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慧 操夢琪 (西安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 710054)
城市濱水景觀設計分析研究
——以宣城市宛溪河一期景觀帶為例
王 慧 操夢琪 (西安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 710054)
城市濱水景觀是一個城市重要的經濟及景觀資源。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中小城市由于經濟發展水平、自然資源和地域文化等因素的不同不能完全適用于大型城市的濱水區開發方式,必須通過全面的分析進而營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濱水環境。
城市濱水景觀帶;地域文化;和諧共生
水體景觀是城市開放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刻影響著城市的發展進程,是為滿足城市居民基本的生活游憩的需求而構建。但由于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各種污染、侵占水體空間的現象發生導致水體周邊的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的破壞,也降低了城市居民對濱水景觀的期待值。
近年來,人們的生態觀念增強,濱水區生態建設進行的如火如荼,但在設計過程中要充分認識到城市經濟、生態、地域文化等因素的不同,不生搬硬套大城市的開發方式,真正的從本土問題著手,因地制宜,維護生態環境和歷史文化。以下是通過對宣城市宛溪河一期景觀帶的調研所做出的一些結論,為以后中小城市的濱水景觀帶設計規劃提供一些參考。
城市濱水景觀主要是指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兩個部分。自然景觀部分主要是指水系統和依附的自然特征,它們組成了城市濱水景觀的框架,而人文景觀部分是指本土地域文化因素的融合,這里賦予了濱水景觀的深刻內涵。城市濱水景觀在構建模式上體現了自然和人工的融合。
濱水景觀連接著城市與水體,是將城市中綠地空間加以聯系的紐帶,進而建立起城市的景觀軸線、生態及文化走廊.又因為濱水區是聯系陸地和水體的過渡區,其構建上體現與其他城市開放空間不一樣的自然和人工復合的因素,因此在建設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到人工環境和自然環境的銜接,要注重生態的復雜和敏感性以及城市功能大的復合性。
在如何處理城市與水體的關系方面,俞孔堅先生提出“以水系為基礎,組織城市功能,構建城市生態,使水充分融入城市形態,帶動經濟發展,提供休憩環境。”因此濱水景觀的研究不僅是對自然生態水源的利用問題,更是對如何提高城市環境質量、整合城市地域文化特色、樹立生態綠色的健康城市形象、擴大城市功能、完善城市空間結構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宛溪河是宣城的母親河也是水陽江的一級支流。近年來,由于多種原因宛溪河河道兩岸遭到嚴重污染,不僅不利于城市居民的生活亦影響到了宣城市的城市發展和城市形象的樹立。
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2010年宛溪河綜合整治工程拉開序幕,規劃整治范圍南起宣廣高速公路,北至與水陽江交匯處三岔河口,全長約5.7公里”。宣城市宛溪河一期改造工程自2009年9月份正式啟動,全長1.7公里,改造范圍由水陽江大道宛溪河橋至鰲峰大橋段。經過一期改造,宛溪河已成為城市居民重要的休閑區域,是城市生態景觀示范帶。響山泛舟公園、鰲峰赤壁文化公園和陽江生態公園的三大文化主題公園和六處輔助性游園的依次建成也將為一期濱水景觀工程增添更加生機勃勃的景象。
宣城市作為文房四寶的發源地,其固有的文化底蘊相當深厚,在打造宛溪河濱水景觀帶是因地制宜的體現,同時在致力于地方文化的傳承,力圖打造歷史與文化景觀互相融合的城市生態走廊,以此樹立城市意向和標簽。既促進城市生態建設,滿足廣大市民的精神需要,同時也體現了城市發展水平的提高。
1.維護、使用和改造相結合
濱水區以其深厚的自然條件成為城市的發源地,其具有很強的生態靈敏性。如何調節和整合諸如水、植物、土壤等條件是打造濱水景觀重要的內容。城市濱水是一個獨立的系統,在維護生態的基礎上正確處理城市、環境、人三者之間的關系。
2.注重本土性保護,保護生態植物與自然景觀
a.在生態上強調本土性。運用宣城地區特有的材料和植物,越有地方特色的就越容易被接受,這樣的景觀無疑是親切的。
b.空間格局上整合自然與人工。在水體和水岸的銜接處要盡力做的自然。
注重人工設計與生態相協調、保護生態環境和生物的多樣性。運用種類豐富的植物,天然的材料進行整合,在改善水系環境的同時保證景觀規劃設計的美學和功能性。滿足居民親水和舒適安全的身心需要。
3.濱水區駁岸地帶的生態處理,宛溪河駁岸地帶在防洪的基礎上,運用了木柵欄及花崗巖、大理石雕刻(宣城地區特有的揚子鱷為雕刻素材)等不同材料,盡量貼近自然,做到岸線協調,拉近人與自然之間的距離。
4.濱水區景觀地域性文化設計
宛溪河突出的特點就體現在人文的運用上,多樣的歷史雕刻似長卷軸引領居民感受城市歷史,親水平臺的石階上還雕刻著宣城本地特有的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被稱為活化石的揚子鱷。某種意義上來說,地方特色景觀的構建就是能讓人們追溯歷史,保證歷史的延續和傳承。
5.濱水區景觀人性化設計
城市居民熱愛自然,愿意在濱水景觀區休息娛樂,因此在規劃過程中要創造多種多樣的空間滿足居民多功能的活動需要,以使用者的角度為出發點進行構建。
利用親水平臺和開敞的濱水空間,利用有趣的設計讓居民更好的感受水環境帶來的樂趣,滿足居民四季戲水的需要。
a.根據不同年齡人群的設計,特別需要照顧老人
人的生理、心理在不同年齡段有不同的體現。在建設濱水景觀環境時要綜合分析各類人群的需要,尤其是特殊群體的需要。
b.無障礙設計,呵護特殊群體
為特殊群體設立的通道、座椅等體現了濱水區景觀設計的人文姿態。漫步于景觀道,人們有時會坐在欄桿、花壇或臺階處,這對老人及兒童來說是比較危險的,所以在建設過程中要考慮到弱勢群體的需要。
c.建筑設施安全、舒適
景觀區內的基礎設施設計要將安全舒適放在首位。因為人的活動需求要求城市濱水景觀不僅要滿足城市居民追求自然的心理更要滿足居民徜徉其中、放松休憩的需要。例如宛溪河一期工程在觀水平臺上設立柵欄,殘疾人通道坡度平緩并設立扶手等。
濱水景觀作為城市的生態廊道是城市空間特色集中體現的聚集區,將城市生活與自然生態緊密的聯系到一個景觀整體中。城市居民可以通過其景觀表達感受到人文、自然和城市風貌的融合。濱水景觀不僅僅是對水體及周邊環境的規劃改造,更包含了歷史文化等地域特征,似乎是將城市與自然交融,構建舒適性的空間場所,更重要的是調節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實現和諧共存、可持續發展的美好愿景。
總之,城市濱水景觀是以梳理和保護水系脈絡為出發點,以自然和人工相結合的方式建設符合地方“山水格局”的濱水濱水綠地格局,從而對形成城市、人、水三者和諧共存的城市水環境具有深遠的意義。
[1]趙其.城市濱水綠地景觀設計研究[J].山西建筑,2011.
[2]熊亞男.小城鎮濱水景觀深生態設計研究——以沅江城鎮濱水景觀為例[D].中南林業科技大學,2014.
[3]郭紅雨.城市濱水景觀設計研究[J]. 華中建筑,1999.
[4]饒丹.城市濱江堤岸空間的環境設計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4.
王慧,西安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研究生導師,副教授。
操夢琪,西安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在讀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