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麗
摘 要:“中國夢”與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內在關聯體現了其文化意蘊:作為民族共同追求,中國夢豐富了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內容;作為社會發展目標,中國夢指明了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建構方向;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中國夢堅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理論和制度自信;作為強國興邦的精神旗幟,中國夢增強了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凝聚力與認同感;作為造福于民的民生綱領,中國夢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指明了根本建設路徑。
關鍵詞: 中國夢;文化意蘊;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
中圖分類號:B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502(2015)04-0124-05
精神文化建設是每一個民族發展不可輕視的問題,更是全球化時代重要的現實問題。中國傳統儒家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胸懷與理想,對于正在帶領人民深化改革實現中華民族更高發展目標的中國共產黨來說,建立起民族強大的精神家園更是一項神圣而崇高的使命。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面對新的時代背景和發展主題,黨的十七大從全民族利益出發,作出了“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決策。2012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在廣大人民群眾中引起了強烈的思想共鳴。“中國夢”一詞甚至成為領銜中國社會的流行語而備受關注。美國專欄作家托馬斯·弗里德曼在《紐約時報》刊文稱:“中國夢將人民的致富憧憬與可持續發展結合起來”,“中國需要自己的夢想”。國內學界更是掀起了有關中國夢的理論研究熱潮:一是對中國夢本身的學理分析與論證,涉及中國夢的內涵、特征以及實現等一系列問題,盡管有各樣的表達,但基本上已達成共識:中國夢是國家的富強夢、民族的振興夢,最終是人民的幸福夢,彰顯了國家利益與個人福祉的統一。
從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到實現中國夢,近代一百多年來的探索歷程展現了中國共產黨民族復興的使命感、開拓創新的實踐品格和勇于擔當的文化自覺意識。這里,有民主革命的上下求索,有社會主義建設的積極探求,更有改革時期的勇于創新、繼往開來。中國夢不僅是一個政治宣言,更包含著豐富的文化意蘊。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和中國夢具有很多契合的因子:它們在近代中國的現實國情中萌生,在中國革命、社會主義建設與改革的實踐中發展;它們以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理論為指引,以民族精神和優秀文化為資源;它們以中國共產黨為領導核心,以全國各族人民為實踐主體;它們的實現都需要弘揚民族精神和凝聚中國力量。中國夢對當代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具有重要的理論創新意義和實踐指導意義。
一、作為中國人民共同追求的夢想,中國夢豐富了當代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內容
每一個人、每一個民族都需要有精神的家園。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是為中華民族廣大成員認同、依托、傳承,包含中華民族共同文化體驗、心理狀態、認知模式、價值觀念、理想信念等要素在內的精神文化系統。在這個系統中,包含著中華民族在幾千年文明發展中積淀下來的文化體驗、心理狀態、情感方式、認知模式、價值觀念等諸多要素,這些要素并非并列平行,而是層層包含、相互作用和聯系著,類似于一個同心圓的結構。其中,人們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實踐活動中獲得的文化體驗和生活感悟是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基礎,它影響著人的思維方式和認知模式,并慢慢地積淀成人特有的心理狀態和情感的表達方式。而比一般的文化心理更深層次的是作為生活導向的價值觀。價值觀是“人們以往價值生活實踐經驗和感受的凝結、升華,表現為關于一系列基本價值的信念、信仰、理想等等”。[1]人們確立了價值觀,也就有了評判事物是非曲直的標準,有了行為的導向。理想信念是價值觀的核心,也是精神家園能夠使人安身立命的關鍵。從根本上講,個體精神家園就是建構人生的理想和信念,使人生有目標,心靈有寄托。當代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根本上就是建構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基礎的民族共同理想和信念,在全民族形成團結奮發的凝聚力、在全社會形成崇德向善的正能量。
理想具有現實基礎和理論依據,是理性自覺生成的結果,而理想信念總是具體地表現為夢想,一個又一個夢想和目標的實現最終是為了實現最高的理想和信念。在中國社會的發展進程中,無論是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目標,還是社會主義建設的四個現代化、兩個一百年目標,最終都是為了實現共產主義的最高理想——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中國夢”反映了人們憧憬未來的美好愿望,是一種指向未來的、階段性的、綱領性的理想,是歷史與現實的統一,是理想與行動的統一,是個人與群體利益的統一。這一要義在中國夢提出伊始就已明確。2012年11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復興之路》的展覽時指出:“每個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夢想。現在,大家都在討論中國夢,我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這個夢想,凝聚了幾代中國人的夙愿,體現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整體利益,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共同期盼。”[2]縱觀歷史,盡管不同階級倡導的中國夢側重點不盡相同,但它作為引領中華民族發展進步的精神旗幟卻毋庸置疑。正如有學者指出:“中國夢的特征表現在最廣泛的民族共識、最強烈的民族情懷和最徹底的民族信念”。[3]
