蹈神聚意合,烘托舞蹈,“鑼鼓點”與舞蹈動作緊密銜接,絲絲入扣,“弦樂曲譜”與舞蹈相輔相成,伴奏配合,烘托意境。這種樂器伴奏講究的是與舞蹈的配合性,是樂器演奏者和舞蹈演奏者的配合性,能夠給觀舞者帶來多維度的藝術享受。
3.山西舞蹈是蒙古草原文化的載體,同時山西也是軍事要地,表里山河形容也不為過,因此其舞蹈中大多崇尚“舞”與“武”的結合,尚武之風盛行,《山西同志》中記載西北巨鎮的尚武之風自昔依然,由來已久,已經形成了一種武文化。舞蹈中結合武文化發展已經,在清代就出現了舞蹈房與練武房的結合,舞蹈中結合武文化使得舞蹈既有著藝術韻味又有著武術氣勢,形成了獨特的風格。二者結合的代表作有《火流星》《霸王鞭》《節節高》等等。
4.戲劇與舞蹈相結合突出表現情節。山西擁有“中國戲曲的搖籃”之譽。在金元時期,戲劇活動盛行于晉南平陽地區。在城鄉地區較為流行的是金院本和元雜劇,并且很多著名的元雜劇作家都出自平陽地區。戲劇與舞蹈完美融合充分詳細的對故事情節進行詮釋。戲曲劇目中一般以人物形象來作為造型,不同角色有著不同的人物性格,為了促使特定的人物性格與人物形象得到充分的展現。在舞蹈設置上有各種各樣的角色和表現各樣式的行當,給舞蹈表現豐滿的故事情節打下堅實的基礎,各個行業的角色都對動作進行典型的設置,能夠充分體現出人物性格,同時又通過必要的舞蹈詞匯來深化性格,從而使舞蹈兼具戲劇的表達效果和藝術功能,例如《傘頭秧歌》中的“賣菜”、《挑椅舞》以及《張公背張婆》等。
山西舞蹈孕育并成長在三晉文化中,可以說陜西民間舞蹈是三晉文化的載體,充分的體現了三晉地域的風土人情和民俗文化,在中華民族舞蹈中獨樹一幟且具有自己獨特的地域風格。當我們深入的對民間舞蹈進行本質性的研究的時候,我們就會清楚的看到,三晉文化中那些對命運抗爭的堅韌不拔的昂揚品質以及人文精神已經深深地烙印在山西民間舞蹈舞者的靈魂中,充分展示了我們祖先的歡樂與悲傷。山西民間舞蹈不僅僅體現出黃土高坡與層巒斷層、黃河悠長與故道曲曲,更重要的是其中蘊含著的山西人民充滿生命活力、充滿激昂斗志、充滿運動狀態、充滿向往生活的精神意志。有著對生活虛無縹緲的思考以及對任性粗獷豪邁的體現。舞蹈中活潑生動、富有生命活力的動作、鮮艷亮麗的顏色以及古老高揚的韻律等展現著山西偉大的黃土文化文明。
用綜合的視角看待山西民間舞蹈歷史,地域性和時代性貫穿著整個舞蹈史的發展,體現著人民的智慧和濃厚的風格性。現代快節奏的生活和現代化的信息手段對地域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有著較大的沖擊,信息流動的速度受到互聯網的影響十分迅速,傳統文化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地域文化有著穩定而又深層的結構,其中的許多因素有著較大的程式性,例如性格、情感表達、氣質等等,這些是受到地域傳統文化以及生活環境所影響的,這些共同決定了民間舞蹈的穩定性和生命力,相較于其他藝術種類而言,同樣受到現代文明的沖擊,民間舞蹈仍然有著比較牢固的競爭優勢。同時,山西民間舞蹈也不應該固步自封,應追隨著現代人們的審美潮流變化,且保持著自身地域文化的特色與本質,確保文化基因的永久流傳,此外,山西民間舞蹈表演者應當不忘初心,不忘本心,不忘自身所在地域的文化本質,保持舞蹈的獨立個性,只有這樣才能夠讓山西民間舞蹈更加久遠的傳承下去。
[1]田彩鳳著.《山西舞蹈史話》.北岳文藝出版社,2004.
[2]李玉明著.《山西歷史文化叢書》.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9.
[3]《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 山西卷》.中國ISBN圖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