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伏曉錦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試論高校職業指導開展與實踐
趙伏曉
錦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摘要:當今社會,越來越多的大學生經過歷練可以輕松應對大學生活,而面對就業卻顯得很盲從,不知道路在何方。正確的職業指導對于高校畢業生越來越突顯其重要性,作者針對高校職業指導工作展開研究,并應用于工作實踐,并對高校職業指導工作提出建議。
關鍵詞:高校職業指導;多渠道就業;建議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了“推動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就業是民生之本。要貫徹勞動者自主就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和鼓勵創業的方針,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和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引導勞動者轉變就業觀念,鼓勵多渠道多形式就業,促進創業帶動就業,做好以高校畢業生為重點的青年就業工作”。這一系列新部署、新要求,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指明了方向。推動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必須要有更高水平的就業工作貫徹始終,必須要有更高水平的大學生就業服務貫徹始終,必須要有更高水平的就業信息化服務貫徹始終。
職業指導是指圍繞職業發展過程提供的指導、輔導、咨詢等服務。不同的人需要的職業指導是不同的。即將進入職場的大中專院校應屆畢業生,已經進入職場的職場新人、職場老人、職場精英、職場達人,遇到的問題大不一樣,所需要的指導就可能大不相同。有的需要指導如何求職就業,有的需要指導如何履職升職,有的需要指導如何辭職跳槽,有的需要指導如何轉型創業。怎么找工作、怎么做工作、怎么換工作、怎么創業,都是職業指導的范疇。職業指導有著非常廣泛的含義。很多高校往往將職業指導歸納為與就業相關的指導,這是片面的。
高校的職業指導應該包含職業生涯規劃、就業指導、創業指導和實踐實習過程中的全程跟蹤與指導。
筆者對錦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2012屆大一學生進行了調查,在校園內不同專業投放了400份調查問卷,其中師范生占總人數的78.3%。問卷回收率100%,合格率96%。
調查統計的數據顯示,初入大學校校門的學生,缺乏自我認知和對未來的自我規劃,多數同學們對未來工作的期望是成為一名公辦校教師,而整個2014年,遼寧省沈陽、撫順、本溪、丹東、營口、阜新、鐵嶺、朝陽、盤錦9市的21縣,擬招聘全日制大專以上學歷,到縣以下農村中小學就業的教師1482人。可見學生們的想法還是比較單純,缺乏對整個社會行業的了解,考慮問題缺乏實際性。
由調查得出結論:高校教師對學生的職業化指導是非常重要的,與其幫助學生進行職業定位,不如教會他們自己學會自我定位。
職業指導對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起到了促進和推動的作用。目前用人單位選人的標準不再向過去那樣人才高消費,一味的追求高學歷,多證的畢業生,而是選擇適合他們企業的,能夠勤奮好學,克服困難,有上升潛質的大學生。
成熟的校園職業指導有利于學生就業穩定性,當今社會多數用人單位最不滿意學生的誠信度,具體體現為頻繁跳槽。學生的回答多數都是覺得這份工作不適合他。這體現了學生在擇業初期不能正確的評估自己,沒有完全了解工作。如果每名學生都能夠了解自己的職業興趣,明確自己的求職方向在職業選擇時給自己定好位,那么勢必會減少學生工作中的不穩定性。學生穩定了,企業人員穩定了,企業人員穩定了,整個社會就會井然有序。
1、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指導水平
學校必須組建專門的就業創業教研室,并配備專業的教師人員。教研室教師可以采取公開選拔原則,力爭優中選優,選出一批高學歷、高素質、高能力的教師加入到就業指導隊伍中。此外學校應該撥出專門款項用于學校內部教師指導人員的技能培養和項目培訓。
2、開設職業指導課程,補充學生相關理論知識,并進行個性化指導
根據學生年級實現職業指導全程化的合理布局。即一年級以集體講座形式大班型的整體對學生進行職業介紹、職業指引的啟蒙教育,讓他們具有憂患意識,明白上大學的真正意義,除了專業知識以外,一定要加強個人素質與能力的培養,迎合用人單位的需求。二、三年級為小班制的職業教育,其中包括職業生涯規劃、就業指導和創業指導。讓同學既具備專業知識,又具備求職能力。四年級實習見習期,采取小范圍老師與學生結對子的形式,在具體實踐中對學生進行個性化的指導。
3、利用多種渠道,促進職業指導工作
職業指導人員要充分利用網絡平臺,推動職業指導的信息化建設,利用網絡適時發布就業信息,接受學生隨時咨詢,保證信息渠道的暢通,實現線上線下有機結合,體現職業教育的時效性。可以為用人單位組織網絡招聘及面試考核,幫助他們節約了用人成本。現代化的招聘手段,勢必會更好的為職業指導工作全程服務。
1、進一步確立職業指導在高校中的地位,提高職業指導人員專業知識與實踐能力
目前高校都開設了職業指導課,但是缺乏有經驗的更多的專職工作人員,多數以兼職就業指導人員為主,他們工作熱情高,但是本身涉及工作種類多,日常工作繁重復雜,在對于學生開展心理咨詢、個性塑造、開發學生潛能、介紹專業和職業信息方面深感力不從心。職業指導人員要增加更多的專業人員,他們應該了解和掌握職業發展與指導,社會與文化,心理測量與評價,教育與咨詢等方面的知識和技術;具備與人溝通、社會聯系、制定和實施計劃等方面的能力。
2、高校應該重視并改善就業與企業職位不匹配的問題
根據麥可思的調查數據,2011屆畢業生中無論是本科畢業生還是高職高專畢業生,他們畢業時基本工作能力掌握的水平(自我評價:本科53%,高職高專50%)均低于企業工作崗位要求的水平(企業要求:本科62%,高職高專58%)。大學生就業成敗關鍵就在于優化專業、強化人才。學校應該在市場調研的基礎上,優化專業理論知識的學習,著力調整人才培養類型與結構,適度擴大高素質技能型、應用型、復合型人才的培養規模。以適應各個行業對人才的需求。
參考文獻:
[1]方偉.大學生就業工作信息化新探索[A]中國大學生就業2013/04
[2]周雨.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專業結構匹配問題研究[A]中國大學生就業2013/06
[3]牟永念趙永芳.加強當前高校就業指導課程的幾點思考[A]學理論201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