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云 (榆林學院藝術學院 719000)
筆者有幸在臺灣樹德科技大學交流學習了四個月,對臺灣的設計教育注重應用藝術與技術為主的發展教育模式有些粗淺看法與認識。科技大學以培養應用人才為主,強調實用型,能夠落實理論與實務之平衡發展,讓學生學以致用,達到畢業即就業。
臺灣設計院校非常注重設計成果的呈現,學校鼓勵學生參展、參賽。設計展覽非常多,規模等級不等,小到學生課程作業展,大到畢業聯展、及全球最大的“新一代”設計展。從展覽可見一斑,可以看出了臺灣設計專業學生的整體的水平、素質。無論是大型、小型展覽,整體品質高,學生活力與想象力以及他們勇于大膽嘗試的實驗性格讓人振奮。在一次產品設計課程結束的作業展中,看到學生創作的內容豐富,圍繞某主題,創作形式多樣,有家具設計、首飾設計、器皿設計、家具陳設品設計、燈具設計等等,種類繁多,且學生的技藝與創新能力呈現的生氣勃勃。這些設計作品的材質種類也很豐富,有陶瓷、玻璃、木材、針織物、鐵、銅、銀等,了解到作品均是學生自己在學校工坊中制作而成的,細微到零件也是親歷而為。學生們同時在展覽門口設立了創意市集攤位,將他們手作的小設計作品作為商品來兜售。這些設計方案也可以直接批量、加工生產,作為商品進入市場了。這樣將設計構思到設計稿轉化為實物最終轉化為商品的整個過程是合設計教學目的、是務實的教育。
縱觀臺灣的設計近些年來所取得的成績,是架構在“務實”這一設計教育理念上,同時也印證了包豪斯“理論結合實踐”的設計教育理念。設計的豐碑“包豪斯”學院,早在近百年前就提出了“實際動手能力和理論素養并重,把學校教育與社會生產實踐結合起來,藝術與技術相結合”的理念,并在發展中將其作為一貫的指導方針。在時間跨越了近百年的今天,教學、工業、市場的聯系就更為密切。設計教育必須以應用藝術與技術為主。實踐教學可以說是臺灣設計教育重要的特色。設計教育與企業界、工業界的廣泛聯系和接觸,學生將設計成果付諸實現,達到了現代設計與工業生產相結合。學生的平時作品可以直接轉換為商品。學校有自己的產業園,工作室,使學生能夠將所學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操作中去,積累一定的實踐經驗,老師也有承擔一些社會發展性項目的研究開發項目的任務,帶領學生參與。學校的文化創意商品與設計實驗室、木工實驗工坊、陶藝工坊、玻璃工坊、精工工坊、等工坊,使學生能夠熟悉工藝與材料,熟悉生產流程和環節,了解市場和消費等方面的要求,學生能夠樹立起完整的現代設計意識,從而培養出具有協作能力,應變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的新一代設計人才。
臺灣特色并與國際接軌的高等藝術設計教育的體制模式,積累了大量成功的經驗。這些對于大陸的設計教育的改革和創新有著重要的啟示與借鑒的作用。我國的設計起步較晚,沒有形成完整的、符合國情的體系,設計培養目標有些模糊。設計類的學生對于屬于技術的、工藝的、工程的、經濟的相關的實踐知識了解甚少,甚至不懂,所做的設計只能是一紙手繪稿、電腦效果圖,只能是具有理想主義色彩的設計稿,對于畢業后在工作過程中的尷尬是可想而知的。很多的設計院校沒有制作工坊、工作室,制作實踐的課程是少之又少。當然北方院校與南方、沿海發達地區又是有著較大的差異、職業技術學院與普通高校設計類學科的人才培養上也是截然的不同的。但總體說來我國大陸的大學教育模式注重了理論性、系統性和完整性,缺乏針對性,缺少適合社會所需的知識和技能?;蛘哒f我國的設計是發端于教育,而非產業的需求,可以說是教育先于產業的需求,而在國外或者說臺灣地區,設計的驅動力是來自于產業的需求。
設計專業作為應用型學科,必須與市場緊密聯系,同時應將設計教育學科設置在更為寬泛的學科背景中,真正的實現藝術與技術多學科的交叉,拓寬人才培養的路徑,才能最大限度的發揮設計教育的社會價值與意義。
[1]彭亮.臺灣高等設計教育特色及對大陸設計教育的啟示[J].家具與室內裝飾,2012(12).
[2]黃麗燕.文化創意產業對視覺傳達設計教學改革的影響[J].裝飾,2010(6).
[3]白云.設計藝術教育的現狀與出路[J].榆林學院學報,2008.
[4]張慧.臺灣設計產業的覺醒[J].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