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晴 (鄖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藝術系 442000)
大學《音樂欣賞》課現狀與對策
楊曉晴 (鄖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藝術系 442000)
《音樂欣賞》課是大學普遍開設的一門課程,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綜合能力的提高,完美人格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針對大學《音樂欣賞》課在教學實踐中的顯現不足,提出問題并探索解決辦法。
大學;音樂欣賞;現狀與對策
《音樂欣賞》課一直以來是大學、藝術院校音樂專業和學前教育專業必須開設的專業基礎課程。自第三次全國教育會議上發布《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之后,素質教育在我國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大學在大力推行素質教育過程中都把音樂課作為重點開設科目,大多以《音樂欣賞》課的方式,廣泛開展。
(一)對《音樂欣賞》課認識不足
在音樂專業和學前教育專業中《音樂欣賞》是專業課,但是由于開課時間不合理及學生所需專業知識較多,學生對樂曲的分析理解上力不能及,從而導致了做法是上課只是聽音樂,不能達到深層聽賞的要求,學生熱情不高,教學效果平平。
在應試教育體制下,音樂課不作為考試科目,經常被學校為提高升學率征用給其他課程,這種現象造成了學生的思維定勢,普通專業大多數學生沒有認識到音樂對人的身心發展的重要作用,多數學生認為大學音樂課是一門可有可無的“玩課”,更有甚者認為是浪費時間。有些學生在選修音樂課時,是抱著學分好拿的心態進行選擇的。
(二)教材編寫有待改進
在實際教學實踐中,教材編寫脫離實際,民族民間音樂文化較少。多數《音樂欣賞》課教材在編寫上力求全面,然而《音樂欣賞》課開課學時有限,無法全部講解。其次,大多教材在選材上以西方音樂為主,學生對西方音樂知之甚少且缺乏一定的音樂基礎,導致學生興趣不足,教學效果不理想。再者,普通專業具有識譜能力的不及百分之十,多數學生希望音樂課予以普及五線譜及音樂常識,提高實際的識譜能力,而目前多數教材的編寫目的則是培養其音樂審美能力,陶冶情操,未考慮學生的實際需要。
(三)師資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大學《音樂欣賞》課采取的是大課教學方式,這就需要專業理論知識深厚、專業技能全面、人文知識淵博并有實踐經驗的教師擔任教學,這對我們的教師隊伍的綜合素質尤其是文化修養明顯落后這一要求。
(四)教學方法較為單一
在課堂教學上,教師一般以講解為主,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方法運用較少,以致學生不能較好做到學思結合,思維能力培養不足。另外,單一的授課方式導致教學互動實踐環節不足,課堂氣氛沉悶,學生缺乏學習熱情。
(五)辦學體制不夠靈活
在一些綜合性大學中,少數熱愛音樂并具有一定音樂技能水平的學生在結束《音樂欣賞》課的學習后,仍希望在校學習本校音樂學院專業課程,但是有違學校規定,學生的學習需要得不到滿足。如何能夠讓普通學生提高音樂素養,特長生更好的發揮自身優勢,讓“短者補齊,長者更長”,這是我們應該著力解決的問題。
教育部在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提出了教育工作應優先發展、育人為本、改革創新、促進公平、提高質量的工作方針。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在《促進公平提高質量是未來十年工作重點》文中表示:“如果說教育的核心任務是育人,具體的兩項重點工作是促進公平和提高質量,保障這一目標的實現要靠優先發展、改革創新。教育改革是教育發展的根本動力。教育優先地位的確立還不能保證教育的科學發展,還需要教育內部深化改革,更新我們的教育觀念,創新我們的教育模式,改進我們的教育教學方法,特別是在辦學體制、管理體制等方面深化改革。”鑒于大學音樂課出現的問題,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革:
(一)在音樂課的功用和教材編寫上應注意三個原則
1.德育教育是根本
原教育部部長周濟指出:“培養什么樣的人,始終是黨的國家教育方針的基本內涵。能否成功地培養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關系到社會主義事業發展、國家長治久安和民族的偉大復興。怎樣實現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使受教育者德智體美全面發展?這是社會主義現代化教育的根本性任務!”
