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其鵬 (湖北省十堰市博物館 442000)
淺談公益性博物館志愿者工作
涂其鵬 (湖北省十堰市博物館 442000)
作為公益性文化教育機構的博物館,既為服務社會而辦,又需社會公眾的關心和支持才能辦好,而成為博物館志愿者乃是社會公眾參與博物館工作的一條重要途徑。當前博物館志愿者越來越多地參與博物館工作的方方面面,為博物館事業發展作出了應有貢獻。但仍有部分博物館特別是中小型博物館的志愿者活動或處在初始階段,或作用發揮有限。本文試從志愿者工作的重要性、志愿者隊伍的建設與發展、志愿者在博物館工作中的作用發揮等方面進行探究,旨在提升博物館志愿者工作影響力,促進博物館社會化服務水平。
認識是行動的先導,是影響發展的首要因素。現在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志愿者活動不僅是立足社會、關注國家、關心公民的社會公益性事業,而且也是當今博物館社會化的顯著特征。
引入博物館志愿者是順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志愿者是博物館服務隊伍的補充和延伸,是博物館走向社會的主要橋梁和堅實紐帶,具有無所不在的傳播作用,其自愿、主動、熱忱的特性,無形之中提升著博物館的形象。志愿者的服務改善社會風氣,促進溫馨和諧的人際關系的建立。隨著經濟社會的轉型發展,以及公眾文化意識、文化素養的不斷提高,許多社會職能逐步從國家、單位中剝離出來,這使社會公眾具有更多地參與社會事務的義務和責任,而博物館更新服務理念、順應潮流、與時俱進, 也為社會公眾成為博物館志愿者以及志愿者工作的開展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
引入博物館志愿者是博物館自身發展的需要。志愿者的參與,在彌補博物館專職人力不足和節省館內開支之外,還可以讓博物館增強社會服務性質,擴大服務層面,拉近觀眾與博物館之間的距離,促進有效資源與無盡的服務需求得以相互配合,促進博物館的社會教育職能更豐富、更有層次、更外在化。從某種意義上說,博物館的開放程度可以用志愿者的活動效果作為衡量標志。志愿者活動與人們的文化素質、開放意識有直接關系,博物館之所以能吸引來人們從事志愿者工作,就在于其具有較高的獨特社會綜合素質和與社會發展同步開放的超前意識。
引入博物館志愿者是博物館對外宣傳的需要。志愿者出于對博物館工作的無限熱愛和濃厚興趣,在與親朋好友的交往中,會有意或無意地傳遞博物館理念、博物館文化和博物館知識等信息,擴大博物館的社會影響,提升博物館在人們心中的形象。同時,志愿者因為來自社會的各行各業、各年齡段,有較廣泛的社會接觸面,時刻都有宣傳、推介博物館的機會和意識,感染和影響著身邊的每個人,能起到傳播文化、教育大眾、服務社會的目的,進而推動博物館社會化的進程。
基于上述的認識,尤其是中小型博物館,往往因其所在地的公眾對志愿者服務了解或接觸較少、甘當志愿者的社會氛圍不濃等原因,導致招募志愿者工作存在一定的困難,其面對社會免費開放的新要求,就更應該把志愿者工作納入館內的重要議事日程,與其他工作同計劃、同部署、同實施、同落實,切實為博物館志愿者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良好的組織保證。
志愿者活動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其運作能否有序進行、落到實處,與管理志愿者工作的好壞密切相關。博物館在醞釀、籌備、組織志愿者活動時,就應實施科學、合理的制度和管理手段,以此促進志愿者工作開展的規范化、常態化、高效化。
成立專門管理志愿者的組織機構。志愿者是個自愿、自發、松散型的群體,其到博物館義務工作,相對于博物館工作人員來說有太多自由。在支持和促進志愿者工作上,博物館應成立對志愿者及其活動進行日常管理的機構,專門負責志愿者的招募、培訓、考核和活動安排等組織性工作,安排專人建立有志愿者個人信息、個人工作記錄、志愿者會議和活動記錄等內容的資料庫,以便于對志愿者進行有針對性的使用和管理。同時,博物館還應當好“指導者”的角色,協助建立志愿者委員會,充分發揮其自治功能,達到讓志愿者內部自律、自行管理的目的。通過完善這些組織和機構,不僅方便志愿者的溝通交流,而且還會促進志愿者工作的落實。
明確志愿者職責并建立相應制度。博物館的工作職責和規章制度,不適于對志愿者的約束,應構建一套涵蓋有志愿者招募、培訓、管理、激勵、保障等方面的志愿者管理體系。對志愿者及其活動實行科學化管理,這也是保證志愿者活動得以順利進行的重要條件。首先是依據志愿者服務崗位的要求,明確志愿者相應職責,用制度對其行為予以約束、規范。比如,制訂有志愿者行為準則、每周服務時間、每次工作要求等規定。其次是建立志愿者崗前、崗中的培訓制度,對不同的志愿者根據工作性質的不同進行相應的知識技能培訓,以保證志愿者按照博物館的要求去完成工作。再次是推行志愿者評價考核機制,把志愿者的服務業績由以往的博物館內部評價,交還給社會來評定。對志愿者工作進行總結評估,旨在為其以后的服務工作明確更高更好的目標和方向。
