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婷 (安康學院 中文系 725000)
探析合陽“踅面”的三種表述
李 婷 (安康學院 中文系 725000)
踅面,是陜西合陽一種特色小吃,當地人對于這種吃食的表達,除“踅面”外,還有“旋面”“頁面”,本文重點探討三種名稱的來源。
踅面;頁面;旋面
“踅面”,相傳由西漢淮陰侯韓信所創,是陜西省渭南市合陽縣十分特色的一道小吃,距今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對于這道小吃的表達,在當地有不同的說法,“旋面”“頁面”“踅面”三種寫法的招牌隨處可見。
同一種食物,之所以會有三種差別較大的書寫形式,是因為“頁”“旋”“踅”三個字盡管在現代漢語中讀音差異較大,但在合陽方言均讀作“xué[?y?35]”。
《廣韻》中,當“頁”讀作“yè[i?51]”時為入聲韻,屬咸攝開口三等葉部以母字。《漢語大字典》中將其解釋為“量詞。指書冊的一張。也作‘葉’。也指每張的一面。”。當“頁”讀作“xié[?i?35]”時為胡結切,入聲韻,屬山攝開口四等屑部匣母字,只有一種解釋,為“頭也”。
合陽方言中,同屬于山攝開口四等的匣母字韻母一般為“ian”,也有個別開口變撮口的例子,如“弦”讀xuán[?yan35],可見xié[?i?35]讀為xué[?y?35]雖屬個例,但也是有一定的語言環境的。
因為“踅”字十分生僻,很多人不認識,就有人根據讀音上的相似性,想出用“頁”字代替“踅”,以省去識字不便的麻煩。結果不盡人意,“頁”的字形雖常見,對它人們卻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都知道它讀音同“葉”,卻不知它還有一個讀音念“xié[?i?35]”。故大家都按本音讀作“yè[i?51]”,而沒有人將其讀為“xié[?i?35]”,以至“踅xué[?y?35]面”成了“頁yè[i?51]面”。
“旋”在《廣韻》中屬山攝合口三等,邪母,一個為平聲字xuán [?yan35],一個為去聲字xuàn [?yan51]。《漢語大字典》中對“旋”字作了如下解釋:
xuán《廣韻》似宣切,平仙邪。元部。1.轉動。《素問·天元紀大論》:“九星懸朗,七曜周旋。”王冰注:“旋謂左循天度而行。”2.返回;歸來。《廣雅·釋詁四》:“旋,還也。”3.圓。《莊子·達生》:“工倕旋而蓋規矩,指與物化而不以心稽。”成玄英疏:“旋,規也。規,圓也。”4.圈兒。5.懸鐘的環。《周禮·考工記·鳧氏》:“鐘系謂之旋。”鄭玄注:“旋屬鐘柄,所以系之也。”6.樹木莊稼早成熟稱旋。《方言》卷六:“秦、晉凡物樹稼早成熟謂之旋。”7.小便。8.漫然,隨意。9.逐漸。唐元稹《離思》:“須臾日射燕脂頰,一朵紅酥旋欲融。”10.副詞。表示時間,相當于“隨即”“立即”。 11.連詞。表示并列,多連用,相當于“一邊……一邊……”“一面……一面……”。12.同“璇”。美玉。13.星名。北斗七星的第二顆星。14.東漢時地名,即旋門關。15.姓。《江西通志》:“旋政,新喻人。”
xuàn《廣韻》辛戀切,去線邪。1.繞。《集韻·線韻》:“旋,繞也。”2.回旋著切削。如:旋一片梨吃。3.旋轉的。如:旋風。4.溫(酒)。《水滸全傳》第二十七回:“你自去與我旋一杯熱酒來吃。”5.臨時(做);現(做)。6.副詞。表示頻率,相當于“屢”“頻”。