隨著改革開放和外來文化的傳入,因社會上崇洋媚外等一些不良的風氣影響,使得處于人生觀、世界觀、道德觀正在形成的大學生產生了迷茫。因此,讓學生分清善惡、美丑、真假,發揚民族文化,這才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務。
2.教材編寫應與時俱進,跟上時代步伐
隨著時代的發展,學生的認識水平和欣賞口味發生了變化。如果在欣賞曲目選材上脫離學生的認知規律,學生感覺索然無味,失去教學目的。
3.教材選材上以民族音樂為主,西方音樂為輔
從本民族的優秀音樂出發,更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引起共鳴。講解我國燦爛、瑰麗的音樂歷史文化,增強學生對民族認識,增強學生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讓民族精神、民族文化代代相傳、生生不息。相信在中外優秀文化的灌溉滋養下,我們的大學生一定會蕩滌思想,潤澤心靈,保持真我,茁壯成長!
(二)在教學管理上,以學分制為基礎,分層教學
打破大學音樂課必修半年或一年的統一教學模式,依據學情,把大學音樂課開設成兩部分:《音樂欣賞》,必修,用于提高學生的音樂素質道德情操,學時半年;《音樂基礎》,選修,學時半年,用于普及音樂知識,提高音樂水平。我們還可以更進一步,在開辦了音樂學院的綜合性大學中打破院系界限,讓其他院系的學生參加考試,達到一定水平的,可以選修音樂學院的專業技能課程,如鋼琴、聲樂、舞蹈、戲曲。對于對音樂基礎知識有興趣的可以讓學生選修樂理,中外音樂史,中國民歌賞析等課程。這樣可以使受教育者最大限度的享有教育資源,教育者更多空間的發揮教育功用,讓學生主動愉快的學習,達到教育資源的最大化利用。對于部分入學時對所選專業不感興趣,希望學習音樂專業的學生,學校應該本著讓學生人人成才,不拘一格的觀念,尊重個人選擇,鼓勵個性發展,關心學生,使之主動,生動活潑的發展。
(三)在教學模式上,加強學生實踐環節,做到行知統一
教師應利用課堂時間和課外時間組織學生進行舞臺表演,鍛煉學生心理素質,增強自信心,鼓勵學生自由表達。另外,教師應培養學生進音樂廳和劇場的習慣。在音樂廳或劇場欣賞現場表演,學生的親身感受遠比課堂講解來的更實際、更鮮活、更有效。在那里學生會看到更多音樂體裁,更多元的文化,不僅開闊視野,豐富課余時間,還培養了興趣愛好,充實自我。
(四)在學校學制規定上,可以采取雙學位制
入學時就已達到音樂專業水平,并未選擇音樂專業學習的學生,學校可以在他完成本專業學業學習的情況下,滿足學生要求,讓其通過音樂專業考試達到資格水平后,可以選修音樂專業課程。學校可以對滿足學時,取得足夠學分的學生,頒發學位。另外,對社會上需要音樂學習而不能抽出固定時間回到學校學習的人士,學校可以開辦遠程教育,發揮大學服務社會的職能。
(五)在師資隊伍建設上,由于一直關注受教育者的素質教育問題,而忽視了教育者自身的問題
在知識日益更新的年代,為了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單純的只有專業知識,已經滿足不了大學課堂教育的需要,大學的競爭力依靠就是名師招牌,學生期待名師,學生選擇名校。目前大學引進人才,主要看的是高學歷、高職稱,教學實際水平,業務能力,教學態度倒在其次,這是非常糟糕的。大學的主要職能還是育人,一個教授為了自身利益只做科研,不參加教學或是上課敷衍對付,那這個教授就不該稱為教授而是實驗研究員。在教師管理上,學校相關部門應該出臺有關政策加強管理,教學質量與科研并重,沒有完成教學任務的教師不允許做科研,學校定期進行教學質量評審,對于不合格的老師給予調整,保護學生的學習熱情,規范教師職業道德操守,保證學校的核心競爭力。
在已有師資力量上,由于現有的音樂教師也是應試教育下培養出來的,專業技術相對過硬,但是人文素質有所欠缺。這就要求音樂教師本身要不斷學習,除了本職業務要精益求精以外,更應加強文化修養。學校可以開展教師的再教育,送教師出外進修學習。也可以利用校內資源,組織音樂教師在人文學院和其他社會學院自由的聽課學藝。這樣利用自身資源,使老師們按其需要主動學習,不僅可以節約成本,提高學校教學生產力,帶動學校風氣,形成師生共讀的景象,使學校成為真正的求知樂園。
[1]袁貴仁.促進公平提高質量是未來十年工作重點[EB/OL].新華網,2010.2.
[2]周濟.在2020中國教育發展綱要起草工作動員會上的講話[J].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公報.2005(Z2).
楊曉晴(1981.9-),女,湖北省十堰市,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聲樂和學前教育教學研究.