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秀芝 (射陽縣雜技團 224300)
魔術藝術的傳承、發展及創新
孫秀芝 (射陽縣雜技團 224300)
魔術在中國原被稱為幻術,民間俗稱變戲法。魔術在中國興起較早,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但在后期發展過程中發生了間斷,直到100多年前西方魔術傳入,中國魔術才開始繼續發展。但由于受西方魔術的影響,中國魔術一直被冠以借鑒西方的影子。魔術是一種古老神秘的娛樂文化,發展至今仍有著極強的生命活力和傳承價值,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魔術也呈現出全新的藝術形式。本文就魔術藝術的傳承、發展及創新進行相關探討。
魔術藝術;傳承;發展
我國有關魔術的記載最早要追溯到公元前500年對“連環”的記述,尤其到兩漢時期對“眩術”的研究和交流比較頻繁和活躍。據史料記載,西漢元封三年,在漢武帝舉行的白戲盛會上就表演了“魚龍曼延”等中國傳統魔術節目,而且還有來自羅馬魔術師表演的“自縛自解”以及“吞刀”“吐火”等西域魔術節目。到南北朝時期,又出現了更多的魔術表演形式,例如“拔井”“鳳凰含書”等。到隋煬帝時期出現了能變出滿地水族的“黃龍變”節目,以及唐玄宗時期流行的“入壺舞”都是受歡迎的魔術佳作。到后來的宋代更是出現了魔術藝術自己的行業協會,叫做云機社,該組織是我國最早、最完善的魔術專業組織,延續到清明時期,魔術表演已經在民間街頭巷尾廣泛流傳,例如宋代的“古彩戲法”“仙人栽豆”等魔術表演在世界魔術藝術的發展中有著重要影響。到清代中后期,很多中國藝人飄零海外,外國魔術節目也不斷涌入中國,促進了中外魔術藝術的交流,中國魔術在傳統習慣的基礎上借鑒了國外各種魔術表演形式、技巧,便逐漸出現了今天這種五花八門的魔術表演。相比現代的西方魔術,中國民間魔術表演雖然沒有大舞臺、特效燈光和音響的襯托,不能制造出魔幻感覺,但其是多種文化元素的融合發展,精悍奇特,有著屬于東方傳統文化的傳奇。
魔術是一種將知識、科學以及趣味融合于一體的視覺藝術,不受語言限制,沒有國籍、民族限制,沒有性別、年齡限制,可謂是雅俗共賞、老少皆宜,是真正意義上世界性藝術。魔術表演評價自身的優越特點使其成為人們喜聞樂見的表演形式。
自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外文化交流的不斷深入,中國魔術表演也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并出現了很多優秀的魔術表演藝術家,中國魔術事業也取得的巨大進步。由于受傳統文化的影響,我國的魔術表演者多是個體發展,影響力小,而且在表演手法上大同小異,單調重復,再加上魔術表演的保密性特點,其涉及到外延產品、道具制作水平落后,為魔術藝術的發展造成嚴重的制約性。近年臺灣魔術師劉謙在央視春晚的魔術表演讓主角遠離大眾視線的魔術藝術又重回人間,并刮起一陣魔術熱風。隨著魔術熱的不斷升溫,各種模仿劉謙的魔術表演大量涌出,具體到著裝、腔調都成為模仿者的模仿對象,于是便出現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魔術表演。魔術的傳承和發展首要突破的問題不能僅局限于模仿,同時還要不斷創新,一味的模仿對于魔術藝術的發展來講是弊大于利的。借鑒和學習是必要的,模仿是無可厚非的,但只顧循規蹈矩永遠無法形成自己的獨特藝術風格,沒有創新意識只會讓自己永遠匍匐在前人的腳下難以逾越,這是阻礙魔術藝術發展的極大弊端。