由此可見,中國近代以來的中國夢和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在文化價值層面具有內在的一致性。一方面,它們都離不開兩個最基本的要素: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以及馬克思主義的價值理想。馬克思主義所揭示的“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最高價值取向,既是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核心信念,同時也是中國夢發展目標的方向引領。另一方面,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建構對于中國夢的實現也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一個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是否形成、其理想信念是否穩固、其民族精神是否強大、其國民的思想境界是否高尚,直接影響著整個民族凝聚力的強弱。甚至可以說,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在某種程度上是判斷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綜合實力強弱的標志,是衡量一個時代精神文化自覺的尺度。因此,在當今的時代背景下,“構筑中華民族的精神高地,守望好我們的精神家園,夯實中華民族的價值共識,是實現‘中國夢的前提和基礎”。[4]
二、作為團結奮進的發展目標,中國夢指明了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建構方向
一個人、一個民族有了夢想就有了方向感,就有了精氣神,就有了主心骨。中國夢包含著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和人民幸福的思想內涵,如果說“富強”、“振興”和“幸福”分別描述了一種美好狀態的話,那么有必要為這三種狀態制定一個具體而明確的標準,“兩個百年”目標即是從這一初衷提出的,表明了社會發展不同程度的進步。到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的時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周年的時候,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也就是說,中國夢是一個關乎中國社會各方面的全面發展的目標體系,這里有經濟層面的強盛,有政治和文化層面的文明,有社會層面的和諧,也有生態層面的美麗。“強盛中國,就是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強,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強,人民生活富裕、生活幸福;文明中國,就是具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得到傳承弘揚,民主法制更加健全,公民文明素質高,社會文明程度高;和諧中國,就是社會公正、安定有序,既充滿活力又團結和諧,同各國人民友好相處、共同發展;美麗中國,就是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生態文明、環境良好,天藍地綠水清。”[4]這些具體要求進一步闡釋了中國夢的內涵,更說明了中國夢實現的現實可能性,何況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與建設,今天的中國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更加接近于這個夢想的實現。
作為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中國夢不僅為中國社會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同時也為當代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建設指明了方向。一方面,當代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的建設應與經濟、政治、社會和生態文明各方面的建設統一起來。精神家園是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而文化建設不是一項獨立的工作,它離不開與社會建設其他各個方面的協調促進。經濟的發展、民主法治的進步、公平正義的實現、生態環境的改善,都將對民族凝聚力的提升和文化認同的增強帶來積極的影響。因此,當代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的建設應密切關注和正視當今中國社會發展中出現的現實矛盾和問題,尤其要與提高人民的物質生活質量的民生建設、與改善自然家園的生態文明建設和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法制建設結合起來。另一方面,當代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的建設還應注重群體家園建設與個體家園建設的統一。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是個體精神家園中的共有部分和最大認同,因此民族共有精神家園能否建設好,都要以個體精神家園的建設為基礎和目標。換言之,建設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最終是為了引領個體精神家園的建設。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為社會成員提供了一個評判真善美的標準,弘揚社會正氣,倡導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同時,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在精神文化建設層面為社會的進步與發展明確了方向,它引導人們的實踐活動朝著民族共同體利益的方向發展。當社會有了共同的目標和共同的價值評價標準,就可以使人們在行動上朝著共同的方向努力。
