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文藝 (井陘縣文化市場行政執法隊 050300)
淺談中國美術文化傳統的特點
呂文藝 (井陘縣文化市場行政執法隊 050300)
我國民間美術文化產生于農業社會,個性鮮明,引人入勝。在自己族群的文化積累、思維方式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下,我國的美術文化形成了獨特的特征。本文就中國美術文化傳統的特點進行了研究與探討。
中國;美術文化;文化傳統;特點
中國美術文化豐富多彩,全面獨特。豐富性主要表現為門類、形態、作品、地域以及貢獻的多樣性,而全面性則主要表現在兩方面,第一是門類的齊全與獨特性,第二是各個門類的內涵深刻周全。中國美術文化傳統博大精深,值得我們進行深入的了解與挖掘。
民俗文化是我國美術文化的土壤,各個民族的美術文化繁榮壯觀,賦予了我國美術文化深刻的藝術內涵。其中吉祥文化對于美術文化傳統的影響十分明顯。縱觀我國的民間美術作品,許多內容與創意都與我國的吉祥文化息息相關,展現出人們廣闊的精神世界。人們用簡單的工具與材料寄托著美好的愿望與理想,匯聚成對吉祥平安的美好愿望。除了包括印染、陶瓷以及織物等日常的生活用品之外,人們也常常運用各類與吉祥相關的配飾為孩子祈福。如長命鎖、麒麟帽等。另外,石獅子、泥娃娃、布老虎、陶哨子、滑石猴、木刀槍、竹龍、紙燈籠等也為孩子們的成長提供了具有鄉土藝術氣息的教科書。年輕人的婚嫁之事中也離不開富有民俗文化內涵的美術文化作品,其中刺繡紋樣尤為多見。“喜上眉梢”“鴛鴦戲水”“雙龍戲珠”“雙喜臨門”“福祿雙全”等,制作者運用靈巧的雙手,將吉祥如意的祝愿通過藝術作品傳達給了一對對新人。用他們的藝術創造,豐富了生活,鼓舞了意志,同時也慰藉了自己的心靈。
中國美術文化傳統民俗文化的藝術內涵,也展現出了我國的民間美術文化由注重物質生活到注重精神生活的轉變。我國美術文化作品源于生活但高于上生活,在最困難的歲月里,人們也并沒有忘記與溫飽并不直接相關的藝術作品,他們省吃儉用,卻不忘將門貼上“門神”,不忘剪幾個象征吉祥的紅色的窗花,給孩子繡一雙象征吉祥如意的花布鞋,祈求平安幸福。即使在物質條件艱苦的偏遠山區,人們的家中也常常能夠見到漂亮的家具、竹編等,它們工藝精美,式樣樸實,常常使人忘記它們實用品的本質。制造者追求器物造型、色彩花紋的完美性,力求做到美觀與實用的完美結合。在這個過程中,美術藝術家們感受到了創造生活的驕傲以及精神力量的偉大。我國的美術文化既有力地表現了我國的傳統民俗民風,也蘊含了其中的深刻藝術內涵,寄托了民眾的精神愿望。這種對吉祥如意和真、善、美的追求,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歷史、政治、社會、文化、宗教等各個方面的沉淀中逐漸形成的價值觀、人生觀與審美觀。這種民族的文化價值深深根植于我國的傳統風俗文化中,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促進了我國美術文化的不斷發展,成為了我國傳統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國的民間美術風格質樸率真使其獨具審美品格以及藝術魅力。它反映了藝術作品的內外和諧統一、感情真摯動人,表現了民眾真實的精神世界。率真隨性首先表現在造型的隨意性。追求情感上的真是我國民間美術的審美意象,因此,在形式上往往并不可以追求真,是一種“但求神似”的主觀創作,充分發揮了創作的隨意性。造型的隨意性也表現為造型的抽象性。勤勞的勞動者在認識與改造自然的過程中獲得了源源不斷的創作動力,而原始的美術以及民間藝術更是成為了抽象藝術的先導。在塑造形象的過程中,民間藝人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因材制宜,通過不假虛飾的手法將物象本身質樸、自然的本來面貌展現出來。
其次,率真隨性還體現在藝術作品形體的簡練概括性以及脫形寫神。由于剪紙藝術受到材料的局限性,在表達紛繁復雜的畫面時受到制約,因此,在藝術創作上,藝術家通過大膽的線條,疏處不空、密處不死,實現了內容與形式的高度統一,以多寓少、凝練傳神。在創作過程中,藝術家們腦海中首先浮現的并不是單調的構圖、比例,而是事物的境界,在意境與神態上大做文章。
再次,立象盡意的表現方式更加體現了我國美術文化的傳統率真。象,即被塑造出的客觀對象,而意則是指創造者的情思。藝術家通過塑造特定的形象揭示了自己的主觀思想。國畫中的寫意,實則是用心靈之法表現作者的心靈。無論是齊白石“作畫妙在似與不似間”,還是石濤“不似之似似之”,都是對美術完善創造的孜孜追求
最后,不拘于時空的自由想象也將我國美術文化傳統率真隨性的美術風格展現的淋漓盡致。老百姓們常常自豪的表達自己的創作,喜歡什么就畫什么,只有自己心里有,東西就算看不到,也能夠畫在紙上。正是通過這種將生活情感物態化的形式,民間美術突破了客觀事物的現實限制,在主觀隨意的創造中將種種美好的事物以及美好想象納入到了豐富多彩的民間美術作品中。
中國美術文化傳統具有情理統一的特征,主要表現為我國的美術作品具有解釋和反映情理兩方面內涵的獨特個性。這種美術作品即反映了創作者的主觀情思,也對事理進行了進一步的解釋,形成了情理統一的觀念。這種觀念在我國美術文化的不斷發展變遷中最終定格,經過了春秋戰國以及秦漢時期的“以道制欲”到宋代的“抑情尚里”,再到魏晉時期對人格自由以及獨立思想的追求,經過唐代對情理融合的強調,在明清時代最終定格為情理統一的藝術觀念。我國美術作品的情趣特征具有內涵的豐富性:一方面,理法并重,既注重事物的性質特征,也注重美術的表現手法,另一方面,情知與理知的融合。如人們在陳述國畫的特點時,除了介紹它的哲理、意境之外,還會注重對其情趣的介紹。在我國的美術作品中,不管畫里之情還是畫外之情都具有多樣性。如鄭思肖的無根梅花,揭示了作者的愛國之情,救篤之情等。
中國美術文化深深根植與我國人民大眾的日常生活,為現實生活服務,也成為了民眾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一種為生活而創造的藝術,其文化內涵與藝術魅力與藝術創造者的群體意識、習俗心理以及情感氣質息息相關。我國的美術文化自由生動,既不雕琢,也不做作,具有蓬勃的生命活力,通過簡單的形式,展現了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精神風貌。
[1]盧英杰.淺談中國民間美術的特點[J].文藝生活·文海藝苑,2011(4):163.
[2]胡陽.淺談中國的民間美術[J].美術大觀,2011(9):92-93
[3]尹立峰.中國民間美術造型的藝術特色初探[J].科學·經濟·社會,2012(1):70-71
呂文藝,男,井陘縣美協副主席,市美協理事,井陘縣文化市場行政執法隊副隊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