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煒煒 (南通大學藝術學院 226007)
裝置藝術是人類思維的衍生,也是一種社會經濟文化活動。它一方面因其將科學技術和公共空間完美結合而反映了人類社會的本質需求,滿足了社會公眾對于歷史文化的需求,另一方面也符合社會歷史文化的發展前景。20世紀以來,在現代主義的熏陶下,裝置藝術便以其獨特的觀念和造型方式成為了新的藝術形態。而與此相符合的是科學技術的進步,兩者的進步和結合使得影像裝置藝術這種新的藝術形態最終產生。影像裝置藝術的產生得賴于裝置藝術的發展和光電技術的飛速進步,將裝置藝術和影像藝術想結合,在諸多藝術家的探索之下實現了藝術的質變。隨著現代文明的飛速發展,人們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追求逐漸提高,也由此給傳統的造型設計帶來新的思考和潛在的無意識影響,同時也為影像裝置藝術在公共空間中的應用帶來新的發展契機。
裝置藝術具有獨立性、開放性、互動性、綜合性等等特征,是一種綜合的藝術,是一種開放的藝術,使人能夠置身于三維空間的環境,多感官——包括視覺、聽覺、觸覺等參與到體驗中,改變了傳統藝術模式單一和被動的形式,化主動為被動,化單向為雙向,使藝術形式和人的綜合感受可以得到共鳴和反饋。
裝置藝術的出現,首先是社會生活已經進入了大眾文化時代,藝術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逐漸流入大眾社會。藝術也不能再簡單地以偏概全的雕塑等作品,單一而高高在上的藝術模式逐漸被打破,大眾文化的興起伴隨著科技的進步,藝術不再是貴族的專利,而有了越來越多的表現形式,有了更多的藝術載體,也越來越被人們認可;其次是公共空間對于藝術訴求的加深,公共空間需要藝術來展現它的文化價值和內涵,裝置藝術開始不斷出現在公共空間之中,其表現形式也越來越豐富。
影像藝術在19世紀以后就獲得了探索和突破,法國的盧米埃兄弟的“電影放映機”研究發明的成功成為了影像藝術出現的契機。之后電影電視逐漸成為了大眾消費品。當電影銀屏中的影像由于受到利益的驅使而成為商業和利益的手段,藝術家們開展了反對商業影像的思潮。于是影像藝術應運而生。
傳統的空間藝術造型主要是以城市雕塑等存在于公共空間,然而這樣的造型往往是靜止的,并且被限制接觸,僅僅停留在觀賞的角度,而缺乏更深入的交流。然而科學技術的進步和藝術觀念的更新,打破了傳統空間藝術造型的墻壁,影像裝置藝術的發展帶來了新的藝術體驗,創造了藝術作品和大眾審美品位的融合。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后,反傳統思潮逐漸興起,人們開始質疑權威,追求個體生命的自由和個人權利的最大化,再加上當時社會環境的混亂,“波普藝術”的沖擊,打破了藝術原本高高在上的地位,大眾審美終于開始和藝術相結合。在這樣的背景下,裝置藝術和影像藝術結合起來,也就是影像裝置藝術。
可以那么說,影像對于裝置而言是一種質的蛻變,對藝術方式而言也是一種深化。影像裝置所具有的強烈光源加上能夠及時變幻的影像,輕易聚焦了人們的實現。動態的畫面打破了建筑學上的靜態,豐富了景觀的視覺效果。在信息時代,影像成為大眾傳媒中最為通俗和高效的媒介,影像裝置藝術廣泛受到藝術家和公眾的青睞。
影像裝置藝術在公共空間的廣泛應用,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1)傳統意識的變化。觀念和意識的更新,會打破傳統藝術展示空間的局限,使藝術交流呈現多方面多角度的交流趨勢,創造了藝術作品和公共空間互動性的體驗背景。
