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 莉 (浙江外國語學院藝術學院音樂系 310000)
音樂如花之美
——姜一民交響音畫《華集大地》之隨想
龐 莉 (浙江外國語學院藝術學院音樂系 310000)
2010年6月,作曲家姜一民應上海華集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的委約,創作了一部中國風格的交響音畫《華集大地》,由上海愛樂樂團于2011年6月22日在上海大劇院首演,獲得成功。姜一民曾在大西北生活幾十年,創作了大量富有西北民族風情的作品,如著名的歌曲《軍營百靈》以及樂隊作品《大戈壁》等等,交響音畫《華集大地》融入了姜一民先生對民族民間音樂文化的積淀,以四種不同風格,不同地域的“花”,即山丹丹花、梅花、格桑花、茉莉花作為素材,以一種全新的音響表現了新時代的主旋律。在專業音樂創作標新立異、風格多元、張揚個性的當下,創作這樣一部雅俗共賞,且不落俗套的交響樂作品,對任何一位作曲家來說都是一種挑戰。
該作品的委約要求為有音樂形象依據且音樂主題能為大眾熟悉的,能為中國國內聽眾所熟悉的,且又能面向國際友人。作曲家選擇了以“花”為素材的切入思路,以四種具有代表性且有象征意義的“花”來表現時代的精神,恰如其分地表達了這樣的原則。題目中《華集大地》的“華”通“花”,該作品最初的名字為《花之隨想》,后改為《花集大地》,最后確定為《華集大地》,也可與中華民族的“華”相呼應,意為“中華大地之花”。
全曲分為四個樂章,第一樂章題目為“山丹丹花”,山丹丹花是黃土高原上最普通的一種野花。“山丹丹開花喲紅艷艷,毛主席領導咱打江山。”這首家喻戶曉的陜北民歌,賦予山丹丹花特殊的含義。該樂章結構為奏鳴曲式,引子為具有濃郁民族風格的四、五度音程旋律,主部主題以陜北民歌山丹丹花的素材為主題,副部主題為主部主題的衍生,在展開部中以四、五度結構的旋律上行,二度音程的下行,形成有五個段落的大展開部,全曲最后在民歌的高潮中緩慢結束。
第二樂章題目為“梅花”,梅花迎雪吐艷,凌寒飄香,具有鐵骨冰心的崇高品質和堅貞氣節。梅花蘊含的人格寓意和崇高品質,是中華民族堅韌不拔,自強不息的的精神象征。這個樂章的結構為三部曲式。音樂的主題使用c-d-#f-e四音列構成,有雅樂音階風格,具有中國古典音樂韻味,清新而高潔。中部是賦格段,描繪了中華民族的英烈們,前赴后繼,不屈不撓的戰斗精神。再現部分再一次回到雅樂音階風格的四音列至結尾,讓人意猶未盡。
第三樂章題目為“格桑花”,格桑花是高原上生命力最頑強的一種野花,又是藏族人民心中最美麗的花,它寄托了藏族人民期盼幸福吉祥的美好情感,同時又象征了中華各民族團結的美好意愿。這個樂章為歡快熱情的舞曲,結構為迥旋曲式。這段格桑花主題是姜一民在年輕時候創作的一首鋼琴曲素材,該主題情趣盎然,天真而活波,宛如一群孩子的舞蹈,用這樣純真的方式去表現作曲家的美好童趣。
第四樂章題目為“茉莉花”。不少地區都有民歌《茉莉花》。最為人熟知的江南地區的《茉莉花》,響徹大江南北,是一首傳播最廣、最具代表性的江南民歌。這首民歌的素材在許多作品中都曾運用,是體現“中國”這個意義的象征性主題之一。這個樂章大膽地運用了這首民歌的素材發展,采用變奏曲式,且在原民歌主題的對位中,用片段衍生發展,又派生出一個“大地”副部主題。它使單一的主部主題變奏形式溶入了新的內涵,兩個主題形成對位,不斷穿插,使音樂跌蕩起伏,層層遞進,充滿意蘊,最后在宏大輝煌的氣質中結束。
該作品既承接了古典音樂的優秀傳統,又運用了創新的現代作曲技法,且在運用“技法”的過程中,盡量避免顯露“技法”的痕跡,引用與創新完美結合,從而更自然、流暢地形成自已獨特的音樂語言。
首先,作品在音色上的處理頗有情趣。四種不同的花由不同的民歌主題演變,讓人似曾相識,久久回味。同時,在音色上、旋律上進行變化處理,讓人感覺更有創意。比如茉莉花的主題運用男聲的音色,效果讓人有些意外,與人們心目中清亮的女聲相比,深沉的男聲主題又獨具特色。
其次,作品運用民歌主題的派生、核心音程貫穿發展,將音樂一直環繞在花的旋律之中,蘊涵著各種花朵頑強地生存在中華大地,遍地開放的內在意義。
另外,作品運用聲部層次上立體的空間思維方式,使用固定音型將調式、調性多層次展開,這種復調的思路體現在作品多處推動情緒的地方,使作品氣勢磅礴,其聲部的穿插、轉接又不失情趣盎然。
作品在和聲上的設計也獨具匠心。運用五聲化和聲的音程關系進行疊加處理,時而有刺耳的不協和音響刺激人們的聽覺,時而回到寧靜、幽遠、純凈的音響之中,全曲最終以完美、和諧的解決而讓人獲得內心的平衡。
總結來看,花所表現的情趣基于這部作品具有的“可聽性”及現代氣質。“可聽性”來源于作品的素材,根置于對人們耳熟能響的民歌素材的提取,或是優美、清新,或是大氣、豁達,或是詼諧、幽默。另外,姜一民作為中國當代作曲家之一,所創作的音響又具有現代氣質。20世紀以來,音樂的發展大破大立,延續到當今的音樂創作風格與流派可謂是紛繁復雜。“可聽性”隨時代的發展而發展,是動態的,它不僅存在于古典、浪漫的音樂之中,也存在于具有現代氣質的當代音樂作品之中。如何將現代作曲技術與“可聽性”溶為一體,這也成為當代作曲家思考的課題。
在創作過程中,姜一民認真傾聽來自內心的聲音,不刻意抑制自然脈沖的節奏,用既簡單又有效的手法把音樂轉化為直接的情感,這種聲音來自于對生活的體驗與思考。作曲家期望找到原始而淳樸的民歌風格,曾深入體驗西藏、陜北、江南等地的民風與生活,將這些生活的體驗融入作品《華集大地》之中。民族民間文化的積淀賦予他在創作中尋求美的旋律曲線,在作品里流淌出耳熟能詳的民間小調片段,在西洋的管弦樂隊中激活中國傳統的五聲音階,將這些素材編織出大地之花絢爛綻放的全新主題,委婉中有剛勁、細膩中有激情、飄動中蘊涵堅定。
《華集大地》向人們展示出和平、祥和的盛世場景,作品最后創造了視聽震撼的效果,多聲部百人大合唱,唱出東方經典旋律《茉莉花》這首中國的“歡樂頌”主題,體現出《樂記》中“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聲音之道,與政道矣”,即音樂藝術與政通人和的道理。作品蘊涵著追求海納百川的文化精神,它將不同風格、不同素材溶為一體,兼容并蓄,且面向世界,奏出時代之音。它植根于華夏傳統,深入開掘中國豐富的民族地域音樂素材,大氣而精致,表現出鮮活的花一樣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