三、作為艱辛探索的理論成果,中國夢堅定了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的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勇于追求夢想的民族。1840年的鴉片戰爭,西方列強用炮艦打開了中國的國門,驚醒了“天朝上國”的迷夢。為了民族振興,有識之士開始了艱辛的探索。一時間,“尋路”和“追夢”成為中國近代歷史的主題,也激發了有志之士為民族復興而艱難探索。在這個過程中,有過“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洋務運動,有過資產階級維新派的變法改良,也有過資產階級革命派的民主革命。事實證明,沒有符合中國國情的科學理論的指導,沒有代表生產力發展方向和代表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先進政黨的領導,沒有最廣泛的人民大眾的參與,中國的革命就找不到出路,中華民族的復興就只是一個空想。自從有了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回顧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和社會主義改革的艱辛探索,有成功的經驗,也有失敗的教訓。教訓和經驗一樣寶貴和重要,它們深刻地說明:馬克思主義理論是科學的、發展著的理論而不是本本教條。中國共產黨成立九十多年來,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具體實踐相結合,探索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建立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構成了中國夢的思想資源、制度保障和路徑選擇。這是近代中華民族一百多年來艱辛探索的重要成果,也是鼓舞和激勵中華兒女進一步實現中國夢奮斗目標的重要基礎。
從實際出發,走自己的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推動著中國夢想的實現,也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建設增強了信心和動力。2013年3月17日,習近平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系統闡述了中國夢的深刻內涵,指出了中國夢與中華文化、中華民族精神以及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內在聯系。“經過幾千年的滄桑歲月,把我國56個民族、13億多人緊緊凝聚在一起的,是我們共同經歷的非凡奮斗,是我們共同創造的美好家園,是我們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而貫穿其中的、更重要的是我們共同堅守的理想信念。”[5]無論是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還是中國夢,最核心的問題乃是思想和理想層面的 “認同”。對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和中國夢的認同是一種超越地理疆界和政治意識形態限制的文化認同和民族認同,它是價值主體自覺選擇的結果。只有在精神文化本身具備足夠的吸引力的條件下,只有在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足夠強大的情況下,只有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道路和制度建立起認同和自信的情況下,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才能夠被民族成員自覺地接受和選擇。
四、作為強國興邦的精神旗幟,中國夢增強了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凝聚力、向心力與認同感
世界近現代歷史證明,凡是在現代化進程中位居世界前列的國家,其民族文化是非常先進的,其民族精神是非常強大的。中國夢是中華民族共同認同共同追求的社會理想,有助于團結和凝聚多方力量,激發民眾熱情與活力,步調一致地朝著共同目標邁進。同時,中國夢作為維系民族共同之根的根本力量,是民族文化自覺的體現,這樣一種自覺,在全球化的今天,顯得尤為必要。全球化時代,世界文化交流更加頻繁,各種思想文化相互碰撞,有排斥也有吸納和融合。文化的繁榮發展離不開同世界各文明的對話,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一種文化只有走出去,才能更好地發展自己。因此,中國夢所凝聚的中國力量和中國精神具有民族意義,也具有世界意義。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每個人也都自覺或不自覺地建構著自己的精神家園。今天的中國,正處于社會轉型的加速期,“社會經濟結構和利益關系調整引發的社會資源再分配及其社會出現的垂直分化,使社會成員逐漸分屬于不同的利益群體。不同的利益群體會因利益需求和社會地位的差異,秉持不同的價值觀念”。[6]于是在整個社會范圍內,人們的價值觀表現出多樣化、分散化和個性化的特點。多元的夢想需要共同理想的引導,個體的精神家園也需要群體共有的精神家園去凝聚力量。毛澤東曾經說過:“群眾知道了真理,有了共同的目的,就會齊心來做。” [7]只有通過主流價值觀的引領,統合多元價值觀,才能形成團結一致的群體合力。
共同的文化傳統與價值取向是群體成員形成共識的情感基礎,而“共同的理想、信念、信仰是一種精神紐帶,是一種深層次的精神、文化上的凝聚力,是一個團體、一個階級、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成員團結起來的精神基礎精神動力”。[8]因此,共同的利益、共同的目標、共同的意識和共同的情感成為群體精神家園凝聚力形成的必要條件。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是經過民族成員自覺的價值選擇后所達成的思想共識。中國夢就是群體思想共識的重要體現,它是在中華民族共同的利益目標、價值取向和文化基礎上形成的一種特殊的精神合力。在中國夢的引領下,能夠產生對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歸屬感和榮譽感,形成牢固的情感紐帶,把民族成員緊緊地凝聚在一起。
五、作為造福于民的民生綱領,中國夢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指明了根本的建設路徑
“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必須不斷為人民造福。”[5]習近平總書記的這句話概括了中國夢的精神實質:代表人民、依靠人民和為了人民。人民的夢,道出了中國夢為民造福的精神實質,也為當代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建設指明了基本的建設路徑——關注現實、關照民生、關心人的精神世界。
