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麗 (咸陽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 712000)
論建國初期中小學音樂教育的特點
——從音樂教育文獻學角度
于 麗 (咸陽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 712000)
建國初期,政府頒布一系列文件規章制度,基本建立和規范了中小學音樂教育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原則。本文在回顧和梳理相關文獻資料的基礎上,歸納總結出建國初期中小學音樂教育的兩大特點。
建國初期;中小學;音樂教育;特點
建國初期,百業待興。與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的時代主題相適應,教育領域由服務于軍事政治斗爭轉變為服務于計劃經濟建設。新中國教育行政管理機構有序建立,成立了政務院文教委員會和教育部——大行政區教育行政機構——省級教育行政機構——地市級教育行政機構——縣級教育行政機構的多層次管理體系。政府籌劃音樂教育工作,頒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本文在梳理這一時期中小學音樂教育的歷史過程中,將這一時期的中小學音樂教育特點歸納為獲取合理的學科地位和建立完善的課程標準。
新中國成立之后,在中小學的課程建設中,音樂課程均獲得了相應的地位,基本課時得到保障,并規定了音樂課外活動空間。至此,音樂課程成為中小學課程的基本組成部分,為培養和提升中小學學生的美育素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在小學音樂教育方面:在《小學暫行規程(草案)》(1952年)中,培養兒童具有愛美的觀念和欣賞藝術的初步能力。在小學五個學年中,音樂課程每周二個學時。在《關于頒發小學“四?二制”教學計劃(修訂草案)》(1954年)中,音樂在初級的總學時為304學時,高級的總學時為76學時,合計380學時,每節課為45分鐘。
在中學音樂教育方面:在《中學暫行教學計劃(草案)及中等學校暫行校歷(草案)》(1950年),音樂在初中三個學年和高中第一學年每周1學時,并規定音樂包括基本樂理,初中第三學年和高中第一學年兼顧教授簡單的作曲法。在《中學暫行規程(草案)》(1952)中,提出要培養學生的審美觀念,啟發藝術的創造能力。初中每一學期音樂課程每周一課時,高中不設音樂課程,但每周應有一小時的課外音樂活動。
課程標準是規定學科的課程性質、課程目標、內容目標、實施建議的教學指導性文件。“作為治理教學質量的一個工具,課程標準不是單體概念,它把規范的對象擴展到了整個教育系統乃至社會大環境層面。”1音樂教育課程標準的建立,意味著音樂課程建設步入正規化的軌道,是音樂課程建設發展的重要節點。
建國初期,教育部制定了中小學音樂課程標準,有力推動了音樂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
小學音樂課程標準:1950年頒布《小學音樂課程暫行標準(草案)》2是根據建國初期音樂教育的實際情況制定的第一部課程標準,初步規定了小學音樂課程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小學音樂教育在培養學生基本音樂技能的同時,貫穿和滲透了意識形態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
在教學目標上,培養兒童正確的聽音、發聲、歌唱、簡單演奏等初步的音樂知識(基本技能);培養兒童愛好音樂,以音樂陶冶身心,豐富生活,并樂于為人民服務的興趣和愿望(性格培育);培養兒童活撥、愉快、熱情、勇敢及五愛國民公德和保衛祖國,保衛世界和平的愛國主義思想和感情(思想道德修養)。在教學內容中:1.唱歌:歌頌人民領袖、革命英雄、人民勝利。歌頌和平、反對帝國主義戰爭販子,足以發揚國際主義思想的。足以反映人民大眾勞動、生產、建設等新社會現實生活的;2.樂譜知識:認識單譜表的線間名稱,并知道高低音的表示法;3.樂器:認識普通打擊樂器;4.欣賞:教師或同學的演奏或演唱,播音或留聲機唱片,歌舞劇表演,簡單進行曲。教材大綱較為細化,對于學時以及教學內容(歌詞、拍子、旋律、音域、音程、節奏)做了詳細要求。
從建國初期的教育實際出發,教育部提倡小學唱歌教育,并于1956年頒發《小學唱歌教學大綱》。包括六個部分:目的和內容,教學方法,課外活動,教學設備,教學大綱、歌曲曲目和欣賞參考曲目。在教學目的和內容中,小學唱歌課時為培養社會主義社會全面發展的新人為目的。小學唱歌課分為唱歌、音樂知識和音樂欣賞三個部分。唱歌占據最為重要的地位,占到教學時間的三分之二。唱歌教材重視思想性和藝術型。唱歌形式以齊唱為主,高年級可加入二部輪唱和二部合唱。音樂知識以識別五線譜和使用固定唱名法為主。欣賞教學注重思想性、藝術性和可接受性。在教學方法上,教學主要通過音樂形象感染兒童,從教師示范歌唱開始。系統培養兒童的唱歌技巧,擴展兒童的音域,注意唱歌姿勢。每學期教授的歌曲,低年級不少于十二首,中年級不少于十首,高年級不少于八首。欣賞作品每學期應是五六首。
中學音樂課程大綱:1957年,教育部編訂的《初級中學音樂教學大綱》3,是建國后第一套完整的中學音樂教學大綱。《初級中學音樂教學大綱》包括六個部分: 教學目的、教學內容和要求、教學方法提示、課程組織和學業考查、課外活動、教學設備。教學目的是培養學生更為廣泛的音樂知識和更為復雜的唱歌技巧,以提高學生唱歌的表現能力。培養學生對音樂的理解和感受能力,有提高藝術鑒賞力和對祖國音樂的興趣。教學內容包括唱歌、音樂知識、音樂欣賞三個部分,其中以唱歌為主要教學內容。唱歌側重于合唱,培養學生表達復雜歌曲的技巧,在歌曲選擇中注意意識形態教育,要求歌唱祖國、歌唱黨和領袖、歌唱人民的生活和勞動、歌唱中學生生活的歌曲占重要地位。選擇音樂欣賞教材應當注重思想性、藝術性和可接受性。教材內容包括聲樂曲和器樂曲,并應培養學生對祖國音樂藝術的熱愛。
在教學方法上,教唱方法應當靈活多樣,注意對歌曲的分析和歌曲藝術形象的說明,嚴格要求學生的唱歌技巧,要保護變聲期學生的嗓子。音樂知識應當學以致用,能夠運用樂譜唱歌。欣賞教學注意啟發、引導、討論和分析。在課程組織和學業考查方面,要求結合日常教學工作,避免在學期末進行個別考查,每學年的演唱歌曲不應少于十首,熟悉欣賞歌曲在八九首。重視課外活動對于音樂課堂教學的重要促進作用,組織學生參加音樂會、成立合唱隊和器樂小組,并專業指導、督促和檢查。在教學設備方面,設有專用音樂教室,有風琴(或民族樂器、鋼琴)、五線黑板、無線電留聲機和唱片等設備。教學大綱方面,第一年級、第二年級、第三年級都為34課時,并且對每年級的唱歌技巧、音樂知識、歌曲目錄、欣賞曲目做了詳細的規定。
注釋:
1.張斌.“課程標準”含義的演變與解讀[J].教育學術月刊,2010(6):70.
2.姚思源.中國當代學校音樂教育文獻(1949-1995)[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263.
3.姚思源.中國當代學校音樂教育文獻(1949-1995)[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327.
咸陽師范學院基礎教育改革合作研究項目(JC20090109)
于麗(1979- ),女,陜西省岐山縣人,咸陽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講師,音樂碩士,研究方向為音樂理論和藝術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