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 莉 (中南民族大學音樂舞蹈學院 430074)
民族聲樂表演就是一種以歌唱藝術為主的表演藝術形式,主要的通過聲樂表演人員的歌唱藝術效果和表演藝術能力來檢驗聲樂表演的好壞,演員運用這種表演藝術來傳遞思想和抒發自身情感。不同的地理環境和語言方式所造成的民族差異,使得民族聲樂表演的方式不盡相同,不同民族的獨特的聲樂表演藝術能夠形成不同類型的表演藝術風格。近幾年來,民族聲樂在吸收其他藝術形式的基礎上,吸取其他藝術形式的精華與優點,形成了一套完善的藝術表演方式與風格,其中,民族聲樂在繼承說唱、戲曲等藝術風格之外,同時也發揚了他們的優勢,展現了其中的精華所在,并且將西方美聲唱法的歌唱理論融入其中,收效甚好。民族聲樂在表演過程中發揮了較好的科學藝術性與民族特征,在民族聲樂的表演過程中,加強了傳統的說唱手法、民族特點及戲曲形式等方面的優勢互補,同時將西方的美聲唱法的相關理論運用其中,因而使得科學性、民族性、藝術性和時代性成為這一藝術形式具有的特點。在以往的民族聲樂表演過程中,過分重視發音但卻輕視舞臺表演的現狀屢見不鮮。而在這方面中國的傳統戲曲藝術則能從全局上對這一把握進行熏陶改造,因而從傳統戲曲中的表演方式來對比借鑒與融合,這對民族聲樂藝術表演的發展會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
由于在中華民族里,民族聲樂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刻傳統的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迅速的發展,民族聲樂表演等文化產業也隨著快速有效的發展,以適應新的時代與生活。我國的民族聲樂表演在對于戲曲舞臺表演經驗上有著較多的借鑒技巧,且這種借鑒技巧與民族聲樂表演的藝術形式巧妙的聯系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套獨具一格的民族聲樂表演藝術形式。在民族聲樂藝術表演中,我國戲曲起著至關重要的借鑒作用,這也是我國民族聲樂表演得以不斷發展的意義與奠基石。
眾所周知,戲曲在中國藝術文化里占據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于中國的戲曲藝術,這種古代藝術文化形式在不斷的有規律的變化著。關于中國戲曲起源的來歷,在歷史的長河中也經過了一段由小到大、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的變化規律,從哲學上說便是由舊質到新質這一運動發展的趨勢。我國的戲曲起源于最初呈現的原始歌舞。西漢時期,在民間出現了帶有表演性質的“角抵百戲”。到魏晉南北朝時期,民間更是出現了大量的歌舞與表演相結合的“歌舞戲”藝術形式,從而染上了更具感染力的表演成份,如《踏搖娘》《拔頭》《代面》等。中國傳統戲曲包括宋元時期出現的南戲、元明時期演變出來的雜劇、明清所著寫的傳奇以及近代的國粹京劇,還攜帶有各種地方戲曲,這些統稱為中國傳統戲劇文化。在12世紀初期,我國的戲曲藝術才逐漸形成一套完善的藝術形態,逐漸發展,直至成熟。戲曲藝術的發展前后經歷了差不多800多年,已經逐漸發展出有著自身的一套特征的藝術形式,現今,戲曲已經發展成為一項完整的藝術形式,有300多種不同的戲曲種類和數以萬計的劇目種類,使得戲曲這種藝術形式始終保持著旺盛的藝術生命力和感染力。
在我國,民族聲樂在吸收其他藝術形式的基礎上,吸取其他藝術形式的精華與優點,形成了一套完善的藝術表演方式與風格,其中,在繼承和發揚了說唱、民族、戲曲等藝術傳統精華的基礎上,民樂也通過西方美聲唱法的歌唱理論的借鑒,大大發揮了民樂的優勢所在。民族聲樂表演過程中具有較強的民族性與科學性,它的演唱不僅融合了西方聲樂理論基礎,同時也不忘本,將我國傳統的戲曲優勢發揚其中,從而得到了區別于傳統但又繼承傳統的獨特民族歌唱形式。而我國民族聲樂的發展有著一定的階段性和藝術特性,在其每個發展著的不同時期之內,都充分體現了民族聲樂借鑒著其獨特的聲樂審美特征和藝術特質。
中國戲曲與民族聲樂藝術和戲曲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民族聲樂在演唱過程中學習借鑒戲曲樣式與風格也是一種大膽的探索,并且戲曲有豐富多樣的藝術形式、內涵精湛、流派紛呈多彩多姿。其中戲曲唱腔、語言理解和藝術表演對學習與了解民族聲樂的發聲技巧、體現聲樂作品的不同風味都有良好的輔助作用。民族聲樂表演在有效地吸收傳統戲曲精華的基礎上,能夠讓其優點體現得更加淋漓盡致,也能收到不錯的藝術效果。
民族聲樂表演中對唱腔音樂的借鑒學習是現代民族聲樂中對戲曲音樂掌握與了解不可忽視的一點。在中國民族音樂這片枝葉繁茂的參天森林中,戲曲音樂也逐步發展起來,它與民歌、歌舞音樂、古典戲曲、曲藝音樂和民族器樂曲等音樂類別一樣,共同創造出了絢爛多姿的中國民樂,其豐富多彩的戲曲唱腔也為現代民族聲樂提供了難能可貴的音樂學習素材。
戲曲在表演藝術中也從生活中提煉了許多豐富經驗,其中戲曲表演所包含的關于各色人物角色、情感體驗和情緒變化都對中國民族聲樂的表演產生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這是任何一門其他藝術形式無法相提并論的。各個民族由于所處的地理環境和語言方式的不同,使得民族聲樂表演的方式不盡相同,不同民族的獨特的聲樂表演藝術能夠形成不同類型的表演藝術風格。在聲樂演唱藝術的學習過程中,借鑒中西方融會貫通的演唱風格中能受益良好,而在這一過程中同樣借鑒中國傳統戲曲的表現手法,將神情與眼、手還有表演身段的完美契合,則能使觀眾產生更高層次的感情共鳴。
民樂表演過程中也要注意演員身姿與歌唱體態等的良好融合,演員的形態主要指的是舞臺表演中劇目里描述的情感與思想,主要通過演員活靈活現的形態所展現出來。“形”則是指表演者的身體動作與各種活動行為,因而只有實現“神”與“形”的完美交匯才能真正實現表演的目標,并達到預期的藝術效果。只有把唱詞所要表達的內容更加傳神生動化,才能使聲樂作品的魅力更好的展現出來。而對于傳統戲曲中出現的引、定、開、合等相關的技能訓練,也會讓學習手勢演員的學生們的動作更加協調與自然。
[1]程冰玲.戲曲與民族聲樂教學[J].四川戲劇,2011(04):89-90.
[2]施敏.學習借鑒昆曲,促進民族聲樂教學[J].中國音樂,2013(04):112-115.
[3]楊晶雯.試論民族聲樂演唱中的肢體語言與神情表現[J].歌海,2008(05):23-26.
[4]張文英.論現代民族聲樂表演藝術對戲曲演唱與表演的借鑒[J].四川戲劇,2012(09):77-80.
[5]嚴正春.借鑒京劇發展民族聲樂[J].藝海,2011(08):4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