中國夢是人民的夢,首先表現在中國夢代表了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心愿,是國家、民族和個人共同利益的集中體現。世界上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夢想,但夢想因為民族不同的發展程度和發展道路表現出不同的特征。美利堅民族是一個典型的因夢想而強大的民族,現代意義的“美國夢”指的是:“在美國,每個人通過自己努力不懈的奮斗便都可以獲得成功,過上理想的生活,亦即人們必須通過自己的勤奮、勇氣、創意和決心邁向繁榮,而非依賴于特定的社會階級和他人的援助”。[4]從這一內涵來看,美國夢指向的是個人的成功和富裕,而中國夢的內涵包括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和人民幸福三個方面,是國家利益、民族利益和個人利益的統一,而國家富強、民族振興最終要落實到實現人民幸福的目標上。既有個人的自由發展,又有群體的團結進步,還有社會的和諧幸福,中華文化的家國觀念和群體意識體現于此,這也是中國夢區別于美國夢的重要表現。
中國夢是人民的夢表現在人民幸福是中國夢的價值取向。全面深化改革時期,存在思想觀念的障礙,還存在利益固化的藩籬,需要在統籌兼顧中調整利益格局,始終代表人民的利益。民為邦本,本固則邦寧。“中國夢”體現一個由國到家的過程,而“中國夢”的實現是一個由家到國的過程。[9]中國夢中,人民幸福是具體而豐富的,它既包含著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而努力奮斗的自豪感、使命感,使個人的奮斗與改革的實踐聯系起來,也包含著國家和民族的發展要為個體夢想的實現建立平臺、創造條件。“鼓勵每個人都樹立自己的夢想,并創造條件讓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10]這些目標的實現需要進一步維護社會公平正義,逐步實現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民生問題。
中國夢是人民的夢還表現在人民是中國夢的實踐主體,實現中國夢,需要群策群力,需要我們每一個人付出辛勤勞動和艱苦努力。中國夢是建立在國家、民族和個人共同利益基礎上的人民的夢,中華民族的每一個成員都是“夢之隊”的一員。實現人民的中國夢內在地要求統一群體意志、凝聚群體智慧和發動群體力量。革命先行者李大釗有段名言:“凡事都要腳踏實地去做,不馳于空想,不騖于虛聲,而惟以求真的態度做踏實的功夫。以此態度求學,則真理可明;以此態度做事,則功業可就。”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空談誤國、實干興邦”也同樣說明了中國夢的實現離不開中國人民的團結與奮斗,惟有團結民族才能強大,惟有奮斗夢想才能成真。
結 語
中國夢與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具有內在的同一性,也具有很多能夠契合的因子。從歷史的發展進程來看,中國夢與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相生相依,相互促進,貫穿于中華民族近現代的探索之中。中國革命的歷史,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尋求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和人民幸福中國夢的探索史,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歷史、現實、文化相結合,并融入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創新史。從現實的發展狀況來看,當代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建設仍然任重道遠,需要我們根據現實探索科學合理的建設路徑,去凝聚共識、激發活力、增強實效。中國夢的提出,從理論上回應了這一現實問題。從中國夢的視角深化和推進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建設,對于個人心靈的啟迪與凈化、對于在全社會弘揚主流價值觀和正能量、對于民族凝聚力與向心力的增強,對于民族團結和兩岸和平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從具體的實踐對策來看,中國夢與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耦合建構應注重把體制建設、民生建設、文化建設、生態建設和國民素質教育有機結合起來,注重培育理想信仰,踐行核心價值觀,從而在全社會形成奮發向上、崇德向善的強大力量,真正地把這種文化的認同內化到中華民族的精神生命之中。
參考文獻:
[1] 李德順.新價值論[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 273.
[2] 習近平.承前啟后 繼往開來 繼續朝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奮勇前進[N].人民日報,2012-11-30.
[3] 汪玉奇.中國共產黨人與中國夢[J].農業考古,2013,(1).
[4] 周顯信,卞浩瑄.“美國夢”的特色及其對“中國夢”的啟示[J].探索,2013,(2).
[5] 習近平.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EB/OL].http://news.xinhuanet.com/2013lh/2013-03/17/c_115055434.htm,2013-03-17.
[6] 王淑芹.國家、社會、個人——中國夢的價值主體[N].光明日報,2013-04-10.
[7] 毛澤東選集第四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18.
[8] 魏長領.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應自覺體現四個統一[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2).
[9] 康來云. “中國夢”是人民的夢[N].貴陽日報,2013-03-25.
[10] 劉云山. 推動形成實現中國夢的強大精神力量[EB/OL] .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3/0527/c83855-21629000.html,2013-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