(2)光電技術的飛速進步。技術的普及和創意的更新,使互動模式和表現內容越來越多樣化,使得裝置藝術在新媒體和公共空間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
(3)大眾審美地位的轉變。傳統審美觀念的突破,人們可接受的藝術范疇變得廣泛,新的審美意識逐漸融入到人們的觀念之中,個性化被提倡,使得藝術有了更為廣闊的創作空間,也使裝置藝術有了介入公共空間的合理性。
在如今的大信息時代,科技的飛速發展以及藝術的迅猛發展,裝置藝術已經變得隨處可見,博物館以及一些中大型的會展中裝置藝術已經成為了常備。借助著新媒體藝術媒體,影像裝置藝術的發展手段和呈現方式逐漸多樣化,藝術家往往借助于光電技術,借助于靜態數字圖像,借助于動態影像等等,將觀念意識轉化為實體。而其對于空間的需求也變得越來越大。
進入信息時代以后,可視可聽的即時圖像成為了最適合在公共空間呈現的手段和方式,良好的影像信息媒介的發展為人民提供了符合審美形式的審美愉悅,也為公共空間提供了良好的展示手段和新的審美元素。影像裝置藝術越來越受到藝術家和普通民眾的重視,藝術通過影像的形式逐漸走出了傳統的博物館等高大上的藝術場合,而逐漸走進公共空間,進入大眾的生活,很好地詮釋了文化消費生活中的共同性。讓我們通過以下幾個例子來理解這個問題:
法國藝術家羅貝爾就曾經以影像裝置的方式將一個人行通道變成了一種公共空間的藝術。那個位于兩個車站之間的人行通道被他在樓梯兩側的墻面之中嵌入了29臺監視器。這些大小不一的監視器的屏幕中顯示出來兩種不同的影像,一種是普通的歐洲城市風景影像,而另一種則是由監視器攝制下來的進入該空間的行人等影像。城市風景影像代表的是公眾視點,而實時影像中內容的變幻和不確定則是個體的私人化體驗。由此這普通的人行通道便成為了空間藝術的舞臺。
澳大利亞著名的公共藝術作品“歌唱之石”也是典型的裝置影像藝術。它是李永樂夜間投影的方式,利用燈光效果已經圖形圖像的映射向悉尼歌劇院和海港大橋投影電影畫面,并由一艘巡游船聯播作曲家JonDrummond的聲音作品,賦予了影像極強的解讀效果,打破了傳統的建筑和景觀的形態,將夜色中作品的視覺形象和聽覺效果完美融合,造就了著名的“歌唱之石”。
“Volume”是位于倫敦維多利亞阿伯特博物館內的一個影像裝置藝術作品。該作品很好地詮釋了影響裝置的互動性效果。它是由許多LED光柱和聲音設備組成的,與光柱的矩陣中的人可以發生互動,光柱將會隨著人的動態變化產生一系列視覺和聲音效果?!癡olume”位于古老的維多利亞阿伯特博物館內,正是新舊歷史、古老文化與現代藝術的交織。
可以說,影像裝置藝術很好地將藝術創作從平面藝術變為多維藝術,使大眾能夠真正參與到藝術創作之中,可視可觀可觸,將信息隨時呈現,使得藝術變得可互動,也更親民。在大的層面上而言,在公共空間的影像裝置藝術屬于真正的藝術,它包含了藝術家的心血以及發達光電技術的非功利性。然而要真正做到將公共環境和藝術融為一體也有著一些阻礙。因此,在考慮到藝術作品的內容和形式,將大眾審美和藝術導向相結合成為了十分有必要的形式。迎合大眾審美的同時引導大眾審美,同時增加一些個性化的東西,將共性和個性完美融合,畢竟影像裝置藝術作為新興的藝術形式也正在經歷著飛速的發展,拓展著藝術的范疇,為公共空間提供藝術的審美愉悅,在未來發展中將起到重要的作用。
[1]劉慧. 影像裝置藝術及其在公共空間中的應用[D].北京服裝學院,2012.
[2]鄧曉莉,李永春. 裝置藝術在城市公共空間中的應用[J]. 美與時代(上),2015(7).
[3]徐戈. 互動裝置——公共藝術表現的新空間[D].中國美術學院,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