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福磊 (甘肅民族師范學院美術系 747000)
“巡回展覽畫派”對現代美術教育的影響研究
童福磊 (甘肅民族師范學院美術系 747000)
中國90年代文藝工作逐漸轉向“弘揚主旋律,提倡多元化”1形式之后,在全球文化語境下,多元化的藝術創作時期受到了西方現代主義文化滲透,對西方藝術的盲目崇拜和刻意模仿,面對曲解美術本土,蔑視美術功能的現象。回顧19世紀下半期俄羅斯巡回展覽畫派的藝術成就十分必要,自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國建立了以蘇聯美術教育為范本的藝術創作全盤蘇化,50年代中央美院舉辦的“馬克西莫夫油畫教學班”對我國的美術教育影響深遠,這都與俄羅斯巡回畫派的藝術成就一脈相承,巡回畫派的批評現實主義創作手法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美術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鑒作用和現實意義。
巡回畫派;油畫創作;美術教育
在俄羅斯19世紀下半期對現實持有批判態度的民主主義理論家:車爾尼雪夫斯基、別林斯基等,主張面向社會、面向現實、反映現實生活的文藝作品,他們的哲學思想和美學思想對當時俄羅斯美術發展具有指導性意義,他們的民主主義思想是針對逃避現實的保守學院派提出的,要求藝術鞭撻阻礙社會發展的丑惡和不良現象,在這種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指引下,出現了許多擁護這種思想的優秀藝術家,巡回展覽畫派在這種形勢下不斷自生萌發。
在俄羅斯皇家美術學院以克拉姆斯柯依為首的13位優秀畢業生拒接學院強制性畫神話歷史題材的試卷,他們都是金質大獎的候選者,要求學院答應畫他們自己想畫的現實主義題材,學院院長勃魯尼沒有支持他們的想法,公然拒絕了他們的請求。以克拉姆斯柯依為首的13位畢業生離開了學院,組織了“藝術家聯盟”(又名“自由美術家協會”)2,這一協會沒有明確的目標和藝術綱領,思想上也沒有一致的寄托,很快藝術家聯盟就解體了。不過在此組織的經驗和基礎上,不久以克拉姆斯柯依為核心人物,彼羅夫、蓋依等俄羅斯基本青年發起成立俄羅斯藝術聯合組織,起名“巡回藝術展覽協會”3。從此以后批判現實主義為綱領的巡回展覽畫派正式成立。
巡回展覽畫派最重要的三位巨匠的代表人物是克拉姆斯柯依、列賓、蘇里科夫
克拉姆斯柯依是“巡回藝術展覽協會”最有影響的畫家之一,也是畫派的創始者和思想領袖。在俄羅斯皇家美術學院學習期間就體現了他卓越的領導才能和敏銳的思考力,反對繪畫神話歷史題材,提倡人文主義思想,反映現實生活,關心下層勞動人民的生活和疾苦。《無名女郎》是他肖像畫達到成熟的標志,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對我們今天繪畫構圖和審美都有很高的美學價值。畫面中女郎的動勢顯得自信和端莊,克拉姆斯柯依描繪了一位獨具人格魅力和知性的時代女性的代表。在他50歲時因體弱多病,再加上繪畫上廢寢忘食而離開了人生。世界繪畫史上也因失去了一位年輕的藝術巨匠而感到遺憾,他的才能和智慧永遠使我們銘記。
列賓是巡回展覽畫派中核心人物,從他的繪畫中不難看到,把現實主義藝術推向了最高峰。也是克拉姆斯柯依學生中最優秀的一位。他的藝術作品是俄羅斯現實生活真實的反映,他的卓越才能表現在《伏爾加河上的纖夫》,此畫展出之后,在俄羅斯引起了強烈的轟動,在畫面上十一位社會底層的纖夫,炎熱的籠罩下,纖夫露著烤焦的肩膀拉著貨船,邁著艱難的步伐,走在發燙的沙灘上。纖夫像雕塑一樣呈現在畫面上,使每一位觀眾都為他們而感動和流淚。列賓精湛的筆觸使觀眾真真感受到心靈的震駭,感受到伏爾加纖夫曲的神韻。這副作品也奠定了批判現實主義的繪畫立場和列賓的才能和成就。