分析魔術藝術的發展現狀,大多數青年魔術師都比較傾向于西方魔術表演,傳統魔術形式越來越受到冷落,舞臺展示空間越來越小,面臨著極大的困境。中國傳統魔術藝術的傳承和發展是當前魔術藝術工作者面臨的挑戰性課題。相比傳統的魔術表演,很多人都認為現代魔術表演比較花哨、比較好看,但當前很多大制作、大場面的魔術表演會讓觀眾產生疑惑,到底是真功夫多一點,還是高科技成分多一點。高科技的利用是為了提高魔術表演的觀賞性,但也會掩蓋魔術師的表演技巧,很容易導致魔術對高科技手段的依賴性,最終導致表演者技能不斷退化,這又是阻礙魔術藝術發展的一大阻礙。魔術藝術的創新發展
魔術藝術的傳承和長遠發展不僅僅限于單純的技巧式炫技表演,而是要提高魔術藝術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境界,在對傳統進行有效傳承的基礎上不斷創新。
第一,魔術藝術的創新需要更深入了解魔術藝術的發展規律,解放思想,提高創新意識。魔術藝術的發展首先需要更大的展示空間和表演舞臺,所以要進一步開拓國內外表演市場,實現表演形式多樣化,提高魔術節目的質量。采用走出去、請進來的戰略,學習和借鑒國外魔術表演的精華,將中國傳統魔術表演推上國際舞臺,提升國際視野,在古今中西結合方面既要做到不厚今薄古,也不從洋媚外。中國傳統魔術藝術要走出去就需要中國的魔術工作者多參加世界魔術藝術交流活動,提升國際視野,學習西方魔術藝術特點,取出補短。另外要把國外優秀的魔術表演節目引入國門,借鑒西方魔術表演形式和技巧,發揮拿來主義精神取其精華,為我所用。
第二,魔術藝術的創新需要打破區域限制,構建中外魔術交流平臺,實現優勢互補。近年來我國各地區紛紛舉辦跨地區魔術表演交流活動,例如中國西湖舉辦的國際魔術表演大會以及長江三角地區的“金手杖”魔術大會都取得了理想效果。
第三,魔術藝術的創新需要加強對魔術藝術的理論研究。雖然我國的魔術表演歷史悠久,表演內容豐富,但在魔術理論方面顯得十分薄弱,而且一直以來也沒有得到重視。魔術藝術的理論研究對魔術藝術的傳承和長遠發展有著重要意義,是魔術表演作為一種藝術得到無限延伸的根本。所以一定要加強對魔術藝術的理論研究,改變魔術界一直存在的重技巧、輕修養,重創作、輕理論的風氣和觀念,加強魔術隊伍建設,提高從業人員的知識水平和文化修養,這是實現魔術意識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
第四,魔術藝術的創新需要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現代魔術的表演充分利用了各種現代科技,不論是全息形象、增強現實、數字編輯、特殊材料等等技術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魔術表演的觀賞性,同時也是魔術藝術實現創新的有效手段。
藝術創新是人類文藝術發展的必然趨勢,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國魔藝術文化的發展進程必然要面臨中西文化沖突,這對我國藝術創新的發展是一種嚴峻的挑戰。中國魔術藝術歷史悠久,不論是古代還是近代都為世界留下了優秀的文化遺產。但由于西方魔術的硬性,中國魔術的現狀不容樂觀,鮮有新的貢獻。所以在如此困境下,中國魔術藝術將何去何從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1]楊宇全.略談魔術藝術的歷史傳承、發展現狀與創新對策[J].雜技與魔術,2015(4).
[2]王志偉.魔術藝術形式與教育的創新發展(續)[J].雜技與魔術,2015(3).
[3]紅菱.海派魔術的獨特魅力與發展之道[J].上海采風,2013(6).
[4]肖慧.面塑:指尖上的魔術[J].走向世界,2014(10).
[5]于能武,薛梅.物理中的魔術[J].理科考試研究(初中版),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