實施激勵志愿者積極性的措施。絕大多數志愿者在為公眾義務服務的同時,也有各自的動機,希望在這過程中,或在自己喜愛的領域,收獲積累一些知識和素材,或使自己在個性、修養、能力等方面有所鍛煉和提高,等等。為此,博物館應根據志愿者的需求,結合實際出臺一些人性化的激勵措施,賦予志愿者一定的權利,以調動志愿者的積極性、維護志愿者隊伍的健康穩定。這也是吸引和鼓勵更多的人成為志愿者的一種積極的策略。比如,為志愿者提供必要的學習和研究條件,讓其參加博物館的各種講座、培訓和重要活動,使用博物館的圖書文獻資料;在工作中給予無微不至的關懷和幫助,對優秀志愿者授予榮譽館員稱號等一些精神獎勵。
志愿者是博物館可持續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為博物館提供取之不盡的人力和智力資源,這尤其對中小型博物館大有裨益,是其走向社會、服務民生的一條便捷通道。如何更好地發揮志愿者的作用,體現志愿者應有價值,關鍵是應建設好、指導好、發展好這支隊伍。
實現志愿者招募工作常態化。志愿者流動性較大的特點,使得博物館對其招募工作需要常態化。在招募時,應提前制訂好志愿者招募計劃和對志愿者招募的相關條件、要求,并利用電視、報紙、網站、微信、海報等媒體或形式進行廣為宣傳。除采取定點守候招募外,應擴大招募范圍,主動深入到老年大學、老干部活動中心、大中專院校、中小學校等地展開招募。招募可涉及講解、展廳服務、宣傳、攝影、檔案管理、文物研究、信息咨詢、活動策劃等崗位。招募方式可以多種多樣,即:因崗而招,將所招募的崗位對外公布,供想參與的人選擇;因事而招,如臨展和一些特殊活動,隨時可招募短期服務志愿者;因時而招,對服務于雙休日和假期的招募,可面向在校學生和在職人員;因人而招,從弘揚本土文化和穩定志愿者隊伍考慮,以社會經驗和人生閱歷豐富、時間充足、收入穩定、住所固定的退休老人為理想人選。
實現志愿者培訓內容規范化。對志愿者進行相關知識和技能的培訓是不可缺少的,而且這方面的培訓效果直接關系到志愿者的工作水平。志愿者經過規范培訓,可以充實或具備與其服務崗位相適應的專業知識、專業素養、專業態度。培訓內容大致包括:一是讓志愿者具備應有的基本知識,如博物館發展動態、文博基礎知識、文博法律法規,以及志愿者精神、服務宗旨等。二是讓志愿者具有服務崗位所要求的知識和技能,如陳列內容、講解語言、形體訓練、接待禮儀、手語手勢、文物修復、攝影技巧、網站維護等。三是讓志愿者具有博物館安防消防方面的知識和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技能,使志愿者本人、觀眾的人身安全和博物館的財物安全都得到一定的保障。
實現志愿者與觀眾互動良性化。志愿者來博物館服務,就是博物館員工中的一員。博物館應營造濃厚氛圍,突出志愿者服務作用,讓志愿者彰顯自身的價值。為志愿者明確身份,配戴徽章、胸牌、服務證、服裝、帽子等服務標識,印制有志愿者標識的信簽、信封、筆記本、文件袋、手提袋,發放志愿者服務手冊,設立志愿者服務崗臺和載明志愿者服務項目、服務時間、服務內容的告示牌、告知牌。同時,在征得志愿者同意的情況下,也可將其聯系方式和志趣愛好等信息,張貼上墻或編制成聯系卡片,讓觀眾能夠輕易與志愿者進行交流溝通,或對志愿者的服務有所了解,以增強兩者之間互動,這樣既有助于向外宣傳志愿者服務活動,也能促進志愿者工作的規范化、常態化開展。
實現志愿者素質提升活動經常化。志愿者業務素質的提高,除了志愿者自身的努力外,作為受益者的博物館也應擔當起幫助其提升的相應之責。針對志愿者的實際,博物館應當把脈問診,更新理念,通過形式多樣的活動,為志愿者素質建設創造良好條件和途徑。一方面,在志愿者內部組織開展演講比賽、志愿者論壇、志愿者聯誼等活動,使志愿者切磋技藝,增強本領,提升凝聚力與競爭力,展示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和豐富的專業知識;另一方面,讓志愿者融入博物館干部職工之中,廣泛參與館內業務研討、外出參觀學習交流及相關社會教育活動,豐富志愿者服務內容,提升志愿者個人的綜合能力。
總之,博物館志愿者工作在當下已不是新鮮事物,但因各地推行進程的不平衡,發展依然是任重而道遠,這需要各級政府部門、博物館和社會各界對促進博物館志愿者工作開展達成共識,緊密聯手,持續努力,久久為功。只有在社會公眾都把能夠參與博物館工作當作是心中的榮耀時,這就昭示著博物館社會化的春天到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