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穎(唐山廣播電視臺 063000)
民生新聞是關注人民生計,關心群眾生活的新聞,是從百姓平常生活中發現、采集而來的新聞。主要是關注百姓的家長里短、喜怒哀樂,方式上采用先進的傳播手段,提高新聞傳播的快速性,增強新聞的互動性,拉近媒體與聽眾的距離。結合多年來在地市級電臺民生新聞節目的工作經驗,筆者認為做好民生新聞要注意以下幾方面:
“三貼近“的核心是貼近群眾。新聞要貼近群眾,就要多報道群眾的事,多報道群眾關心的事,報道方式要考慮群眾的接受習慣,要做到通俗易懂。在對新聞事件進行篩選的時候,要關注民生,貼近民生,從聽眾的日常生活尋找和發現新聞素材。把握好當地的風土民情,與節目的采編相結合,使節目風格符合當地百姓收視習慣和需要。例如,多年來,我市建設全國文明城市,無論是道路交通秩序、衛生環境還是人們的素質水平都有了顯著的提高,走進大街小巷親身感受到這些變化,傾聽群眾對文明城建設工作提出的希望和建議。通過媒體的宣傳報道讓政府和市民們之間架起了一道橋梁,形成了良性互動。節目使群眾愛聽,政府滿意,叫好又叫座。再如,醫療保障、食品安全等等問題一直是群眾關注的熱點,我們在報道時就應注意盡量采集這方面信息,報道一些相關政策或者相關企事業單位所采取的措施,我們多次走進本地的大型食品企業和食品安全主管部門,現場介紹具有我市特色的農副產品如板栗、核桃、麻糖生產現狀及衛生保障措施。
采編百姓話題的新聞,就必須了解百姓生活,知道百姓所需,培養和百姓的深厚感情,在我臺開辦的走基層欄目中,開展讓記者當一天醫生、當一天收費員、當一天清潔工等采訪活動,記者們深入基層,與群眾同吃、同工作,體會他們的苦樂,記錄他們的生活。例如記者曾經對一位希望帶領村民致富、種植迷你香薯的大學生村官進行采訪。記者連續三天扎到村里,了解大學生村官種植迷你香薯的艱辛及當地村民的看法。當得知迷你香薯銷售難時,記者又聯系本市多家超市和農超公司,幫助他拓寬銷路。節目一經播出,立即引起了不少市民和企業的重視,紛紛打來熱線電話,訂購香薯,迷你香薯總算有了著落。再例如,我市上調了新的城鄉低保標準,為了了解新的低保標準給低保家庭帶來的變化,記者與一位低保戶一同去菜市場買菜、一同吃飯,與他們聊天、談心,切實感受到新的低保標準給低保家庭帶來的可喜變化。
民生新聞的內容不能單單局限于日常的瑣碎小事,還應當開拓更廣闊的內容空間。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聽眾關注的民生新聞應該有更廣泛的領域,重大的決策部署、政策方針與民生有關的方方面面都可以作為民生新聞的選題。例如,我市召開深入推進市中心區客運三輪車清理取締工作動員會,出臺相關的取締政策,相關市領導出席會議并講話。這本是一條時政新聞。記者又深入挖掘、連續報道了非法營運三輪車危害多、市民對乘坐非法客運三輪車的看法以及請相關部門負責人解讀殘疾人客運三輪車車主就業扶持政策等民生類新聞。全面介紹了取締工作的方方面面。再例如,近期我市出臺了《2014—2015年提前淘汰“黃標車”財政補貼辦法》,補貼發放受理第一天,記者特意來到黃標車財政補貼辦公室,了解前來辦理相關業務的市民所關心關注的問題,并請相關辦理人員介紹補貼辦法所包含的具體內容,提示辦理業務時的注意事項,讓辦理業務的車主少走彎路,做到有備無患。
要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馬克思把輿論比作驢子身上馱的麻袋。在他看來,新聞媒體的社會功能應該包括引發輿論、進行輿論監督、給聽眾提供一個社會現狀的真實寫照,從而促進社會的公平和進步。新聞媒體實現這項職能,需要加強對社會輿論的反映,使人民群眾的各種輿論都能得到有效表達、健康發育和順利整合。通過呈現新聞事實,將報道的重點放在與人們切身利益息息相關的主題上,使這些問題能夠得到大家的關注,成為焦點。要堅持以人為本,把體現黨的主張與反映人民心聲統一起來,把堅持正確導向與通達社情民意統一起來,重視人民群眾輿論的聲音。輿論引導的必要前提是了解各種社會意見的分布,也就是說要傾聽民眾的呼聲并充分尊重民意,否則輿論引導將失去基礎。比如,在每年本地的“兩會“召開前,記者會隨機采訪一些市民做兩會問題調查,工資是否上漲,對醫改有什么期待,對下一步工作還有什么好的建議,記者把人民群眾的把心聲帶到兩會,傳遞給委員和代表們,然后在推出相應的新聞報道,使輿論引導的開展更有依據。
民生新聞要不斷創新報道形式。這就需要記者運用好各種新的形式與技術,進一步強化民生新聞的即時性與可聽性,充分利用現代化傳播手段,增強新聞報道的時效性和互動性,拉近與聽眾之間的距離,從而不斷加強民生新聞的核心競爭力。多進行一些現場報道和與嘉賓連線相結合的形式,盡可能多地采用追蹤報道、與當事人同行、與事件同行等介入式新聞傳播方式。這樣,不僅充分發揮了廣播的特色和優勢,還讓聽眾覺得廣播可親,是百姓的廣播,縮短了廣播與聽眾之間的距離。2012年,我市遭遇五十年一遇的大雨,多個城鄉遭遇險情,我們采訪的險情第一線系列報道,充分利用了現場聲效果,大量壓縮配音時間,只添加一些記者在現場畫龍點睛的簡短介紹,節目中雨聲、風聲、潮水聲、搶險救災的口號聲和機械的轟鳴交錯,勝過千言萬語,讓聽眾有了身臨其境的現實感。
民生新聞就是老百姓的新聞,報道百姓的家長里短,所以,新聞選題一定要從百姓自己的生活中來,要關注百姓的生活狀態。發揮地方媒體的傳播優勢,播出自己的特點,把握好當地的風土民情,與節目的采編相結合,使節目風格符合當地百姓收視習慣和需要。例如,我市(唐山)是評劇的發源地,每兩年都會舉辦一屆中國評劇藝術節。評劇藝術節已經成為我市重要的品牌文化活動,更成為我市老百姓不可或缺的文藝活動。我市更有不少評劇票友一直喜愛評劇、關注評劇。每逢評劇藝術節,記者不僅會采訪一些評劇大師如何準備排練、演出的曲目。更會采訪一些評劇票友如何支持評劇、喜愛評劇,深入社區、企業等等為大家獻上評劇藝術大餐,傳承評劇文化。再例如,一年一屆唐山陶瓷博覽會對唐山市民來說可謂再熟悉不過,在陶瓷博覽會期間,記者不僅會采訪一些參展商介紹展品的特色或者新的創意,更會邀請一些民間陶瓷藝術大師到直播間講述自己近年來的陶瓷作品創作歷程,節目深受百姓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