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茹西南民族大學社會學與心理學學院
社區照顧在當代養老服務中的運用與發展
尹茹
西南民族大學社會學與心理學學院
摘要:中國屬于典型的“未富先老”型國家,養老問題亟需解決,針對特殊的國情,綜合分析多種養老模式,社區照顧作為英美等發達國家的成功示例,將對中國現行的養老方式起到指導作用。
關鍵詞:老齡化社會;社區照顧
由中國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中,可以觀察到當年(2010年)中國總人口數為134091(萬人),其中60歲以上的老年人人口數,約占總人口數的13.26%,養老服務的發展迫在眉睫。未富先老是中國老齡化的特點,一般來說低收入國家是高生育,低壽命,然而我國的情況則是生育率水平較低然而人均壽命卻比較長,因此老齡化將給中國社會帶來新一輪的挑戰。當前中國現行的養老模式主要有家庭養老模式及院舍照顧。在中國傳統養老模式是以家庭為紐帶,以血緣為鏈接,家庭成員給老年人提供經濟上的幫扶、生活上的照顧、心理上的安慰等,這個模式也可稱為反哺式家庭照顧養老模式。
自計劃生育實行以來,在我國家庭的規模持續減小,家庭結構及家庭功能愈向核心、小型發展,“四二一”核心家庭成為主要模式,作為老年人,其特殊需要不能得到滿足,老年人甚至在家庭中遭受歧視、虐待甚至遺棄。[1]院舍照顧即養老院、福利院、敬老院等,其最主要的特點就是資源集中,服務對象能受到規范化的服務。
該模式優點在于[3]房屋構造、活動器材的配備,飲食搭配、健康照顧等領域,基本考慮了老年人特殊的生活及身體需要。以現今中國的狀況來看,院舍照顧是其主要形式,主要是適應了傳統中國家庭構造的變化及老齡化發展速度加快等趨勢。但是,院舍照顧也有其自身的限制與弱點,它容易使老年人產生如自我照料功能削弱,對專業工作者依賴的加深,與家人及社區的溝通削弱,自我形象變衰退等。統一的服務難免會照顧不到個別老年人,使其服務要求得不到回應。伴隨我國人口老齡化的趨勢日漸嚴重及生活方式的變化,傳統養老形式正遭受空前挑戰。
社區照顧的發展最初起源于英國的“反院舍化”運動,其目的在于減輕長期住院照顧產生的依賴性及社會能力的減弱,更加尊重人的獨特性及不同的需求。將社區照顧理解為[4]:1.在社區內接受照顧,即在社區內設的小型養老機構或家庭中,接受專業工作者照顧。2.由社區照顧,其中部分服務者是以家庭、朋友、志愿者及鄰居擔任,它強調的是動員所在社區內非專業人員提供照料服務。
筆者在成都市一家養老機構做實習生的過程中了解到目前政府正在大力支持和推廣社區照顧,目前成都市主城區內大多數小區具有社區養老的功能。我所在機構位于成都市一環路的一個小區,針對養老服務該機構下設不同項目組,我所在項目開展的即是典型的居家照顧,該項目通過對有不同需求的社區老年人提供不同類型的服務,訪問員包含一名社工、一名護工及一名志愿者,一般所提供的服務包括健康記錄,個案聊天,清潔衛生,按摩理療等,同時該機構在校區內設有日間照料室,對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喘息服務。除此之外,機構在青羊區設有專屬的養老機構即全托中心。在親自走訪的過程中,對接受居家照顧的老年進行訪問,他們對居家照顧模式表示歡迎。
家庭照顧能使老年人感受到家庭的溫暖,自由度較大,花銷較少,但其缺點在于非正式的照顧不能完全滿足老年人的護理照料需求。社區照顧的優點在于[2]它以社區作為平臺,整合社會中各方面資源,從而對老年人給予養老照顧的一個完整體系。它借力社區內力部力量,但不抵觸政府有關部門、社區內專業規范的養老機構對社區照顧養老的幫扶。將其作為輔助性服務時,價格較低廉。但其缺點在于社區資源缺乏的時候,社區照顧的費用可能超過院舍養老,使政府削弱承擔責任的借口,減少養老費用的開支。
社區照顧養老體系的完善應包含三個方面:①豐富的社區照顧內容,這不光要滿足老年人們對生活照料的基本需要,還要給他們供給必備的物質設施、精神支持及基本的醫療健康服務。②該模式的行動主體不僅是社區內部的初級群體支持網絡,也應包含正式的政府公共服務部門的支援及具有公益性的非盈利組織為主的社會第三部門的協助,對于經濟狀況不一的老年人群體,政府應予以適度補貼,同時配合愛心機構及志愿者進行社會呼吁贏得社會支持及幫助;③完善的社區照顧應由“在社區照顧”與“由社區照顧”共同構成的。將專業性與人性化結合使老年人感受到晚年生活的幸福感。
近幾年來,成都市養老產業的發展蒸蒸日上,14年9月在成都新世紀會展中心舉辦老年博覽會受到極大關注。與院舍照顧相比,盡管社區照顧兼顧經濟性、人性化等諸多優點。
受當今中國社區服務目標與服務水平的限制,社區照顧在中國的大范圍實施,目前存在著一系列的制約條件。[3]1.產業化、市場化目標與福利性、公益性目標在社區服務中的矛盾。評定補助標準,機構盈利的額度等都是敏感而重要的問題2.社區照顧面對提高服務數量和質量的兩難困境。社區照顧對社區內部非正式社會支持網絡,及其對政府的功能有相當高的標準,但這在短期內是難以達成的。首先,社區照顧的供給方是社區內外的專業人員、家庭、親友、鄰居及志愿服務者等非正式的社會支持網絡,他們并不缺乏照料老年人及其他有需要人士的熱情及責任感,而是缺少相對應的專業知識及服務技巧,缺少必要的一些物質及經濟的幫助,缺少相應的支持性服務。此外,政府的資源投入及配套政策也是十分重要。社區照顧作為在中國大陸新興發展的一項養老服務,得到的資金支持力度并未像建設養老院那么多,資金不到位很可能使一個好項目流產。
社區照顧作為一個低投入、人性化、在西方諸多發達國家實行過的較為成功的養老方式,但在院舍照顧任占據主流市場的中國及“未富先老”的人口與經濟社會結構特征,還應結合自身特有的經濟社會資源,才能更好地為老年人群體提供最適宜的服務。
參考文獻:
[1]張偉,陶文靜:《老年社會工作在城市社區養老中的作用分析》
[2]何雨、王振卯:《社區照顧:城市養老模式的第三條道路》
[3]呂新萍:《院舍照顧還是社區照顧—中國養老模式的可能取向探討》
[4]徐永祥:《社區工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