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易明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211100)
關于中國當代藝術,中國當代油畫的時間界定有很多種說法,說到當代一般指的是現在的,當下的,和以往的完全不同的概念。當代,即代表了人們當下的生活狀態和生存環境。石濤的中國畫的“筆墨當隨時代”一說,筆者認為也能很好的詮釋中國當代油畫的特征。
在以“觀念與創新:美術學院教育與當阿迪新視覺藝術”為題的探討中,常寧生先生提到藝術也已經不再有單一的審美表征。當代藝術發展是一種對當下社會現實的真實的印證,當代藝術是近三十年的作品,甚至在歐洲就是十年。21世紀到了新的2010年開始,進入新的時代,當代藝術一方面最多不超過三十年,文革時期的作品,那個時候中國的革命時期已經被載入史冊了,也不能叫當代藝術。當代藝術恰恰是最近的一個階段,最多二三十年,所以也是新的觀念。
若要理清中國當代油畫的歷史,筆者認為必須要從“文革美術”談起,是因為1978年以后出現的新生美術創作現象都是為了反撥它才出現的。隨著文革的到來,“文革美術”出現了。筆者所說的“文革美術”,并非指在文革期間出現的美術創作,而是指在文革的政治環境下,專門服務于主流意識形態,且明確表達出具有文化大革命政治意圖的美術創作。所以關于"文革美術",筆者并沒有限定出歷史時間。可以用 “紅光亮、高大全”這六個字概括“文革美術”。也就是說每件從屬于“文革美術”范疇的作品,都可以在當時的不同政治文件和黨報社論中找到理論上的依據。于是,藝術成為政治的附屬品。背離了現實的真實,“紅光亮”將人物塑造成了無人能企及的高度,造就了神話般的英雄形象,所有的美術都充滿了說教的意味,喪失了真實。
“傷痕美術”是于20世紀70年代的文革后期出現的美術現象。傷痕美術來源于傷痕文學但不僅限于傷痕文學,“傷痕美術”是一種對文革美術的反思和否定,傷痕美術以濃厚的戲劇性、主題性的創作手法以批判意識和直接面對現實的精神,在新中國美術中占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和社會價值。“傷痕美術”也是對“文革”期間歷史的形象描述。它沒有小說的曲折離奇,而是通過強烈的視覺形象沖擊來展示他們那代人所經歷的歷史。雖然這個時期的創作題材仍舊局限于政治范疇,但是畫家們開始重歸廣大民眾之中,作品也拋開了慣有的說教模式。
80年代中期,經過短短5年左右時間,“傷痕美術”作品中技巧性的東西被廣泛運用,有些千篇一律,大量雷同的作品不再吸引觀眾的眼球,因此,觀眾的審美也發生變化,逐漸追求更個性化的作品。
早在1959年,青年藝術家楊雨澍等人便著力于藝術本體的探索。十幾年以后有更多青年藝術家集合到他們的周圍,并形成了“玉淵潭畫派”的群體。他們主要的創作是風景和寫生,在當時卻是另類的藝術。這個群體于1979年7月7日第一次舉辦畫展,對外正式命名為“無名畫會”。但由于當時特殊的政治環境,這批沒有政治立場的青年人群體是不被認可的,雖然這個群體的活動早于“星星畫會”,但并沒有形成影響其他人的創作,造成歷史效果,雖然人們對“無名畫會”很陌生,其有關的的一切都鮮為人知,但是他們為了藝術而藝術的態度,值得我們學習,這段歷史也值得我們重新去思考。
“星星畫會”是于20世紀70年代末出現在北京的一個民間藝術組織。這一批非正統美術出身的業余畫家,為了爭取藝術的自由而創作,反叛了一種'文革'僵化的美學模式。"星星畫會"曾于1979年開始在北京舉辦了兩屆《星星美展》,他們在展覽上直接打出'珂勒惠支是我們的旗幟,畢加索是我們的先驅'的旗號,并以張揚個性、直抒胸臆的藝術作品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在當時影響范圍頗大。一般現在的藝術史研究者都認為《星星美展》是中國現代藝術的敲門磚、導火索。"星星美展"在中國當代藝術發展史上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
“85新潮美術”始于1985年,終于1989年。中國的85新潮不是簡單的繼承西方現代藝術,而是具有當代藝術的美學觀念和思想驅使的藝術運動,當代藝術是靠觀念構架的,作品的意義要靠藝術家自己來詮釋,但形式不過是一個將觀念實體化的方式,只是一個軀殼,如果把形式的軀殼當成藝術本身,那是狹隘的。真正的藝術是藝術家要傳達的思想,人人都可以成為藝術家。“85新潮美術”是一次關于思想史、政治史、藝術史等層面上的理論運動,是當代中國一場空前的前衛美術運動,也可以說是中國第一次當代藝術運動。
“85新潮”不僅是外國新藝術思潮對中國藝術的沖擊,也是中國傳統藝術觀的內在批判。“85新潮”影響的不僅僅的是80年代的藝術,也深深影響著當今藝術思潮。
到了90年代以后,中國油畫格局呈現了多元化的趨勢。西方先進的繪畫形式和技法的引進使得中國油畫語言日漸豐富,中國當代油畫家開始加大對油畫語言的挖掘和選擇,從寫實到抽象,從古典主義到現代觀念主義,從西洋畫運動到本土民族化運動,從純粹的油畫語言到各式材料的廣泛運用,中國當代油畫及其油畫題材已形成獨有的文化語言,具有一定的文化表象和特征。
近十幾年,隨著中國與世界各地文化交流的增強,中國當代油畫隨著民族文化的回歸,正在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藝術家們做了很多有關中國當代油畫的藝術研究,不斷豐富了中國油畫體系,讓國人和各國人民了解中國藝術,了解中國當代油畫的文化和其獨特的魅力,逐漸發展并完善具有中國特色民族化的中國油畫體系。
我們應該按照林風眠先生所說的:“整理中國藝術,介紹西方文化,調和中西藝術,創造時代藝術。”發展具有中國特色和民族化的中國油畫。
[1]呂澎.中國當代藝術史1990—1999[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0.
[2]冷林趙力.中國當代油畫現狀[M].北京:今日中國出版社,1993.
[3]費大為.85新潮:中國第一次當代藝術運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4]劉淳.中國油畫史[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