蘇里科夫是巡回展覽畫派最偉大的歷史畫家,他的作品,打破了19世紀歷史的陳規,使俄羅斯的歷史畫創作進入一種全新的境界。4歷史畫《近衛軍臨刑的早晨》體現了蘇里科夫偉大才能和智慧,畫面中心是近衛軍,主要描繪他曾目睹了鎮壓近衛軍的情景,畫面刻畫了近衛軍在生死離別前的勇敢和無畏。近衛軍不做懺悔,不請求寬恕,而依次走上絞架的壯烈之舉,蘇里科夫選擇題材的意圖,就是揭露沙皇專制的暴力,表現對人民群眾的同情,進一步反映了現實主義的杰出代表作品。
1.全盤蘇化的現實主義油畫教育
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國油畫創作基本上是描寫新中國的現實生活,表現共產黨的革命歷史起步和發展。在50年代開始,蘇聯油畫的引進奠定了中國油畫的發展基礎。“巡回展覽畫派”的作品是畫家們經常論及的話題,為了更好地創作出“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作品,同時期的蘇聯藝術逐漸成為分析和學習的重點。5蘇聯大量的歷史畫和現實主義題材的油畫的復制品流入中國,有相當一部分美術院校成立了油畫專業體系,中國學子也不斷的向蘇聯、歐洲、日本留學,為中國油畫教育的發展具有推動力量,尤其是學習和了解蘇聯寫實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油畫打開了一條光明之路。留蘇生對中國美術教育和藝術創作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促進作用,6對蘇聯美術的傳播和持續影響發揮了很大作用,回國以后幾乎都是全國各大美術院校的領軍人物,并在教育教學上發揮了重要的重要,為我國油畫教育奠定了基礎。
2.油畫教育事業的發展
中國油畫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事件是1955年開始又請前蘇聯的馬克西莫夫來中國在中央美術學院舉辦油畫訓練班。對蘇聯“老大哥”的尊敬,使油畫藝術創作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前蘇聯油畫的影響。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江豐在主持美術家協會工作會議上這樣說到“馬克西莫夫同志來到中國,使我們有機會直接地有系統地學習蘇聯的先進藝術經驗。我相信,在馬克西莫夫的指導下,不論在我國美術教育事業上,或在油畫教育師資的培養上,將會帶有非常重點的、寶貴的貢獻”7中國油畫對蘇聯油畫進行了從觀念、技術、創作理念、美術教學等全方面的借鑒和模仿。“馬訓班”的學員被稱為中國第三代油畫家。他們不但作為革命美術工作者為國家服務,而且作為油畫藝術創作的藝術家,為油畫事業、油畫教育藝術本身的發展貢獻他們的力量。在靳尚誼回憶錄中寫道:“馬克西莫夫講的素描實質,這些以前是沒有聽到的,我覺得他補充了以前所學的知識,是我對造型體系有了全面的了解,馬克西莫夫的教學體系給了我很大的收獲。”8“馬訓班”在中國取得了空前的成果,“馬訓班”的成員后來成為美術油畫界的重要人物和各大美術院校的學術骨干。成為現代美術教育的重要核心力量。
1.關注底層勞動人民
“巡回展覽畫派”是俄羅斯最偉大的批評現實主義,關注人民生活和疾苦,主張創作面向現實生活,以批評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真實的描繪俄羅斯人民的歷史、社會、生活、大自然。從勞動人民中吸取素材、產生靈感,反應社會的真實,提倡內容和形式的統一,作品反應了人民的命運和心聲。這與我們現代美術教育不謀而合。“巡回展覽畫派”的思想觀念倡導我們現代教育關注勞動人民,關注體層勞動人民的生活。反映現實生活。啟示我們每位藝術家體驗基層生活,關注偏遠民族美術。
2.藝術創作富有民族性
文藝復興的藝術輝煌和藝術創作對俄羅斯美術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19世界“巡回展覽畫派”對傳統藝術的成就進行改革,呼吁藝術家創作自己民族化、典型化的藝術。體現深刻的民族情懷,他們運用歷史題材反映新的民族主義精神,揭露沙皇的專政制度。表現對勞動人民生活的關注,面向現實。創作民族化的藝術氛圍,在藝術思想上取得了重點的突破,具有民族進步的劃時代意義。正如黑格爾曾經說過“沒有激情,人類任何偉大的事業都不能完成。民族主義情感,無疑是一個民族的激情。沒有這樣的激情,一個民族就無法真正的站立起來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不可能得到其他民族的尊重”9現代教育理念的發展要站在全球化的高度上,吸取民族文化藝術的成分,呼吁中國文化精神的多元化創作。