在合陽方言中去聲的“xuàn [?yan51]”讀作“xué[?y?35]”,與“踅”同音,和山攝合口三等精組其它仄聲字保持一致(如“絕”“雪”)。如合陽方言將“旋風”讀作[?y?35fe?21]。此外,在制作工藝上,“旋”字也和“踅面”發生了一定的關聯。
制作“踅面”要經過磨面、和面、攤面、切面、下面五道工序。和面時要用一根粗木棒順同一個方向攪拌,這是關鍵的一環。面糊和得好,攤出的面更好。在此階段,操作要領就是粗木棍的“同方向旋轉”,由此出現“旋面”的說法也不足為奇。
“踅”,《集韻》中收錄“丑例切”,“入薛,邪”。此字雖生僻,但用法并不陌生。《禪真后史》序共出現35處,如:“話說瞿天民隨著笛音,循步踅出廟后,只見后殿墻外是一片荒草地。”《禪真逸史》前言共出現14處,如“復翻身踅出,來鐘守凈土庫邊,見石門大開。”“踅出弄口,只聽得隱隱喊殺之聲。”清代文康的《兒女英雄傳》有8處,《后水滸傳》出現20處,《全元散曲》共7處。此前的作品中未見或極少出現此字,可見,“踅”的使用應該是從元代就有的,在清代及其以后大量出現。
《漢語大詞典》將“踅”解釋為:“1.來回地走。《水滸傳》第二四回:‘次日清早,王婆卻才開門,把眼看門外時,只見這西門慶又在門前兩頭來往踅。’2.盤旋;繞圈兒。元·關漢卿 《哭存孝》第三折:‘想著十八騎長安城內逞豪杰,今日箇則落的足律律的旋風踅,我可便傷也波嗟。’3.回轉;折轉。《二刻拍案驚奇》卷五:‘他是有心的,便踅入門來一看,見這些人舉止氣象,心下有十分瞧科。’4.形容動作很輕。參見‘踅探’‘ 踅手踅腳’”。此外,在陜西方言中也有“踅摸”一詞表示“尋找”之意。如:我到書店踅摸兩本舊書去。
從字形上分析,“踅”是個會意字,即“折足”,有來回走動、轉來轉去的意思。“踅”和“旋”意義的共同之處在于二者所表達的均非直線運動軌跡,有迂回旋轉的含義。所不同的是,二者的側重點不同:“旋”側重的是圓周式的運動軌跡,而“踅”中不但有圓周式的運動軌跡的含義,還側重往復回轉的運動軌跡。正因為此,用“踅摸”表示“尋找”的意思也恰到好處。同時,關中人還把用來篩糧食的篩子叫作“踅篩”。篩子在篩糧食時,搖動起來,糧食在篩子里通過盤旋,將糧食與土、草籽等雜物分開。還有關中人將與直來直去行走相對應的,稱為“踅踅子走”。與正當手段辦事相對的叫這人跟別人不一樣,叫作“踅踅子來”。樹木側枝橫生出來,叫作“踅踅子長”。
實際上,“踅面”加工制作過程的每一個環節都和“踅”的動作密不可分。和面是用粗棍將面同方向攪勻。更多強調的是“旋轉”;攤面時要以木踅作為擋板,帶動面沿圓周軌跡運動,使其厚度減小,寬度增加。為了使攤開呈圓的面中心和周圍厚度保持一致,以免生熟程度不同,又要用木踅做圓周式、往復式的來回運動,將面刮平。待一面受火變硬翻過來烘烤另一面,烙到七八成熟,疊在一起,折成四折,用刀切成細絲,刀與面接觸時同樣是往復式的運動。
綜上考證,最能反映合陽這種特色面食的當屬“踅”字,不但能從意義上與此面發生聯系,且在制作工藝中也能反映處“踅”的意義特點。
[1]周祖謨. 廣韻校本[J]. 北京:中華書局,2004.
[2]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方言調查字表[M].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3] 漢語大詞典編纂委員會.漢語大詞典[M]. 北京:商務印書館.
李婷(1984-),漢族,女,陜西安康人,文學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現代漢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