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明婷 (廈門市博物館 361000)
廈門經濟特區紀念館里有這么一座特殊的展廳,它記載了一段段驚心動魄的往事,這里就是廈門海堤建設展覽館,總占地面積為250平方米。原址位于廈門文化藝術中心十字街里。2010年隨著特區紀念館的落成從市文化藝術中心的十字街搬遷而來。每當駐足于此,眼前仿佛看到那條長長的海岸線與天交際之處,海浪層推洶涌,腳下泥濘,但又何妨?他們躊躅滿志;還有建設水平低下,但又何畏?他們開山取石填海;更有頭頂的國民黨飛機盤旋轟炸,但又何懼?他們固然堅守!
他們——數萬名海堤建設者,曾經的風發少年,或奮勇犧牲,或奮戰到底,也早已是而今的耄耋老人。因他們的眾志成城,智慧堅毅,終用血汗鑄成了不朽的堤壩,高集海堤。曾經為了鞏固國防,保護海港,和發展廈門經濟,高集海堤挺立而起。如今為保護海洋生態環境,海堤已被炸開口,改造成橋梁,但它依舊發揮作用堅持如初的履行著自己的使命。
幸運的是,這座位于廈門特區紀念館內展現“海堤精神”的海堤展館悄然誕生了。它采用了大量的圖片文字、實物道具等形式,生動的還原了那段讓所有廈門人都刻骨銘心的崢嶸歲月,把廈門海堤這段傳奇歷史展現得淋漓盡致。館中展覽的內容共分為四部分,分別是打破封鎖,決定建堤;艱苦奮斗,團結拼搏;開拓創新,實干巧干;十里長堤,造福人民四部分,詳盡記述了海堤從構想決策到工程建設以及帶來的全新風貌的過程。
從最初的建堤設想,到后面理想的一步步完成,廈門海堤歷經了各種各樣難以預料的困難阻礙,而這所有點點滴滴最終匯聚成那豐富多彩的歲月長河。咸濕的海風吹過,腳下的這片土地依舊溫熱,那是無數海堤建設者的澆灌,耳邊回響著——“十里長堤,造福人民,海堤改造,再建新功!”
那又是什么原因讓廈門下定決心要建造一座在當時來講技術含量高、施工難度大的海堤呢?
廈門原為通商口岸,海港優越,內陸對外聯系多靠廈門口岸進出,經濟幾乎依靠海運。可是,這一彎淺淺的海峽,在風雨海浪面前卻給往來船只帶來極大的不便。加上解放初期,廈門本島與內陸地區的交通只能依靠高集海峽,1949年10月17日廈門解放,國軍撤退至臺灣,據守在金門,廈門的噩夢也由此開始。國民黨軍在海上嚴加封鎖,阻隔船只往來通船,轟炸機又不斷地在頭頂盤旋襲擊,船只只能在夜里摸黑行進,既危險又費時。當時,一些大型的軍用物資無法運進廈門島,鞏固國防和海防的重大任務受到嚴重影響。廈門被淪為了海防前線,意味著經濟發展受到約束。為了鞏固國防,保護海港,和發展廈門經濟,建設海堤的構想被提上了議程。1950年,華東軍區司令員陳毅同志在葉飛同志陪同下,來廈檢查戰備工作,并在梁靈光同志的帶領下利用夜晚低潮考察了利于建堤的高集海峽。陳毅同志在當年以及1952年兩次向毛主席請示建堤,獲得毛主席親自批準,毛主席還指示中央撥款1300多萬元進行建設。1953年2月,全國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第二次大會在北京召開,陳嘉庚先生在會上正式提出了修建廈門海堤的建議。會后,毛主席接見了陳嘉庚先生,肯定贊同了陳嘉庚先生提出修建廈門海堤和鷹廈鐵路的想法。中央批準修建廈門海堤,隨后中共福建省委成立了高集海堤工程指揮部。為了保質保量的完成工程建設任務,海堤工程指揮部提出“百年大計,質量第一”的口號,舉辦干訓班和組織人員談話的形式,充分調動工人生產的積極性。1953年6月17日,高集海堤破土施工。這是當時全國最大的基建工程。當年的建設條件不僅設備簡陋、環境惡劣,國民黨軍隊的飛機還常來轟炸,最多的一天有六十多架次。然而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1萬多名海堤建設者戰勝了驚濤駭浪與臺灣國民黨軍的襲擾破壞,使這個工程提前竣工。1954年10月15日,海堤實現一期工程建成通車,全部工程于1955年10月完成。