3.題材的廣泛性和主題的文學性
“巡回展覽畫派”創作題材廣闊,涉及人物畫、風景畫、歷史畫、風俗畫、肖像畫、大型軍事畫等。表現主題也更加多樣化,更具有文學性。“巡回展覽畫派”的作品注重文學意味的描述,強調文學的情景性、戲劇性、抒情性,創作方法也體現意境,描繪現實主義創作。揭示俄羅斯真實的現實生活,引發人民對俄羅斯社會的思考和重新認識。強調藝術反映人民群眾的現實生活而批評社會現象,抒發愛憎,體現了深刻的社會教育作用。“巡回展覽畫派”擺脫西方學院派藝術的束縛,面向生活、面向自然。關注勞動人民,建立以俄羅斯自然環境和歷史文化底蘊為基礎,俄羅斯民族化的藝術畫派。
“巡回展覽畫派”對中國教育影響是一脈相承的,具有深刻的影響。可以說,沒有“巡回展覽畫派”根本就沒有中國的當代美術,從新中國全盤蘇化的現實主義美術開始,由于西方國家對我國文化的封鎖,我們最先接觸到的就是“巡回展覽畫派”,同時期的蘇聯藝術逐漸成為分析和學習的重點,俄羅斯的創作風格,成為了當時中國美術的唯一模式,50年代馬克西莫夫的“馬訓班”,引進了“巡回展覽畫派”優秀的教學體系,結合契斯卡柯夫的教學體系,培養了我們有影響的“第三代油畫家”,蘇聯美術教學體系影響我國的美術教育幾十年,現在全國各地美術院校一直沿用蘇聯美術教學體系。以“巡回展覽畫派”為首的俄羅斯油畫對中國油畫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促進了中國寫實繪畫的逐步成熟。“蘇聯寫實造型體系的引進,對當時中國油畫寫生造型能力的提高無疑產生了積極的作用”。10
中國油畫家從“巡回展覽畫派”為首的蘇聯繪畫中學習素描和色彩創作。對我國油畫家的油畫技法、寫生造型訓練的提高具有積極的影響。
“巡回展覽畫派”的現實主義創作精神也對我國教育事業具有促進作用,對于在全球文化語境下的現代社會,對西方藝術的盲目崇拜和刻意模仿,面對曲解美術本土,蔑視美術功能的現象。從我國現實主義的實際出發,回顧俄羅斯對我們油畫教育事業的影響和貢獻是很有必要的,雖然俄羅斯美術對我國教育事業的影響在某一時期出現了反作用,但是對俄羅斯美術以及“巡回展覽畫派”的現實主義作品的重新建構,建構我們的審美價值是必要的,對我們現代教育的研究具有促進意義。
注釋:
1.鄒躍進.《新中國美術史》 [M].湖南美術出版社,2002年11月.第242頁.
2.張石森,顧艷龍.《俄羅斯與美國藝術》[M].遠方出版社,2006年1月.第63頁.
3.奚靜之.《俄羅斯和東歐美術》[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10月.第78頁.
4.張石森,顧艷龍.《俄羅斯與美國藝術》[M].遠方出版社,2006年1月.第63頁.
5.呂澎著.《20世界中國藝術史》下冊 [M].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7年2月第456頁.
6.朱沙.《蘇聯美術與新中國油畫》[M].東南大學出版社 2013年3月第66頁.
7.轉引自:朱沙.《蘇聯美術與新中國油畫》[M].東南大學出版社2013年3月 第67頁 原載《美術》,1955(3).
8.靳尚誼.《我的油畫之路》吉林出版社 [M].2000年1月.第30頁.
9.張汝倫.《現代中國思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M].2001年3月.第117頁.
10.朱沙.《蘇聯美術與新中國油畫》[M].東南大學出版社, 2013年3月.第203頁.
童福磊(甘肅民族師范學院),講師,甘肅省美術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