除了來自臺灣國民黨的滋擾困境之外,當時生產技術的落后,也使得在大海里活生生建造出一條堤壩看起來根本是天方夜譚。新加坡修海堤用的是四噸重的鋼筋水泥預制件,我們連起碼的起重設備都沒有,沒有機械的施工條件,有的只是人力和石塊。這些困難并不能成為建設者們完成這一偉大工程的阻力,他們客服重重困難,運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勞,開拓創新,科學設計,完成了一項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他們一次次試堆,證明筑堤并不會“石沉大海一場空”。運用條石丁砌法,解決了以往施工手段不可能解決的難題。開拓思維,想出沉箱的操作辦法。解決海上建橋墩的問題,這在中國是首例。又打破夯實基床無氣錘的僵局,首創世界水下爆破技術。水下夯、自制竹筒、鐵軌測平、潛水員水下平整技術的發明,降低了施工成本,提高了工效。特別是竹籠拋石法,解決了堵口技術上最大的難題,也是制服激流的最有效的法寶。海堤堵口,實際上是一場同海潮比速度、比力量的搏斗。竹籠快速拋石法解決了大塊體的拋卸難題。走馬快速拋石法同時解決了在允許拋卸的短短時間內,可以拋卸下大量竹籠。這一項項創新舉措,填補了國內的技術空白。因此它是我國第一座跨海大橋,更是每一個建堤工作者科學設計、科學施工、開拓創新、實干巧干凝聚的結晶。從1953年6月到1955年9月,廈門海堤整整修建了兩年多,全長2212米。而后的兩年,集杏海堤也全面開建,全長2820米。這兩段耗資1300多萬的海堤是所有參與海堤建設的工作者們賦予廈門的新生命。這一千多個日日夜夜艱苦的奮戰,最終筑起無數血與汗水交織的堤壩。
回首古昔,往事仍歷歷在目。海堤建設者們,軍民同心,團結一致,在艱苦卓絕的環境里發揮聰明才智排除萬難。他們用鋼釬、大錘、板車、木船來筑堤,利用竹筒和沉箱進行水下爆破的土方法,降低成本提高效率,高品質完成移山填海工程;他們風餐露宿、夜以繼日地奮戰在山頭海灘和島嶼;他們與自然災害和國民黨的轟炸機抗爭、斡旋、搏斗;他們付出寶貴的生命換來海堤的建成,讓廈門從孤島變成半島,不僅打破封鎖,鞏固海防,還緩解了廈門的經濟民生,而且為后來的開辟廈門經濟特區,經濟社會飛躍發展,人民走向富裕幸福,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如今的廈門,覆蓋整個島內外,經濟發展迅速,社會人文繁榮,不僅成為海峽西岸的明星城市,還獲得了聯合國頒發的聯合國人居獎以及國際花園城市等殊榮。這一切的榮譽都與當年這座海堤息息相關。可以說,廈門海堤是廈門經濟社會建設發展的一塊奠基石。它創造出的不僅僅是一個物化的奇跡,更是一種艱苦奮斗、開拓創新、團結奉獻的精神。這種“海堤精神”對廈門的經濟建設起了有力的推動和鼓舞作用。它時刻提醒鼓舞著我們每一個人,在人生的道路上不退縮、勇往直前,也在告訴我們理應接過前輩手中的接力棒,成為這片建設熱土上的另一批勃勃生機的生力軍。
[1]《移山填海話當年——廈門海堤建設回顧》.鷺江出版社 ,2000.
[2]鐘兆云.《廈門海堤建設背后的故事》.《政協天地》,2008(11).
[3]單輝.中共廈門市委黨史研究室.《廈門海堤建設述略》中共黨史出版社,2008.
[4]謝春池.《百年廈門》中卷. 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